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艺术传承之我见

2018-11-10 08:30严霖玲
文教资料 2018年19期
关键词:扬州现状

严霖玲

摘 要: 古琴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弦乐器之一,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因其历史久远,文献浩瀚、内涵丰富和影响深远为世人所珍视。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日益丰腴的今天,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出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渐被人们淡忘,且有濒临失传的危险。在当代扬州,古琴的传承人主要为民间艺人,他们虽然能认识到古琴这一艺术的珍贵性和不可再生性,但由于能力有限,难以较好地传承,加上相关部门的保护不力,扬州古琴艺术的发展与传承受到一定的制约。保护、继承和弘扬这一艺术形式迫在眉睫。

关键词: 古琴艺术 扬州 古琴一条街 现状

一、扬州对古琴的发展

扬州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名城,独特的城市气质造就了扬州俊秀飘逸、优雅古朴的音乐风格。古琴在扬州历史渊源悠久,曲种风格独特,在一片繁花似锦的古琴曲丛中,古琴曲《广陵散》是典型扬州派风格,也是与扬州文化休戚与共的。同时,以“广陵琴派”为首的扬州特色风格的古琴流派孕育出数百家的制琴作坊,全国80%以上的古琴都是由扬州出产,销往全国甚至世界。即使拥有如此得天独厚的资源与影响力,但是在过去的许多年里,扬州的古琴业者却没有创造出与此相匹配的规模效应与经济效应。眾多琴行零星散落在各个城市的角落,琴师之间缺乏交流与合作,各自为战,因而没有使源远流长的古琴艺术在新时代得到升华。作为古琴重要发祥地与集聚地的扬州无疑是倍显尴尬的。

目前,我国古琴体系保存较为完备。从学术上来看,古琴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存在,其影响力和传播力十分强劲,与古琴艺术相关的各种历史记载、纸质资料、曲谱等众多方面都有颇多丰硕的成果。从当前学术界对古琴文化历史进行研究的书籍来看,形成了精密完善的理论成果。举几个比较成熟的成果有:许建著《琴史初编》,全书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详尽地记叙了我国从先秦起,直至现代古琴的发展脉络;李祥霆著《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及音乐思想研究》,系统阐述了我国古琴高度发展的唐代——古琴演奏独特的美学思想及音乐理论,除此之外,书中所收录的大量为古琴所创作,或与古琴有关的诗词歌赋也颇具研究性;刘承华著《古琴艺术论》则对古琴的形制、音乐表现能力、艺术性、思想理论、记谱方法、演奏技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查阜西著《查阜西琴学文萃》集查老先生一生所著的有关古琴研究的所有文章,共计一百余篇。还有发展较好的地方琴社也出版发行了大量社刊供内部赏析,如霞影琴馆的刊物《霞影琴讯》、金陵琴社的刊物《金陵琴讯》和西湖琴社的刊物《西湖琴声》等;除此之外,专业的报纸杂志社和新闻媒体也会经常设立关于古琴的专题和专版。在古琴的制琴工艺和古琴乐器的欣赏收藏等方面,涌现出王露著《斫桐集》、《古琴荟珍——砚琴斋宋元明清古琴展》、黄河著《天籁心经:中国古琴鉴赏》,等等。此外,我们还会在《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一些我国的经典名著中看到对古琴画龙点睛似的描写,都在作品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古琴在当代的传承形式

