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琪
摘要:武周时期,酷吏制度因其执法残忍、苛以重刑被人所熟知,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工具,维护统治者的权利,是典型的刽子手形象,酷吏制度被认为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重大污点。通过阐述酷吏制度产生的具体原因,探究武周时期酷吏制度的本质和主要职权,从现代法律、人权思想等多方面来分析酷吏制度在武周时期产生的深远影响,客观的审视酷吏这一特殊政治现象。
关键词:武周时期;酷吏制度;本质;影响
0引言
酷吏这个群体以执法严酷闻名,随着时代的进步,酷吏逐渐被否定,认为其过于残忍,属于中华民族应当废弃的封建思想,没有任何的可取之处。但对历史进行深刻分析,不难发现,当时的时代背景与事件,都不能以如今的角度去看,要结合当时的时代去思考与评判。纵观古今,武周时期的酷吏制度虽然不够完善,但是需要历史正视它的存在。曾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我国酷吏制度不仅仅是在武则天在位时期才出现,因此对这一方面的研究较少。整体而言,学者对武则天时代酷吏研究的深度远远没有达到汉代[1]。同时因武则天实行酷吏政治,所以武周是需要重点探究的一个特别时期。对武周的酷吏制度进行分析,使人们对武周的历史更加了解。来俊臣是武周时期一位著名的酷吏,它以告密赢得君王的信任,在执法期间手段极其残酷,史书中曾有记载“俊臣每鞠囚,无问轻重,多以醋灌鼻,禁地牢中,或盛之瓮中,以火围绕燒之,并绝其粮饷,至有抽衣絮以啖之。又令寝处粪秽,备诸苦毒。自非身死,终不得出。”可见其残忍程度。
1分析酷吏制度产生的具体原因
酷吏制度初始于两汉,最开始酷吏用于对盗贼、豪强的监督与讨伐,例如侯封、郅都、张汤等人。发展到武周时期,酷吏制度越演越烈,酷吏变成了君王与上层阶级矛盾的产物,使当时局面一度造成混乱,但没有对武周的安定造成过大影响。唐代初始时,君王借鉴了隋王朝的兴衰史,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君王是水,百姓则是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太宗总结隋王朝衰败的原因,认为隋王朝末代皇帝荒淫无度,律法过于严苛,再加上酷吏制度对无辜者的压迫,使阶级矛盾逐渐激化,造成农民起义。唐太宗对这一切深恶痛觉,更改律法,使法中融入了礼的内涵,知法更要知礼,也是孔子儒家精神的具体体现。唐太宗在位期间,律法十分简要,在执行律法的过程中,用刑量大大减少。在刑法下判处死刑的人也得到了减少。唐太宗推崇以仁德治国的理念。在这种法律体制下,唐朝初期出现了许多循吏,根据唐代书籍记载,循吏共有60余人,这些人多在唐太宗时期任官,唐太宗减少刑法、杀戮的思想为唐代后期的死刑覆奏制度打下基础。唐朝初期对酷吏制度极为反对,《唐律疏议》中曾记载了唐太宗时期进行拷问的制度,必须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审问,如果犯人在这种情况下还拒绝认罪,才可进行拷问,拷问过程也有严格要求,在对犯人进行拷问时要求“拷囚不得过三度,数总不得过两百”。在执法过程中也要进行严格的监督,如果执法人员没有按照法律规定进行,也会受到严厉的处罚。由此可见,唐太宗谨罚慎刑,宽容的治国态度。曾有史书记载,在唐太宗继位期间,天下安宁平定、死刑数量大大减少,唐太宗在位后期死刑几乎已经被取替。朝野上下也都是循吏等一些劝诫之臣,酷吏制度已经废除。仔细想来,文明元年之所以出现酷吏制度,也有一定的原因,与其当时的时代背景有着重要的联系,并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可以认为是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激化的产物。唐太宗时期法律制度得到了大幅度的改革,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社会安定,也就是后人所说的“贞观之治”。但是统治阶层的内部矛盾没有消减,呈回升趋势。武则天作为李家媳妇,要篡夺李唐,自然担心众多反抗,从而对可能的潜在敌人痛下杀手,这本就是政治争夺丑恶的一面[2]。
2 探究武周时期的酷吏制度本质
