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燕
摘 要:红火蚁是一种十分危险的外来物种,它的破坏力极强,对我们的农业与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本文针对红火蚁的危害性、生物学特性进行浅析,加深了解红火蚁的识别和监控,且根据我们目前的工作经验总结出红火蚁的有效防控方法。
关键词:红火蚁;生物学特性;危害性;防控技术
红火蚁(Redimportedfireant,RIFA;Solenopsisinvicta)原分布于南美洲巴拉那河(Parana)流域(包括:巴西、巴拉圭与阿根廷),它的拉丁名意指“无敌的”蚂蚁,因难以防治而得名。红火蚁是国际重大危险性入侵害虫,被列为全球100种危害最严重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已入侵多个国家并造成了严重后果。在中国红火蚁是入侵生物,也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收录的最具有破坏力的入侵生物之一,是我国新的进出境植物检疫对象。
2003年我国台湾首次发现红火蚁,2004年在广东吴川发现,目前,红火蚁已入侵我国大陆的广东、广西、湖南、福建、四川、江西、云南、香港、澳门和海南,造成部分地区农田弃耕、咬伤家禽、攻击人类、危及敏感人群生命安全等多方面危害,对我国农业生产、公共安全、群众身体健康、生态环境、旅游业等都造成严重威胁。
一、红火蚁的生物学特性
1.红火蚁的形态特征
红火蚁是蚂蚁的一种,属于社会性昆虫,有“单蚁后”及“多蚁后”两种社会型态,有多个品级,具有生殖能力的雌蚁、雄蚁和工蚁(发育不全无生殖能力的雌蚁)。其中的工蚁又可分为一至多型,多型包括大型工蚁(兵蚁)和小型工蚁。
小型工蚁(工蚁)体长2.5~4.0mm。头、胸、触角及各足均棕红色,腹部常棕褐色,腹节间色略淡,腹部第2、3节腹背面中央常具有近圆形的淡色斑纹。前胸背板前端隆起,前、中胸背板的节间缝不明显;中、后胸背板的节间缝则明显,胸腹连接处有两个结节,第1结节呈扁锥状,第2结节呈圆锥状。腹部卵圆形,可见4节,腹部末端有螯刺伸出。
大型工蚁(兵蚁)体长6~7mm。形态与小型工蚁相似,体桔红色,腹部背板色略深,上颚发达,黑褐色,体表略有光泽,体毛较短小,螯刺常不外露。
2.红火蚁的生活习性
(1)红火蚁的繁殖
红火蚁的繁殖速度惊人,每头蚁后寿命可达6到7年,每天产卵300—400粒,其生长周期快速,数月内即可发展为独立蚁群(一个新巢成熟约4—9个月),每公顷之数量可达1000个以上。
在繁殖季节,雌雄红火蚁会飞到约90至300米的高空进行交配,完成交尾的雌蚁可以飞行到3至5公里外,寻觅新的筑巢地点。
(2)红火蚁的生活史
红火蚁的寿命与体型有关,一般小型工蚁寿命在30~60天,中型工蚁寿命在60~90天,大工蚁在90~180天。蚁后寿命在2~6年左右。一个蚁后在土中的蚁室内产下100—120个卵,一部分卵将在8—12天孵化成幼虫,而蚁后将持续产卵,幼虫也将于6—16天化蛹,9—12天羽化为成虫。由卵到羽化为成虫大约需要22~38天。
(3)红火蚁的蚁巢特征
红火蚁为完全地栖型蚁巢的蚂蚁种类,成熟蚁巢是以土壤堆成高10~30cm,直径30~50cm的蚁丘,有时为大面积蜂窝状,内部结构呈蜂窝状。新形成的蚁巢在4~9个月后出现明显的小土丘状的蚁丘。新建的蚁丘表面土壤颗粒细碎、均匀。随着蚁巢内的蚁群数量不断增加,露出土面的蚁丘不断增大。当蚁巢受到干扰时,蚂蚁会迅速出巢攻击入侵者。红火蚁在蚁丘四围有明确的领地意识,而蚁丘的特点及主动攻击入侵者的行为,可以作为迅速判断是否为红火蚁的方法之一。
3.红火蚁的入侵和扩散途径
受蚁巢污染的种子、苗木、盆栽等带有土壤的走私园艺产品、进口栽培介质及粘附带有蚁巢的土壤的货柜或货物包装都给红火蚁的入侵提供了机会。