从当代古琴的音乐音响传播方面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琴馆(社)的传播

这种模式作为一种比较常见并为大众所熟悉的模式,主要是在遍布全国各地的琴馆(社),通过演奏的方式传播古琴文化。其基本的生存模式是以营利为目的,通过开设古琴教学和欣赏的课程,讨论古琴的演奏技巧赚取资金。资金主要是使用在举办演奏会、讲座等宣传活动,以教琴养琴。由于各地政策和个人经营等因素不同,导致琴馆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管理的规范性和活动的科学性缺乏统一标准。最突出的问题是有些是发展尚未成熟的琴馆,其经营效果不佳甚至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小城市的琴社在这方面问题尤为突出,这些琴馆除了出售古琴乐器外,大多数已经起不到传播古琴文化的作用;相比之下,涌现出一些发展相对完善的琴馆,如杭州的“霞影琴馆”、“西湖琴社”,安徽的“梅庵琴社”,等等。琴馆具备一项特殊功能:其优雅的氛围为会员们提供了高雅的社交平台,除了专门学习古琴外,还用于一些拥有高学历或者高收入的人士在此会友、聚会,酣畅淋漓;某些由知名演奏家投资经营的琴馆兼具一定程度的餐饮功能,有向高级会所发展的趋势。尽管如此,笔者认为古琴由于其传播范围的限制,仍旧很难走出小众传播的模式。

2.音乐会形式的传播

在查阅了诸多权威网站上公布过的所有演出信息后,笔者发现,在过去的三年间,古琴音乐会的演出场次每年不过数十场左右,虽然这个数据为个人统计,并不具有权威性和全面性,但比较大型的、著名的及正规的演出基本都囊括了,这比其他比较热门的音乐会数量相去甚远。除了一些比较著名琴家所举办的演奏会之外,更多的古琴音乐会则以音乐专业院校师生成果汇报演出的形式呈现的,这些演出的场所大多在音乐院校的内部举行,也是一般大众很少能接触到,相对之下受众较为单一。

3.近十年来,随着各种网络平台传播的速度飞速发展,为古琴的文化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影响空间培养皿。古琴网站、传统音乐网站的古琴专版、知名琴家专属的博客类网站、琴社的官方网站等大大小小的网络媒体数量加起来有大约近千家,如中国古琴网、中华古琴网、太仓古琴网、古琴吧、“秋籁——成公亮古琴音乐网”,等等。在这种形式的帮助和影响之下,许多古琴爱好者都能在网站上交流古琴文化,欣赏古琴音乐,共享古琴曲谱并进行学术创作。

三、古琴的传承现状

在2003年,古琴正式被成功列入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后的十余年间,古琴发展迅速,在国家的政策的扶持之下,艺术家在创作、演绎、研究、传承、制作、创新等诸多方面都卓有成效。扬州作为古琴艺术传播与创作的最重要窗口,在此时代背景下,更应该扛起大旗,充当排头兵的角色。以此为契机,恰逢2015第五届中国古琴“幽兰·阳春奖”在扬州举办,时任广陵潮文化艺术中心董事长汪俊峰首次提出建设古琴第一街的设想。并于2015年4月正式试运行。古琴第一街位于花局里,紧邻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个园。古琴第一街当初成立的宗旨旨在将古琴艺术打造成拥有2500年历史的扬州的文化载体,形成相配套的文化产业,进而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将古琴赋予时代气息,使之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形成扬州名片,从而使其对扬州乃至江苏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竞争力的提升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古琴第一街在营运之处,首批入驻的共有10家琴行,以本地琴筝企业为主,此外,还有天津乐器张及雷音琴坊两家外地琴坊。古琴第一街在一条街之内云集了大江南北众多的琴家和爱好者,不论是从古琴的制作到弹奏乃至于后期的培训教育,以及乐器修复、销售评估等完全衔接的一条龙似的运作和完备的服务体系。古琴第一街成立以来,效果立竿见影,为入驻琴行带来了切实的经济效益,并且作为一个窗口在全国范围内带来了一波古琴热,吸引哈尔滨、北京、上海的买家专程前来购琴。

