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长江上游经济中心

2018-10-12 02:54
红岩春秋 2018年9期
关键词:商贸重庆建设

◇轮船驶过三峡夔门(刘汪洋/摄)

早在直辖前,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就曾为重庆题词“努力把重庆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直辖后,重庆把握机遇,立足实际,以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为目标,以办好“四件大事”为重点,在西部大开发中明确提出了大开放促大开发、大开发促大发展的口号,切实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放在事关全局的重要位置,着力提升对外开放的竞争力。

综合交通枢纽网络初步形成

建成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最大的水、陆、空立体交通枢纽,是重庆直辖后着力打造的重中之重。直辖十年,尤其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重庆采取每年“新开工一批、竣工一批、加快建设一批、前期策划一批”滚动推进的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不断加大投资力度,一大批多年想上而没有条件上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顺利开工建设,从而基本建成承东启西、接南转北的西部最大交通枢纽。

高速公路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实施高速公路“二环八射”规划目标,基本完成“一环五射”建设;“8小时重庆”交通工程(边远县到达主城区车程缩短至8小时内)和“半小时主城”畅通工程(主城区任何一个组团到达市中心或环城高速公路,车程不超过半小时)目标如期实现,过去3至5小时才能到达主城区的荣昌、大足、江津、长寿、涪陵、綦江、万盛等区县(市)可以在一小时内到达重庆市区,城口、秀山等边远县可以在8小时内到达主城区,主城区交通状况也明显改善。

铁路、港口、机场建设快速发展。达万铁路、渝怀铁路、遂渝铁路、万宜铁路相继开工并陆续投运,铁路电气化改造进程加快,重庆铁路进入全国铁路网,成为国家规划的“八纵八横”中的一横。随着三峡成库及长江航道进口大规模整治,扩建九龙坡港,新建寸滩港,集装箱运输和汽车滚装运输快速发展。大规模扩建江北国际机场,延长跑道,新建国内一流水平候机楼;万州五桥机场建成并投入使用;黔江舟白机场开工建设。“一大两小”机场格局初步形成。

据统计,2005年,重庆江北机场共完成旅客吞吐量650.81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0.09万吨,通航城市达55个,其中国内51个,国际3个,香港地区1个。10万吨级寸滩港口、龙头寺火车站和机场三者形成“铁三角”,且相互的距离都在10公里范围内,将公路、高速路、铁路、城市轻轨、城际列车、公交的客货流等集中到机场极为容易,重庆的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进一步确立了其作为长江上游交通枢纽的基础地位。

信息基础设施和应用水平领先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建设经济中心的需要,1999年,重庆提出率先建设长江上游通信枢纽和信息中心的目标,并启动了“重庆信息港”工程建设。次年,正式组建重庆市信息产业局,统一领导组织和协调全市的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工作,使重庆的信息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处于西部领先水平。

2004年,作为联系中国西南地区的邮电通信业务指挥调度中心,重庆形成了以微波、光纤、卫星、程控电话、无线寻呼、图文传真等组成的现代通信体系,建成了市内数字传输网、公用数据分析交换网、移动通讯网、公众无限寻呼网和少数民族地区卫星通信网。建成重庆至武汉、西安、成都的三条大通路载波同轴电缆;开通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直拨电话;所有区县(自治县、市)电话号码均升为八位,进入全国电话程控交换网。

宽带网的开通,拓宽了重庆对外信息交流的渠道,加速了重庆信息产业的发展。全市邮政线路达966条,邮件可邮往145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国内大中城市之间的商包直投、邮政快件、特快专递等业务和国家邮件互换业务。2006年,全市电话普及率达63.8部/百人,电话普及水平在全国排名第十一位,位居西部前列。互联网用户达到140.6万户。

金融商贸中心地位初显

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金融中心。为了打造长江上游金融中心,重庆通过一系列有益探索和大胆实践,短短十年,金融机构数量增长为直辖前的3倍,初步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和金融中介门类齐全、多业并举的金融体系,并成为西部十二省区市外资金融机构入驻最多的城市。

