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单单
王单单善于以诗的方式叙写人尤其是底层人的时代之命。他的诗歌多叙事——让人想到以文为诗的传统,这无疑是在扩展诗歌的疆域,增加它处理问题与现实的能力。他的语言多是口语化的,他的每首诗宜作为一个整体来看。《申请书》《一封信》《一个老人》等诗作都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散发着生命伦理的气息,可以说在叙述中蕴含深情。《宿命论》《闲话诗,兼与二棍书》说理的成分重些,不乏理趣妙语,但也有说得太白而影响诗味的情形。
——陈林评
闲话诗,兼与二棍书
1
诗心在,汝即为佛。
何为诗心?
远可听世音,近可观自在。
2
在乡下,神是朴素的
道成肉身,唤作二棍……
3
诗是语言的舍利子
置放在灵魂的塔顶
哦,魂归来兮!
那些练就飞檐走壁的人
4
薄水插秧。不!
诗只能栽在身体最深的地方。
来吧,我要在你身上
打口井
5
上帝已死,诗不瞑目!
6
“一个人,不远万里,去打听
另一个人的下落。”
众里寻他千百度,到最后
或许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是诗人的诞生
——这是诗歌的妊娠
7
“他祖传的手艺
无非是,把一尊佛
从石头中救出来
给他磕头
也无非是,把一个人
囚进石头里
也给他磕头”
石匠的手艺,也是诗人的手艺。
写诗,无非是在语言中刨出佛
或把佛供奉在语言中。
给他磕头
给——他——磕——头!
8
“哦。原谅人民吧
等于原谅《宪法》
和《圣经》
它们,和人民一样
被摆放在那里
用来尊重,也用来践踏”
每个时代,都有他的苏格拉底
哲学之光黯然之时,唯有
诗人靠近先知。
这首诗的预言
你们看到了吗?
9
诗人只有身处语言的野外
才配成为灵魂的盗火者
10
从具象到抽象
化无形为有形
化有形为形而上
好诗就是穿墙术
始于内心,借助语言,穿透语言
到语言的彼岸去
11
“——咦”
这是幼童的声音
这是上帝对世界的第一次命名
这是诗歌的原形
12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棍君作《五月的河流》,传统的比兴
对于诗意的维护,仍然牢固、可靠
窃以为,所有写作的终极目的
那就是:
让“诗”立起来 ,让除此之外的一切垮掉
13
逃离现实,坠入梦中。
逃离梦境,又跌进现实。
“梦”与“现实”,谁才更接近生活的本质呢?
这绝望的真相,这无可奈何的宿命!
14
修辞是你的鸣叫
如布谷的声音
催熟了诗意的谷物
15
短句的优势,在于瞬间凝聚起
抒情的力量,短促急切的节奏
暴风骤雨般,将个人情感
推至喷涌状态。但也容易
陷入模式化的泥淖,二棍啊
你要警惕!
16
废了话。破了诗。
露出白骨森森的动词。
17
“诗成泣鬼神”
何为“成”?
不要替时间说话
我们不是上帝
18
诗歌是一种信号
每个人都可以是它的接收器
也可以是发报机
个人认知与感受的不同
决定了接受信号的强弱
我读二棍诗
能听到最清晰的声音
能捕捉到最隐秘的感情
19
旷野中的石头便是佛
而被雕刻成佛的石头
却永远只是石头
天然,乃最高的技艺
20
阳光压着万物
并不施以重量
这是一种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