酷吏制度本就是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激化形成的,秦国统一六国后,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的指导思想,其思想与皇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酷吏制度也是由法家思想演变而来的。武周时期的酷吏,是新旧贵族之间的矛盾产物,武则天作为一名女性掌握最高的权利,引来了很多非议,受到了宗法与舆论的困扰。除此之外李唐宗室的贵族们以及其拥护者都十分不满,对武则天当时的统治施加了许多压力。根据史书记载,武则天继位后,李唐宗室贵族都有着很强烈的匡复想法,对武则天的反对情绪高涨。与唐朝初期重视武将的思想不同,武则天在位时,大量提拔文人,新贵族与旧贵族的矛盾更加激化。在此种情况下就需要武则天采用一定手段来使自己的地位更加稳固,于是酷吏制度再次出现。相关史书记载,“则天以女主临朝,大臣未附,委政狱吏,剪除宗枝,于是米俊臣、索元礼、万回俊、周兴、邱神、仅思止、郭霸、王弘义之属,纷纷而出,然后起告然之用,制岁织之狱,生人屏息,英能自固。至于怀忠蹈义,连设就践者,不可胜言。”武则天在实行酷吏制度时有着自己的想法,她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消除以李唐宗室、旧贵族为首的反动派,来稳固自己的地位。但由于人数众多,各方面都拥有着一定实力,只能利用酷吏制度对这些人进行诛杀,树立自身的威望。在唐朝初期,一些开国元勋都身居高位,唐太宗更为他们更改了姓氏,成为了贵族。唐代兴起的科举制度,对唐代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3]。君王为选拨更多的优秀人才,稳固江山社稷,进行开放型的大规模应试。通过这种方式使大量民间的人才涌现出来,唐太宗对于这种应试方法十分满意,尤其爱惜人才。选举出的官员与开国的旧贵族也存在一定矛盾,新官员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然而旧贵族想保持自身的特权与地位,就存在着很大矛盾,无法缓和。武则天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明白李唐宗室与旧贵族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为培养自身势力,进行大规模的科举考试,并对人才进行提拔,重视程度极高。
3酷吏制度的主要职权
武周时期酷吏制度多体现在刑部,我们所了解到的大理寺与御史台就是较为常见的司法部门,这些部门对于文化、经济与军事都没有过多的涉及,这也是武则天作为一个女君王独特的统治特点。对狄仁杰、姚崇等清官大力提拔。使用来俊臣、周兴等人对朝臣、宗室、贵族进行监督。武周时期酷吏制度如此盛行就是因为皇权的支持[4]。在我国古代君王有着不可替代的权利,是法律的建立者也是执行者,并且君王有权利将法律随时推翻,因此也是违法者。酷吏有了君王授意,就成为君王手中的一把锋利的刀,根据君王所期望,为其清理朝廷。例如,索元礼被封为将军后,在洛州进行了相应机构,对谋反者进行审理,审理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酷刑,牵连了许多无辜的人。万俊国受武则天之命到达广州进行叛党追查,大肆杀戮,死伤三百余人,并向武则天上奏内容为“若不推究,为变不遥”,意在为武则天清除统治过程中的障碍。事实上,酷吏多为奉命形式,并没有很大实权,是攀附于皇权的产物,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在酷吏有用时,他们是统治者手中有力武器,但一旦这一功能丧失,酷吏们就会遭到抛弃。最后曾被武则天重用的索元礼最后以“座赃贿”的罪名下狱,周兴在发配的过程中被仇人所杀,侯思止、万俊国等酷吏相继被杀。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首先这些酷吏都有着一定的审判权利,武周时期酷吏制度延伸到每一个部门,其中司法部门居多。在这段时间内酷吏并不担任其他职务,酷吏只是用于审判、制狱的作用,这些职权并不是某一名酷吏独自拥有的,而是所用酷吏共同拥有的职权。历来御史都有弹劾的权利,这种权利的应用能够使政治更加清明,保证朝廷的正常运作。文武百官上至宗室贵族、下至郡县的小官,御史都可以对其进行弹劾。这种权利十分巨大,其可以自己做出决定,无须请示他人,或受他人约束。甚至统治者的命令,御史也可以拒绝和反对,武周时期一些酷吏奉命在御史台进行工作,自然可以行使御史的权利。这段时间内,御史台对朝廷有着十分大的震慑力与影响力。一些在御史台工作的酷吏有着决定的监察权利,是武周最具权威的监察机构。监察范围之广,包括朝廷的各个部门,宗室以及贵族。武周时期御史台的酷吏对礼仪与司法有着很高的重视程度,对这些方面进行严肃的弹劾。