在我们小组前往古琴第一街调研的时候,恰好遇见两位来自湖南怀化的古琴爱好者来购琴。通过对两位的采访,我们了解到两位是在怀化从事古琴教育的老师,怀着对扬州古琴的向往怀着朝圣的态度参观古琴第一街,谈到对此的感受,他们都说不虚此行。通过我们小组几天对第一街的走访与参观来看,来此参观游玩的多为附近景点的游客或者抱着目的性来此参观的古琴爱好者及家长带小孩来此学琴。通过与各类来此的人的交流,我们了解到游客来此只是单纯的游玩,对古琴的热情并不高;古琴爱好者来此多为外地人,来此的目的基本都是选购一架适合的古琴;学琴者来此,基本都是到此处的琴行找老师学琴。通过我们对几所琴行经营者的采访,目前琴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教课的收入,普通课程300元一课时,名家课程1000元甚至高达2000元一课时。琴行在古琴第一街开店更多的是一个窗口效应,广告色彩浓重。商家同时也提到,古琴第一街的集聚效应确实推动了市面上的古琴热,更多的家长愿意让小孩学习古琴,从而切实提高了古琴业者的经济收入。商家坦言,如今的经济待遇比以前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但同时,商家也提出了担忧,当时政府提出的扶持政策更多的是在对古琴文化的保护,忽视了对古琴业者经济利益的保障,长此以往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法从根本上保护古琴产业的长期繁荣发展。

繁荣复兴古琴艺术的重中之重在于教育与传承,这是古琴的命脉和生存之源。在我国古代,首先因为受到了减字谱的局限,加之教学体系不健全,教育环境传统保守和教育理论不完善,自学古琴就变得难上加难,学习古琴的唯一途径是通过老师口传心授的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先后成立了近十所专业的音乐院校,并且陆续开设了古琴和相关的专业,曾在民间的著名的古琴家纷纷进入音乐学院任教,古琴教师和琴馆数量与日俱增,古琴的传承与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我国当代,教学在沿用传统教学模式、承接传统套路的同时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通过几代古今从业者的持续努力,古曲纷纷被译为简谱和五线谱。在门外汉看来,减字谱——这个遥不可及的“天书”瞬间化为稍加练习就可以掌握的指法弦序的记录符号,甚至于对于有音乐基础的人来说,通过已打出的琴谱就可以自学。在当今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古琴名家优秀的演奏以录音、录像等方式通过音像出版物、电视、网络等媒介进行大量、广泛的传播,音乐爱好者足不出户便可以聆听到大师的作品;甚至许多专家的教学资料,举办的古琴讲座在媒体上也经常可以见到,这些途径的便利都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古琴、学习古琴、爱上古琴。古琴的教育与传承在当今社会有着前所未有的优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它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在广泛的普及程度方面,远远达不到乐观的状态,甚至是部分专业音乐院校和综合类大学下属的音乐学院仍然没有开设古琴专业,广大中小学生对此更是一无所知,缺乏对古琴的了解。

2.在基础教材的编写衔接方面处于匮乏状态。在学生进入较高难度乐曲练习之前,没有完备的教材针对水平一般,需要专门技术训练的练习曲应用。

3.在民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素质方面,缺乏统一的标准和专业性。不少教师存在现代乐理知识匮乏、缺乏引导学生以辩证、创新的思维方式学习的能力,培养出的学生多数不具有当代学子所必备的综合音乐素养。

4.在专业音乐院校古琴学生演奏能力的方面,个人综合修养多数处于劣势。他们往往具有比较全面的音乐素养,但多数会把注意力放在技巧、演奏的学习,忽视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

5.从艺术标准来看,各个阶层参差不齐。究其原因,在于不同琴派在演奏时存在风格差异,古琴谱在传承和发展的进程中出现较多版本。在传统观念中,古琴多重自娛,善于忽略听众的评价等种种原因,致使古琴教学上,特别是民间古琴教育,至今仍然缺乏业内统一的标准,这对古琴的考级和各类比赛活动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古琴的考级不普遍,但是学习古琴的人却越来越多,甚至有些地区根本没有古琴的考级点,这成了一个愈发激烈的矛盾。除此之外,在全国范围内举办过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古琴比赛也屈指可数。究其原因,虽然各种复杂因素综合影响造成了这一现象,但是,标准的不统一所带来的打分难、评判难才是古琴演奏不易评判的重要原因。有人说:“古琴的演奏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好坏之分。”然而百货对百科,众口难调。