传播擴散的途径可分为自然扩散与人为扩散。自然扩散主要是自然迁飞和雨水传播;人为扩散(农业运输或商业活动)主要是因苗圃植株、草皮、土壤、器械工具、货柜等遭污染后,通过人为运输传播开来。
二、红火蚁的危害
1.危害人身安全
危害人类健康。红火蚁对人有攻击性和重复蜇刺的能力。红火蚁能攻击人类,人们被红火蚁蜇以后其毒囊中的毒液注入皮肤,有如火灼伤般疼痛感,其后会出现如灼伤般的水泡,以后会留下永久性的伤疤。对于敏感体质的人,被红火蚁叮咬能导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有的表现为脸红、荨麻疹,脸、眼睛或喉咙发胀,胸部疼痛,恶心,大量出汗,呼吸衰竭,说话含糊,瘫痪,或者引发心脏病。
2.破坏电路系统
红火蚁经常在电子设备中大量滋生,如空调、交通信号机箱、供电仪表、电话总机箱、机场着陆灯、电泵、计算机、汽车的电子系统等。红火蚁能咬掉绝缘层或携带泥土进入设备中,造成电路短路。
3.破坏农作物
红火蚁给被入侵地带来严重的生态灾难,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业生产的大敌。红火蚁取食多种作物的种子、根部、果实等,为害幼苗,造成产量下降。它损坏灌溉系统,降低工作效率,侵袭牲畜,造成农业上的损失。红火蚁对野生动植物也有严重的影响。
4.危害其他动物
(1)红火蚁捕食刚孵化的地栖型卵生动物个体,因为刚刚出壳的幼体或者出壳后聚集在一起尚未离开巢穴的幼体,活动能力弱,极易受红火蚁的攻击,而最终变为红火蚁的美餐;或者以群体力量捕食昆虫幼虫、成虫等。
(2)红火蚁与其他动物竞争有限的食物资源,如与当地蚂蚁种群竞争植物食料,还与那些以昆虫为食物来源的物种竞争昆虫食料,导致其他物种因为缺乏足够食物供给而种群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3)通过叮咬而使得某些动物存活率降低,改变生境,甚至弃巢外逃,或者因为受攻击活动量加大而增加被捕食的几率。
5.破坏生物多样性
红火蚁繁殖快、杀伤性强,大量捕食土栖动物、鸟类、昆虫等,导致土壤微生态破壞,极易造成入侵地蚯蚓、土生蚂蚁种的灭绝,并迅速扩张。它可攻击海龟、蜥蜴、鸟类等的卵,对小型哺乳动物的密度和无脊椎动物群落有负面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在红火蚁建立蚁群的地区,蚂蚁的多样性较低。
三、红火蚁的防控技术
1.对红火蚁的发生分布调查与监控
(1)访问调查
向当地居民询问有关蚁害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危害情况,分析害蚁传播扩散情况及其来源。每个社区或行政村询问调查30人以上。对询问过程发现的害蚁可疑存在地区进行深入重点调查。
(2)实地调查
调查地域的重点为杂草丛生的荒地、农田田埂、靠近水源的地方、堤坝、路边、村道、草坪、绿地以及房屋墙角、庭院附近的垃圾堆、公园、学校等场所。
调查方法是每行政村或社区每类型调查地块不少于10个,每点调查面积大于50m2,调查点要有代表性,覆盖整个村或社区。观察有无蚁丘或沙堆状的蚁巢,记录蚁丘或蚁巢的发生区域、发生范围、发生密度及其直径和高度,并拨开蚁巢表面,观察害蚁是否迅速出巢和表现出很强的攻击行为。
(3)诱饵诱集监测
按照以下成分制作诱饵:花生油95%,白糖或蜜糖5%,如用白糖,将其熬成糖浆。将花生油和白糖或蜜糖按95:5的比例加入碗碟中,搅拌混匀,放入浅碟中(可用一次性纸碟,直径约15cm),每碟约10g,制成诱饵。
然后将诱饵放在害蚁适生区域的荫蔽处,最好放置在有害蚁活动的地方。注意使装有诱饵的浅碟边沿贴于地面,方便害蚁爬上。每点面积50m2以上,放5个诱碟,碟间距离5m以上,随机放置。每个村庄或社区各类型地块诱饵放置点不少于5个。