◇2002年,世界银行信息年会在重庆举行(刘汪洋/摄)

◇解放碑商圈聚集了众多新兴业态(刘汪洋/摄)

这一时期,重庆先后有汇丰、荷兰、渣打等7家国际性大银行入驻,美国利宝中国分公司、中美大都会中国西区总部、中新大东方人寿合资保险公司等保险机构陆续开业。重庆商业银行资产从30亿元发展到400亿元,资本实力跃居西部城市商业银行第一位,在全国70多家城市商业银行中排名前五位。重庆国投在全国信托公司中位居约五六位。西南证券在竞争激烈的证券市场中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至此,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框架基本形成,并对重庆经济发展形成支撑。

直辖以来,重庆作为长江上游商贸重镇,其商贸流通领域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商贸设施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到2006年,重庆已拥有西部最大的商圈、最大的综合批发市场、最大的中心购物广场、最大的汽车摩托车配件交易市场、最大的零售企业等10个“西部之最”,成为西部地区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一时间,重庆成了跨国流通企业和国内品牌流通企业的发展沃土。另一方面,商业体系不断完善。随着中央商务区、区县商圈、专业特色街和社区商业不断完善,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等新兴业态迅速发展,新的消费热点不断显现,形成了大卖场、综合超市、专业连锁、物流配送、中式餐饮、会展、食品加工、新兴服务等10多个业态系列。

“五大商圈”“十大商业企业”“九大地区商贸中心”“十大专业批发市场”的成功构建,更把重庆商贸推向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一批在西部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辐射力、带动作用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成为商贸流通发展的重要支撑,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连锁物流电子商务为标志的新型现代商贸格局,奠定了重庆在长江上游的商贸中心地位。

投资软环境显著改善

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硬环境的同时,重庆还着力改善投资软环境,特别是针对政务、市场、政策、法制等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措施,为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在西部大开发刚刚启动的2000年,市委、市政府即以实施“十个一批”措施为切入点,对投资环境进行综合整治。通过整治,废止了一批已不再适用的地方性政策法规、规章,取消了一批行政审批项目和收费项目,脱钩了一批政府部门所办中介机构,查处了一批行政性垄断和行业性垄断,实施了综合行政执法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试点工作。同时,出台了《重庆市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重庆市鼓励外商投资若干政策规定》《关于在新形势下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意见》等一批改善投资环境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这当中,作为西部大开发十件大事之一的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了尤为突出的作用。

为了破解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难题,拓宽融资渠道,从2002年开始,重庆市整合各类分散的政府资源,通过基础设施固定资产的划转、授权和财政性规费等各类专项资金的拨付、注入以及土地储备等多种方式,相继组建了高速公路、水务、城投等八大国有建设性投资集团,塑造了一批有诚信、有实力的国有建设性投资集团作为融资载体。这八个投资集团作为投融资主体,在国民经济的支柱领域、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基础环节领域发挥了主导作用,为建设筹集资金,发挥了重大投资导向作用,吸引了社会资金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同时,通过转让公路经营权、合作建设经营、长期信贷等方式吸引我国内地、香港资金及大量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对缓解交通建设资金紧张起到了积极作用。从而使原来由政府出面举债为主的投资方式转变为以建设性投资企业集团向社会融资为主的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重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体制,初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格局,推动了开放和开发。

◇2003年12月,渝万高速全线贯通

猜你喜欢
商贸重庆建设
多部门:建设农村公共厕所要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过度建设
重庆客APP
天水婶与两岸商贸
SIAL国际食品周(5月16至20日):打造集“峰会、展示、商贸对接”的食品贸易新生态等
备年货 迎新春
视觉重庆
视觉重庆
视觉重庆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大学商贸英语翻译的语境因素运用之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