在古琴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漫长道路中,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美学思想和古琴的演奏创作观念。许多经典的思想对整个音乐领域都产生了长期、普遍的概括和指导意义,有些则只是当时社会背景下某些琴人的意识形态的凝练或写实,具有时代的局限性。以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古琴艺术中的一些诸如“十四不宜弹”、“娱己不娱人”等观念,它们的作用不能否定,古琴艺术的形成和构建离不开这些理论的作用,同时,把这些作用无限延伸开来,奉为“圣旨”也是不可取的一条死路。

四、古琴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在我国古代,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是文人借古琴用于往往满足个人感受抒发内心情怀的重要功能,对于古琴的社会功能不能够透彻的认识。甚至有些人认为“琴者,禁也”,“演奏家”等一些特殊的身份条件给古琴的演奏加上了许多限制。在这种问题上,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在现代社会,一些传统观念已不再适用或已经充分阻碍了古琴艺术的健康发展,我们要有清晰的能力分辨出传统中的糟粕和精华,更要有足够的能力摆脱其中的束缚,促进古琴的发展。打个比方,如果古琴是一栋老房子,那么对于古代存留至今的传统建筑本身的结构,我们就应该下足功夫保护,但是要想实现“旧貌换新颜”就要让老房子从当代的居住条件上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刷上墙漆和装上电灯是必不可少的。漏雨和蜡烛不是文化,不是财富,而是当时的技术和物质条件有限所造成的一种时代产物。很多人害怕古琴的变革,怕古琴变得不再像古琴。回望历史,古琴经历沧桑,从巫师琴、艺人琴、文人琴的变化,历经了从声多韵少到韵多声少的艺术风格转变。可是,古琴依旧是古琴,变得只是形,内涵没变,文化没变。虽然它已经不再是某个历史时期的古琴,可琴的韵,琴的气没变。若干年后,在后人看来,古琴不仅仍然是古琴,而且古琴所涵盖的艺术范畴,所表现的艺术手段更加丰富、广泛,岂不美哉。发展是艺术前进必然的浪潮,变化是前进浪潮中必然扬起的浪花,但是我们要用谨慎的态度面对变化的过程,求变的道路有许多,亘古不变的真理是必须遵守艺术发展规律。在求变的过程中,善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勇于抛弃掉一些过时的观念的同时,对于传统琴学思想中的精髓部分,我们也要正确把握住方向,不仅要全面继承更要注重不断发扬。原来的琴学著作往往侧重于整理曲谱、总结经验,这是勤学的基础。除此之外我们还要逐步探索规律,立足现在,放眼未来。古琴在当代的发展需要我们为它找到方向,更重要的是它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道路宽广平坦,使其每一步都走得稳健、长远。

目前扬州“古琴第一街”存在如下几个问题:

目前的古琴第一街经过两年的运行,经历起初的火爆后人流趋于平淡,平时来此的多位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爱好者,无法吸引普通人群,有点店面甚至门可罗雀,起不到推广的作用,长此以往,当古琴热退烧之后,可能会迎来低谷。

对商家来说,目前的琴行盈利模式过于单一,集中在教学收入,目前缺乏其他创收手段。

对政府来说,虽然牵头成立古琴第一街客观上扶持了古琴产业的发展,但是只能说目前所做得还远远不够,目前政府还处在初级的宏观调控阶段,所做的依然是政策导向,无法惠及最普通的古琴从业者。

对古琴行业来说,目前的古琴依然是阳春白雪,高昂的琴价及不菲的教学费用使许多人望而却步,虽然对学习古琴怀揣着梦想,但是现实却阻碍了大部分人。

目前古琴的销售渠道单一,据我们采访了解,琴行古琴的销量其实不是很好,即使这样,依然没有琴行开通网上销售渠道,毕竟不是每个人爱好者的都有时间经历亲身来扬州选购古琴的。

与古琴销售单一相对应的是目前全国范围内古琴行业从业者大多集聚在扬州,造成古琴“扬州热”还不是“全国热”,无法真正做到古琴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两位湖南爱好者告诉我们,在他们家乡,古琴老师特别稀少,许多爱好者都必须到扬州来才能系统专业地学习古琴。

