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散文家、诗人尼采说:“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价值的”。我国春秋时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一生也极其重视礼乐教化,他把音乐视为人的修养的最高阶段。音乐,究竟拥有着怎样的力量,让智者先贤们视其如人的物理生命和精神生命同等的高度?
音乐,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并伴随着人类生产力的壮大而不断发展。可以说,人类对音乐最原始的心理需求正是人类脱离动物性得到本质进化的一个鲜明的标志和特征体现。所有生命体,只有人类会对“音乐”这种物理音响有着原始的需求和持续的追求。人们发现:在音乐中,可以找到心思的寄托、情感的共鸣、灵魂的依属。
和人类文明发展同龄的音乐艺术,经历了千年的磨砺,衍生出了古典时期的不同风格、流派以及近现代百家争鸣的高调姿态。众多流芳百世的作曲家、演奏家和全能音乐人被载入史册,被人们敬仰、膜拜、效仿学习……这一切,貌似人类在积极地回应着音乐艺术带给人类的精神馈赠;但,最接近生存需要的功利主义思想却已悄然蔓延至当下最为父母们热衷的儿童音乐教育。音乐的学习变成了考级、拿证、升学加分的工具,变成了可以满足虚荣心的才艺展示手段,甚至变成了许多孩子及其父母圆梦“当明星、赚大钱”的急功近利的不二途径。
当音乐教育脱离了思想引领及品格教化的本质,它不仅对孩子的心智成长再无助益,更犹如“慢性毒药”般侵蚀着孩童们与生俱来的纯真灵性!练习乐器、只重视技巧,忘却了技巧只是为了表达乐思的手段而已;练习演唱,只想把“演”练得炉火纯青来获得“眼球效应”,却忽视了作为歌者更应该以“唱”为媒,去传递乐思情感的本质。这样的音乐教育环境,孩子身在其中,会被熏习出反复被机械使用的手臂和歌喉,创造力逐渐麻木、终而丧失;孩子心在其中,对于音乐语言本身——最具丰富情感表现力的声音艺术,会逐渐丧失掉对它的感知能力。一个艺术感知力麻木甚至瘫痪、创造力全无的孩子,会是家长最初为孩子选择“音乐教育”之路时所期待的吗?该是唯恐避之不及!
音乐教育,最该带给孩子的,不是一项生存的工具,而是源源不断的精神养分,能够滋养一个幼小的灵魂,在其面对成长路上所经历的每一次瓶颈和迷茫时,都能被赋予可以自我修复以及再生的心灵能量。拥有这样的能量,才可以让孩子在人类生命法则之下拥有持久稳定的愿力,让智慧得以生长,从而获得成功与幸福的根本保障。音乐教育者们,如果看不到音乐教育的核心价值,还停留在传授“技能”而非“心法”的低水平层面,能力问题都是次要原因,而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了能够透视人生的视野和格局!“方向搞错”的音乐教育,衍生出的舍本逐末、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的教育套路,不仅会让教师们陷入了低水平重复的迷宫之中无法自我成长,更会让那些成长时光无法重来的孩子们,遭受艺术感知力缺陷的代际传承之害!这样的恶性传承,该有个终结的时候!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伴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积累、衍生、迭代、發展而来的。而在这个的过程中,虽然宏观上我们是在进步,但依然无法排除过程中会产生的一些偏离主干方向的枝节存量。它们的存在,表面上让我们感受到了“丰富”,但本质上,却是让我们产生心智障碍的“累赘”,它会阻碍我们看到事物的“真相”——艺术学习不是技术学习!
回归到音乐的本质,想想是什么唤起人类最早对音乐艺术的需求?音乐能够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如影相随地持续壮大至今,它的价值定然非同一般!就算我们无法想象出那是什么,音乐的价值也肯定不是达到急功近利的手段。如果是那样,以音乐致富的概率和速度远不及去买彩票或做投资。另外,音乐的职能若能够被覆盖或替换,它自然也会消亡于历史前进的车轮之下。音乐艺术之所以在人类精神家园中长青不老,固然它最能够接近人的终极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音乐是人类情感的投射,透过音乐声波和人类心声的共鸣,人们才更能了解自己及他人的情感方式和喜怒哀乐。因为懂得音乐,而更懂人性;因为懂得人性,才能更懂自己!而一个人,有了自我认知,才能拥有自我认同,有了自我认同,才能生出“热爱”,学会“热爱”世界,才能拥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拥有了自我期待,才能让个人价值的实现成为可能。
音乐教育最宝贵的职能,就该如此!
作者简介:周萍,80后辣妈,2010年赴美国攻读了音乐学及音乐表演双硕士,回国后专心作为一名音乐素养教育倡导者积极践行一线教学。2004至2010年曾活跃于国内外舞台,担任演唱、词曲创作、主持人工作;此期间积累了丰富的演出经验且同时在大学执教,堪称是一位上得舞台、入得书房的才女。晋级人母之后,志在将儿童品格及情商开发最大化地融入到音乐教育的课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