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月
【摘 要】人文素质教育长期以来是理工科院校教育实施过程中的短板,通过对目前理工类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陷的影响性因素分析,科学细致地梳理出这些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其产生的深刻根源,针对性地提出如打造品牌校园文化、构筑网络信息平台等实际应对策略,以期为理工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和长远发展提供经验参考和理论支撑。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理工高校;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17-0143-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17.071
【Abstract】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has long been a weak point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 in polytechnic universiti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factors on the shortcomings of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for students in polytechnic universities, the internal links between these factors are scientifically carefully combed out and the deep roots of their production are analyzed. In order to provide experience reference and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reform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education system,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practical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building brand campus culture and network information platform.
【Key words】Humanities; Quality education; Polytechnic universities; College student
人文素质教育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潮流走向。对于高等教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人才”培养之重要性,“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1]“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这是他在研讨教育工作时,常常提及的几个字,也倾注了总书记对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殷殷期待。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前任校长杨叔子院士在这方面堪当表率,他有一句名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然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民族传统,没有人文文化,就会异化,不打自垮。”[2]这位耄耋老人首创性地在理工高校所掀起的这场“人文风暴”,时至今日依然影响着千千万万的大学生。
那么,何所谓而人文素质教育?笔者以为就是以人文学科教学为核心的基础性教育,它其实着眼于解决的是“如何做人”的问题,包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3]作为理工科大学,在重视科学技术教育的同时,如何重视与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仍是值得研究与探讨的重要课题。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疏理开设强调人文素质教育的初衷,只有通过人文学科的教学,使学生产生对人类文明成果的文化认同,最终形成对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使命感和历史责任感,进而成为合格的和谐发展的公民,也只有全面和健康发展的人,才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繁荣与和谐。
1 现状分析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思想文化也越来越趋于多元多样多变,给大学生健康成长带来了深刻影响。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接触新事物多、信息面广,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主体意识、独立意识强;另一方面,受社会大环境变革影响,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磨砺,社会责任意識不强,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利益淡漠,缺乏社会责任担当。
综观目前各个高校,虽开设大量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理工科学生人文学分所占比重也有所增加,但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还远未达到。总体上来看,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尚处于静态、局部、定性的单维度指标性描述阶段,未能从动态、对比、整体、定量的多项指标体系中进行综合评价与实证研究。尽管各个高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尽相同,研究内容却大同小异,也都有较好的研究成果与经验。但因其研究过程的局限性,从而导致评价结果的不确定性,经验性和多样性,所以总体上缺乏普遍的指导意义。
尤其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理工科院校,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普遍存在着单一化倾向,人文精神的缺失或者说人文素质的缺乏其弊端日渐显现出来:学生过多忙于为个人职业地位考虑,追求特殊的知识和技能,对理想、原则、立场关注较少;学科素养单一,缺乏综合考量和宏观把握对象的能力;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不明晰,对前途感到迷茫,缺少方向等等。这些已成为其亟待解决和深化研究的教育焦点问题之一。
2 针对性问题思考
(1)对于学校而言,如何从办学理念、课程结构设计、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营造良好的氛围。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科学设置由低到高、由浅入深、整体一贯的大学德育课程体系。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重视隐性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人类命运的关爱、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对于教师而言,如何通过提高自身人文素养,改革教学方法,讲求人文关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要遵循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道德认知规律,根据时代特点和学生特点,合理确定德育目标、内容要求,以言传身教鼓励学生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
(3)对于学生而言,如何培养积极、健康、向上的心态,有选择地扩充自己的人文知识,有计划地参与多种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修养水平,并进一步感受人文素质的重要性。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把社会责任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
(4)在倡导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结合理工院校的优势特色,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借助新媒体平台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媒介素养,增强公共理性,提高信息辨识能力、批判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网络“第二课堂”,既发挥了人文方式的涵育作用,又彰显了实践育人的润心工程。
3 具体路径探析
(1)创新人文素质教育模式。要打破现有较为单一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以提升人文教育课堂的吸引力。譬如结合理工高校的实际情况,可以灵活机动地将课程分出必修课、选修课和报告、实习、讲座、论坛等多种形式,让它们在内容上相互配合、形式上相辅相成。同时在专业课的基础上可以扩展辐射出多种人文素质教育课,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巩固专业知识的学习,也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精神。在授课方式上,可以采取野外实习、校外实训、播放电影等多种方式,使学生不拘泥于课堂这一方寸天地之中,学习知识的方式比较自由,又不与其他课程产生冲突,还缓解了考试的精神压力,会很轻松愉悦地接受人文素质教育。
(2)构筑网络舆论宣传阵地。可以借助于微信、微博、QQ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同时充分利用赛课、微课、校园网、校报校刊及校广播电台等公共媒介资源,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媒介素养,增强公共理性,提高信息辨识能力。通过舆论环境育人,典型人物示范,先进事迹宣传,传递榜样力量,凝聚正能量针,真正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打造理工高校品牌校园文化。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和旗帜,其所散发的理性光辉,必然深刻影响着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向;其所沉淀的人文底蕴,自然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丰厚土壤。它不仅彰显着大学人所认同的价值理念,更积淀着学校一脉相承的人文传统,具有行为导向、价值规范、凝聚人心和氛围感染等重要作用。理工高校一定要善于抓住自身办学特色,紧扣时代精神,打造品牌校园文化,形成自己的人文素质教育特色和风格。
(4)强化社会实践润心工程。要把社会实践作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一项必修课程,制定实践教学标准,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机制,完善实践教学评价及监督体系,建立社会实践档案。通过专业实习、社会调查、支教扶贫、科普宣传、生态保护、决策咨询等,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接触了解社会,在利用自己所长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实践中,培育和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实现中国梦作貢献。
总之,寄托着我国未来和希望的青少年,应该是一群心灵纯洁、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人,也应是一群有文化修养、人文关怀、责任担当的人。而作为经济建设主体的理工科大学生,其人文素质高低又是关系到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支撑,如何正确处理好“专才”与“通才”教育之关系,充分利用理工科专业品牌优势,以己所长回馈社会、服务他人,在实践中提高本领、增强社会责任感,为未来顺利实现与社会对接提供经验积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张从志,谢婷婷,等.杨叔子院士: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N].中国青年报,2016-10-20.
[3]张申平,彭晓玲,李荣菊.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缺陷及原因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