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全会 陈勇 倪骁骅 汤沛
【摘 要】“3+1”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一种较为可行的模式。针对盐城及我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进行了汽车类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从课程体系、毕业设计、校企合作平台、教师队伍建设及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了改革及探讨,“3+1”人才培养模式将成为学校和企业双赢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3+1”;人才培养模式;汽车专业
中图分类号: U461-4;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17-0100-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17.050
【Abstract】The “3+1” talent training model is a feasible on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in YanCheng and our university,the “3+1”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automobile major has been explored and studied.Curriculum system,graduation desig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latform,faculty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teaching links have been reformed and discussed,“3+1” talent training mode will become a new talent training mode that both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win.
【Key words】“3+1”;Talent Training Model;Automobile Major
0 前言
近几年,我国的汽车工业发展迅速,汽车企业对汽车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和要求都不断提高。作为高校汽车类专业学院积极的探索培养应用型人才,积极与市场对接,探索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
盐城目前是江苏省主要的汽车制造基地之一,汽车产业在盐城市处于龙头地位。东风悦达起亚汽车有限公司、中大集团、悦达专用车厂及奥新新能源汽车等多家整车企业,及七十多家零部件企业已构架起一条完整的汽车产业链。我校作为盐城的一所本科院校,每年有大批的毕业生输出,同时,汽车企业也需要大量的汽车类人才,如果能够有机结合,将是一个共赢的局面。
1 “3+ 1”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为“3.5+0.5”,前三年半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然后用半年的时间进行毕业设计,学生缺乏与实际工作过程的联系,应用创新能力差。从每年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招聘企业更青睐于动手能力较强,具有企业兼职或实习经历的学生,当然,作为大学在校生,不可能每个人都在企业实习,但是从就业形势和招聘者的角度也为我们培养模式的变革也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学生在企业上手快,工作能力强,更受企業欢迎。在这种情况下,“3+1”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很多高校和企业的认可,该模式下,前三年,学生在学校系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第四年在校内和校外结合生产、工程和科研进行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全国很多高校也在积极的从各个方面探索新型的“3+1”人才培养模式。
范茜等[1]提出“3+1”顶岗实习模式,建议以“成班建制、分组实习”的方法,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韩建勇等[2]通过课程、教学体系建设、教学实践环节等找出了“3+1”人才培养模式在改革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杨瑞等[3]研究了车辆工程专业“3+1”培养模式下的课程设置。彭和平[4]探讨了机械类本科生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的建设,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环节改革的措施。刘绍娜等[5]就“3+1”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培养方案、实践性教学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讨论。
近年来,盐城工学院汽车学院也不断的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并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我院的人才培养模式—“3+1”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们从一成不变的传统学习模式中解脱出来,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动手能力的培养。
2 “3+ 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2.1 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现阶段的教育都是围绕着社会需求在不断更新,而“3+1”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社会需求为基本指导的能力、知识以及综合素质分析为基准,结合学科与专业基础等三大基本教育平台建立起来的。“3+1”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是计划在三年内完成的专业课程体系,把前置课程和后续课程紧密结合,在“职业适应能力”的拓扑图内添加“汽车系统及零部件设计能力”、“汽车制造工艺及装备设计及实施能力”、“汽车系统控制与试验分析能力”等分支,并把它作为参照,让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专项技能训练与项目系统设计训练、职业适应能力训练相互匹配,最终形成“理论知识+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2.2 毕业设计质量控制
作为工科类学生,在学校都会经历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其主要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也是学校对于学生实践教学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对于毕业设计的选题,不能只局限于教案里面的课题,应该放眼于企业需要。在“3+1”人才培养模式中,会根据应届毕业生的实习单位类别,给定合适的毕业设计课题,校企联合,合力监督学生的毕业设计。把企业具体项目分派给学生作为毕业设计课题,并在企业中选择一名专业技术人员与学院老师一起指导该项设计。对于汇报工作,由专业系组织,每1-2个星期让学生进行定期汇报,以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2.3 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
在校企合作项目中,能够保证“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顺利实施的就是实践基地。在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的建设与管理的同时,院校主动协调、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开展校外合作,与大型涉汽车、汽车零部件、汽车后市场等单位开展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搭建校外实践教学平台。同时在校内可以为一些知名企业设立冠名班,让企业更多的工程师参与到学校的教学过程,我们输出的毕业生也能够更快的适应企业工作。
为提高企业的参与度,对于参与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企业,有优先选择在校就业生。为了保证企业能够选到优秀学生,采用双向选择,首先,企业给出所需岗位,由学生进行自主选择。其次,由企业面试小组根据岗位工作条件,分析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基础知识以及综合素质,以此作为确定进入企业实习的学生的依据。此外,院方还会更加注重企业的利益诉求。
在满足企业要求的同时,也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不能让学生成为廉价劳动力。校企双方在商讨后制定学生的实习计划和培养方案,要求企业对于处于实习阶段的学生定期进行评价,学生也要定期向学校汇报工作情况,不能单方面听一方的评价。校企共同监察学生的实习效果,共同见证学生的成长。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表现不太理想的学生,给予鼓励和指导。
2.4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在校企“3+1”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师的工作不仅仅是局限于理论教学,还要涉及到指导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要把在企业内学习到的新专业技能运用到教学中。教师要对外出实习的学生的日常工作定期监督,给予实践指导。在新型教学模式中,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对于那些实践经验不足的教师,积极鼓励他们去到联合的企业挂名锻炼,深入到企业学习,为后来给实习学生做指导打下基础。同时还鼓励教师承担企业的汽車类相关培训、项目咨询等,将实际案例引入课堂教学,实现实践促进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2.5 实践性教学过程改革
在当今教育体系中,都崇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实践是检验学生理论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主要方法。在“3+1”人才培养模式中,也着重强调实践教学的建设。对于工科类学生而言,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当然对于实操性比较强的汽车专业的学生,更是要重点培养动手能力。建设实践教学体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要贯穿整个大学教学课程中,确保本科四年实践教学不间断。“3+1”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大学前三年,学生可以通过专业实训课程、课程设计、综合实训、企业参观实习等培养专业技能。在实践过程中,增强学生对于汽车的了解,加强学生的实操能力,通过实践检验他们所学的理论知识,促进深层次的理论学习。
学院大力倡导学车参加各种类型的活动,在竞赛中学习知识,培养学习热情。例如,参加大学生方程式赛车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整车的结构、布局以及动力源;参加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参加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参加比赛,让学生收获不一样的学习乐趣。
3 结语
就目前的教育背景而言,“3+1”人才培养模式弥补了许多不足。就企业而言,不仅缩短了找寻优秀人才的时间,还减少了培训新员工的时间,可以直接获得专业对口的人才资源。对于在校大学生而言,在实践教学中不但提高了动手能力,加强了学习兴趣和热情,对于日后进入企业工作都是大有裨益。对于社会来说,影响最大的就是人才资源的配置,有技术、有能力的人才得到重视,社会的就业率也大幅上升,种种益处都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后,会得到企业和社会的极力认可,不但会促进学校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也会对其他工科类专业课程安排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范茜,李彤.汽车类高职学生“3+1”顶岗实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32(5):26-28.
[2]韩建勇,王本永,刘春生,等.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临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4(35):57-58.
[3]杨瑞,宋百玲,赵强.车辆工程专业“3+1”教学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6(25).
[4]彭和平,彭碧薇.“3+1”人才培养模式下校企合作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44).
[5]刘绍娜,倪骁骅,熊新,等.基于汽车类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8(21):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