■李彦一
适逢改革开放40年,这些日子大家都在说重庆直辖,细数这一重大体制改革带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巨大变化和市民实惠,说者津津乐道,声音都带有甜味和喜气。同时笔者觉得,有些少于看见、少于摸到的背后故事,其实也精彩,还更能反映其中的深刻内涵。
手边有个典型例子,就是长万垫梁交通建设。
长寿、垫江、梁平全部及开州一部分,是重庆少有的高山平坝。这一区域,长三百余公里,宽六七十公里,田畴连缀,气候温润,历来是巴渝主要产粮地。三国时,蜀国特派“五虎上将”之一赵云领重兵驻守,一为征粮,二为运粮。但运粮军士苦不堪言。因为北有明月山,南有高梁山,均是巨形地质背斜,运粮一担,耗时一旬,翻山越涧,冬寒夏燠,艰苦备尝。所以,坝上对改善交通条件打破封闭的渴望,早有历史渊源。
有规模的官道最早见于唐代。南通长江、北接长安的驿道,每年夏秋之交必见驿卒健硕的身影,以八百里加急,为后宫送去刚下树的长江荔枝。而沿驿道小藤攀援般悄然窜出的无数小路,顺山岭沟壑蜿蜒蛇行,也滋润了坝上物流。这类民生路明清时修得最多,前些年还能偶在老路古桥边见到泛着青光的石碑,上面凹镌着捐资筑路架桥者的名讳及捐献品名、数量。
至清末,坝上通外界道路的布局及走向基本定型,主线贯穿平坝东西,一头往西翻过张关铁山,通到川江重镇重庆,一头往南翻过高梁山,接上三峡货物集散地万县。那时的万县港,物流滚滚,每年仅出口桐油就达两万余吨,占全国桐油出口总量近三成。利市撩动野心。1926年,占据万县、奉节、巫山的地方军阀杨森,忙不迭修通了梁(平)万(县)公路,试图通过便利的交通控制长垫梁平坝。这是渝东地区第一条公路,一度还开通客班车,不过因路况太差,常常误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为发展民生,前前后后为坝上修了许多路,逐渐形成了干支相通、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但囿于条件,也因为在交通发展基础上生产力发展太快,路与社会需求,总有矛盾如影随形。
所谓条件有限,细数有三,一为技术瓶颈多,二为资金匮乏,三为人为行政分割。长垫梁平坝,天成的自然经济板块,却分属不同行政区,长寿属重庆,垫江属涪陵,梁平则归了万县,各家有各家的打算,建设难以统筹。当然,最大障碍还在资金。专家在20世纪60年代就呼吁修重庆至上海沿江快速公路,为“大三线”建设创造更好条件,还拿出了好几种设计方案,最后都卡在了“钱”上,不了了之。
直至直辖,终于破题。90年代长万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长垫梁交通建设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直辖后的重庆市委、市政府,统揽全局,以前瞻思维规划坝上交通布局,同时又以改革的手段扩大融资渠道,包括在国际金融机构贷款,于是,长年困扰的难题,以及历史累积的欠债一一破解。眼目之下,长垫梁平坝铁、公、空齐备,综合交通网络覆盖城乡,坝上群众一小时到重庆,几小时出国门,二千年的便捷交通梦终于成了现实!试想,赵云若能穿越,睹此现状,想必一定惊得瞠目结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