对利益的追逐,使古琴大热,也使古琴制作失去了严格的制作标准,目前古琴制作多是个人作坊,缺乏严格的规范与监督,造成市场上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政府引导,加强宣传,定期举办古琴节,邀请名家进社区、下基层,进而吸引更多的古琴爱好者。

加强创新,走出去。

政府的扶持应该更细致、深入,由点及面,不仅要宏观调控,还要加强微观介入,例如创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起带头作用,引领商家抱团,举办古琴文化节、音乐节,为众多的从业者、爱好者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

古琴毕竟还是小众,老师应该放低姿态,高昂的学费是最大的绊脚石。合理降低价格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

拓宽销售渠道,开发网店,走淘宝、京东;可以开微店,拓宽销路的同时也能达到宣传效果。

扬州的名家不能拘泥于一时一地,要多走出去交流,去全国各地成立琴行,满足各地爱好者的求学欲望,同时还能创造不菲的经济效益。

在扬州设立古琴的专业委员会,用来制定和规范行业共同标准。古琴制作要求严格,木材的含水量、音色、音频声波都是有严格的规范和标准的,需要权威的机构,用权威的仪器测量权威的数据管理整个行业,使行业秩序上井井有条。

成立古琴行业协会,就一盘散沙集聚成一股力量,一起为古琴的发展与未来献计献策,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五、古琴的传承与发展还有很多的路要走

“中国古琴第一街”的设计思路和基本框架结构已经初步成型,虽然现实变为理想还需要一段很长的距离,但相关主创人员对此持有非常乐观的态度,因为当前已经收到不少外地的古琴品牌单位的合作意向,他們纷纷表示愿意排队等待入驻。其实,做好“中国古琴第一街”的关键条件不在硬件,软件才是核心内容,首要的是“认识”和“意识”。这不仅仅关乎个人,而是整个扬州在对待古琴文化和产业链条的态度。从市场方面看来,大众越来越认识和懂得了古琴作为乐器和器乐,但是,古琴承载的多是一种文化气质,是一个人、一座城市、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载体,古琴在时代面前有诸多机遇等待发掘。市场规范化是推进载道之器古琴文化的传播,带来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古琴产业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市场建设的重要保障,因此,规范的古琴市场意识是需要一个城市共同努力。古琴作为一种特殊文化需有更高的标准,古琴在市场的进程中需要不断引导。共同的认知、意识合并一处才能形成强大的公共力量,完善和推进扬州或者全国古琴文化和产业的发展。发展好具有高度影响的古琴文化及附属的文化产业,最终受惠的不是仅仅是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而是一个群体,一个城市或者更广大的社会。

六、项目研究的今后计划

1.通过与古琴业者的采访沟通,我们了解到在南京师范大学专门开通了古琴专业课,一些古琴名家在里面教课。我们小组准备去南师大与古琴专业的老师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并了解最新的古琴行业的发展及对未来的展望。

2.据我们了解到,目前在河南形成了仅次于扬州的古琴制造地,我们小组准备去河南实地考察,探究河南制造与扬州制造的优与劣,从而给扬州制造提出更多的建议。

3.对于政策的扶持,我们计划跟踪相关部门的落实情况,结合我们小组的调研情况,给政府提供更细致的分析,加快政策落实。

4.走访众多扬州古琴名家,通过与他们的交流,了解最新的古琴行业发展动态及他们对古琴第一街以后发展的展望与规划。

有关古琴的传承问题,许多专家和学者都在积极调查研究。艺术本就分不出胜负,笔者在此只是尽抒己见,仅对其中一种方法进行实验性的讨论,希望文中所涉及的数据和思考的观点看法能充实现有的资料,不断为古琴艺术的未来的发展尽薄力。

参考文献:

[1]章华英.古琴——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5.

[2]郭平.古琴丛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3]胡斌.“派别”话语下的古琴音乐认同[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03).

[4]李小戈.广陵琴派的文化生态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8.

[5]彭岩.对古琴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思考[J].中国音乐学,2009(02).

指导老师:刘永福

猜你喜欢
扬州现状
初读扬州
扬州的秋日
下扬州
TWO DAYS IN YANGZHOU 扬州两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