(4)调查
每天观察1次,并更换诱饵,连续观察5天(雨天除外)。对诱集的害蚁进行形态观察是否为红棕色,如发现可疑害蚁则结合对周围蚁巢以及害蚁行为特征等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如发现蚁巢即采集巢内害蚁样本。
在调查中如发现可疑害蚁,将可疑害蚁用70%酒精浸泡或用农药杀死,标明采集时间、采集地点、采集人。将每点采集的害蚁集中于一个标本瓶中,采集可疑害蚁标本数量50头以上。将样本派员送至县农技中心,要确保运送过程中样本的安全。
2.红火蚁的扑灭措施
根据红火蚁发生和为害的特点,可采取环境治理与药物治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防除扑灭。
(1)环境治理
搞好室内清洁卫生,经常清理居室住房地面和墙脚处堆放的杂物或食物,清除垃圾和食物残渣,尽量减少害蚁适宜发生为害的环境。清理房屋附近的杂物,铲除杂草并疏导排水沟,在墙脚周围水沟边撒放石灰防蚁。
荒坡地
对于蚁巢密度较大、杂草丛生不易处理的荒坡地,可先施用除草剂,待杂草干枯后露出蚁丘,再采用药剂防治。蚁巢密度较小的荒坡地,查到蚁巢后,对蚁丘及其周围的杂草喷施除草剂,再采用药剂防治。
此外,应及时清除耕地周围的杂草、灌木从和土杂肥,切断通向田地的蚁道;及时清除枯枝落叶和垃圾,将树干和地面树根刷上石灰水防虫避蚁。
(2)药物治理
药物治理分诱杀和毒杀。
诱杀:当前最有效的防治方法就是毒饵诱杀。因为蚁后的产卵量决定着蚁群的个体数量,而蚁后又往往栖于蚁巢的深处,靠工蚁饲喂预消化过的食物生存。由于这一特性,杀虫药剂一般难以杀倒蚁后,导致防治困难。而饵剂由缓效杀虫剂加食物引诱材料(如植物油)制成,它不会很快杀死觅食的工蚁。工蚁受油的吸引,找到饵剂后把它带回蚁巢,通过幼蚁的预消化后饲喂给蚁后和发育中的幼蚁,取食后的害蚁最后都会中毒死亡,从而消灭整个蚁群。毒饵配制方法可采用红火蚁喜欢吃的食物如花生、面包、饼干等为载体加上香油(植物油、动物油)糖和药物(如阿维菌素、伏蚁腙等)制成毒饵,或成品灭蚁药投放在红火蚁出没的地方进行诱杀,诱杀时注意不要破坏周边环境,让其自然采食才能得到理想效果。但是诱杀前要广泛做好宣传工作,诱杀区内要出示警告牌,防止人畜中毒。
毒杀:建议使用于野外(农田、果园、公园、绿化带、堤坝等)地方。施药前要做好蚁巢探明工作,在有红火蚁出没地方和蚁巢做好标记,实施统一施药,根据巢穴大小灌输毒液,采用40%辛硫磷或80%敌敌畏800-1000倍(50千克水用药量为50克至70克)、4.5%高效氯氰菊酯1000-1500倍(50千克水用药量35至50克)、1.8%阿维菌素1500-2000倍(50千克水用药量为25克至35克)进行灌输毒杀,毒杀关键是要灌药量足够,致使蚁巢达到饱和状态,使药液深入到巢穴深处,巢穴外围活动的红火蚁要施药喷杀,经7-10天要进行第二次毒杀,确保有效彻底消灭红火蚁。
参考文献:
[1]林芙蓉、程登发、乔红波、陈林.红火蚁对中国一些生物潜在影响的初步分析/昆虫知识 ChineseBulletinofEntomology/2006年43(5)/608-610.
[2]黄可辉,黄振.红火蚁入侵中国的定性与定量风险分析[J].武夷科学,2010年00期.
[3]陈乃中、施宗伟、马晓光/红火蚁及其重要近似种的鉴别/昆虫知识 ChineseBulletinofEntomology/2005年42(3)/341-345页.
[4]红火蚁【危害特点】.湖南植保植检信息网.
[5]林芙蓉、程登发、乔红波、陈林/红火蚁对中国一些生物潜在影响的初步分析/昆虫知识 ChineseBulletinofEntomology/2006年43(5)/608-610页.
[6]红火蚁【危害特点】.湖南植保植检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