4酷吏制度在武周时期产生的深远影响
與东汉、西汉不同,武周时期的酷吏大多没有名贵的出身,地位也比较卑微,武则天赐予他们的官阶也并不高,这些酷吏多为一些市井中的流氓、无赖。对司法一无所知,只知道用刑。对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说只是武则天打压宗室贵族的工具,并没有迫害到无辜百姓。通过这种方法一定程度上的巩固了皇权,保证了武则天在位期间社会的稳定。对政治文化并没有造成过大的影响,仍然呈现出了较为繁荣的景象。但是,由于酷吏对于法律的胡乱使用,导致大量的冤假错案出现,诛杀者中也存在一些作风正派的忠臣。并且由于酷吏司法知识的缺乏,无视法律并对其含义肆意曲解,违背法律进行用刑,一定程度上来说,对武周法律造成了破坏。武则天在位期间,由于这些任意妄为的种种暴行,使朝廷中的官员与武则天离心,导致反对的声音一直存在,反武的情绪一直没有消灭。武则天到最后都没有得到朝臣的真正信服,朝臣对国家的奉献热情逐渐衰减,这也是最后李唐王朝能够复辟的原因之一。唐朝的科举制度对官员的任命、提拔都有着明确的规定,宗室与贵族的特权微乎其微,都需要通过科举考试,入选者方可入朝为官,根据个人能力分配官职。然而在武周时期,武则天十分急迫的选择官员作为自己的左膀右臂,来对抗反对她的敌人,科举考试的铨选时间过长。因此,武则天舍去了复杂的官员选择方式,直接进行官职分配,这样的事情不在少数,许多酷吏通过严酷的审问获得的信息,武则天还会对其加以奖赏。为了稳固自身地位,武则天在官员选拔方面犯了很多错误,导致酷吏们有机会为自己培育同盟和党羽。酷吏们栽培了大量亲信。来俊臣作为酷吏,则利用自己的职权对吏部官员进行胁迫,要求其为自己的党羽安排职位,导致朝廷中出现了许多滥竽充数的官员,一度造成了朝野混乱。事实上,在官员的任命方面,武则天并不向后人所说的那样完善。武周时期,酷吏制度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酷吏制度是武则天维护自身统治者地位,打击反对者的一种方法。曾有史书对酷吏进行描述,只是九品的官员,任统治者的命令进行推覆之职,拿着统治者杀人的手柄,仗着统治者的威风,在审问中用以暴行。这些酷吏受武则天指使,并授予他们权利。武则天继位时也学习唐太宗以教治国,但当时她受到李唐宗室与贵族的质疑、胁迫,无奈之下,提拔大量酷吏对政治上的敌人进行打击,对于宗室、贵族乃至皇室中对其有质疑、有威胁的人都一并诛杀。保证了自己统治者的地位。这些酷吏很多都是市井中的流氓与无赖,也不负武则天的期望,很好的完成了这项任务。大肆实行暴行,诛杀了许多人,在当时社会引发了十分不良的影响。上到朝廷官员下到平民百姓都怨声载道、恨之入骨。在酷吏的审问下出现了大量的冤假错案,很多无辜的官员被杀,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风气,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官员们表面上对武则天唯命是从,但事实上都不信服,导致很多大臣心理都有希望李唐王朝能够复辟的愿望。自始自终武则天在位期间没有足够的亲信来支持自己,政治力量十分薄弱。并且武则天亲自培养的酷吏与家族宗亲的恶行,使百姓们都对李唐王朝更加怀念。这也是李唐王朝复辟的重要原因。可以说武周时期的酷吏制度虽然为武则天稳固了地位,但也最终一步步失去了支持,导致武周成为了史上最短暂的王朝。
5结束语
法家的沈家本曾经说过一段话,这段话的意思大概为:我十分不解,违背法律之人往往都是制定法律的人,梁武王制定法律后却不能使权贵与普通百姓拥有相同的对待,隋文王宣布废除残忍的刑罚,却由于猜忌,在朝堂之上杀人。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建立法律却不遵守,是从古至今的大病。这一段话也能够将酷吏体制概括其中。酷吏体制是维护皇权统治的重要方法,这种制度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在统治阶层内部出现矛盾开始,就为这种体制埋下了伏笔。或早或晚这项体制都会出现,在我国封建社会,武周的酷吏体制有优势也存在弊端,应当正确客观的对其进行分析,正视历史。
参考文献:
[1]谭敏.论武周时期的酷吏与司法[D].西南政法大学,2011.21(19):68-69.
[2]孟宪实.闲谈酷吏政治[J].文史天地,2014,18(12):2-4.
[3]卢星辰.汉代酷吏盛行的原因——读《酷吏列传》有感[J].北方文学,2017,19(32):247-247.
[4]杨兴培.恶官酷吏为什么都没好下场[J].清风,2017,11(6):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