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性化模式开展

2018-11-10 07:02丁敏敏
科技视界 2018年17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丁敏敏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文章展示了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应用自媒体的现状,分析了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提出开展个性化心理健康教育的诸多模式。

【关键字】自媒体;心理健康教育;个性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17-0082-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17.040

【Abstract】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ducation work for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shows the application since the media age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media, analyzes the common since the media ag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o carry out the personaliza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odel.

【Key words】We media;Mental Health Education;Personalized Model

1 当下自媒体发展和大学生应用自媒体的现状

自媒体指的是“传播者通过互联网这一信息技术平台,通过点对点或点对面的形式,将自主采集或把关过滤的内容传递给他人的个性化传播渠道。”[1]相比较传统媒体,自媒体体现了包容互动,即时性,低门槛等特点,极易形成巨大的舆论力量。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95.1%提升至97.5%[2]。其中,大学生互联网的使用率早已几乎接近100%。当代的大学生生活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自媒体的快速发展,显而易见改变了当今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目前大学生是手机上网的主流群体,也是自媒体用户比较而言最为活跃的群体。在校大学生大多数每天都会高频率访问QQ,微信朋友圈等,他们运用账号发布日常状态,分享兴趣话题,参与热点讨论。以豆瓣、知乎等自媒体更多表现在表达观点,分享观点。而微博贴吧论坛类自媒体则是在更广泛的虚拟网络社区进行交流。近来火热的抖音平台,各类直播平台则更是提供给大学生一个展现自我,大放异彩的自媒体平台。

自媒体再给大学生提供了表达自我,彰显个性的同时,也带来了危机,对高校学生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不容小觑的挑战.因而研究自媒体时代大背景下大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突出问题

2.1 网络成瘾现象严重

随着现在自媒体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外卖,滴滴打车,共享单车等手机等生活服务软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长期高频使用自媒体的大部分学生形成手机依赖性。高效课堂里学生使用手机现象屡禁不止,即便使用手机袋,仍无法杜绝此类现象。手机功能的不停更新,界面的优化,内容的精彩性极其容易吸引人的注意,特别是界面平台的发展交互性心理设计,如《恋与制作人》、《旅行青蛙》使得大学生持续不断投入注意力。虚拟的网络里,随着流水般的时间,现出恍惚疲惫的神态是部分网络成瘾者的常态,长此以往,自我封闭,缺乏正常沟通,这对大学生的方方面面都产生恶劣的影响,严重影响心理健康。

2.2 价值观扭曲,易被煽动形成群体性不良心理

借助随手可及的网络,大学生迅速获得了海量信息,拓展了大学生的视野以及求职范围,然而大学生常常会受到不良信息的引导和影响,表现得空虚浮躁。

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具有无屏障低门槛等特点,用户身份兼具的虚拟性、可变化性使得其传播的某些信息缺乏真实科学性,数不胜数的自媒体公众号里充斥着低俗恶趣的新闻更是屡禁不止。甚至个人或者团体大肆借助网络水军枪手大v公众号,编造信息,误导民众舆情,混淆是非,侵害合法权益和隐私的大有人在,影响可谓十分恶劣。而未有效深入接触社会的大学生,缺乏理性的独立判断和稳定的情绪,自媒体容易产生不良的群体心理,且通过网络迅速蔓延,如16年安徽中医药大学女生宿舍发生的激烈矛盾,当事人发帖各大论坛,迅速掀起舆论风波,高校大学生容易以讹传讹,盲目跟风,不经思考就疯狂跟帖,大肆转发,这样不可避免导致推波助澜,达到散发谣言者的目的。这样发展下去,有害信息不间断侵蚀思想和道德,造成一些扭曲的心理人格。

2.3 社交心理障碍问题凸显,虚拟网络不良事件频发

2017年末,社交型游戏《恋与制作人》和《旅行青蛙》迅速蹿红的背后,正是由于许多人现实生活中的深度亲密情感淡漠,网上的积极互动,找到了归属感,有了这种补偿,现实生活就不再寻觅他人的温暖与互动,人际交往变得无所适从,大学生更加喜欢沉浸于虚拟的网络世界。最近抖音盛行,大学生更是热衷者,体现着关注自我心理的趋势盛行,虚拟互动的热情取代了现实生活的情感交流。近些年,网恋在大学生群里中盛行,因为虚拟,情感金钱被骗事件频发,扣扣被盗,购物平台刷单类型的诈骗屡屡出现。焦虑,烦恼,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应运而生。

3 心理健康教育的个性化开展模式

3.1 構建高校自媒体平台,正确引导大学生核心价值观

自媒体时代,各大高校都在利用微博微信推送校园活动和校园各项管理工作,促进信息交流。与此同时,高校应予以足够重视自媒体平台发挥的心理危机干预作用。在自媒体成为大学生日常交流与沟通的主体工具下,高校应当充分调研,寻找素材,构建平台,比如推广微信公众号,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入驻微博,发布广谱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块,推出与“心”同行APP,发布一些健康小测试等,同时高校学生工作组应主动关注学生的自媒体平台,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变化,倡导健康向上的价值理念,营造和谐美好的心理氛围。

3.2 广泛开展线上心理咨询,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由于线上心理咨询的匿名性特点,能够让大学生卸下防备,释放心里深处的压力,焦虑或恐惧等心里,能使咨询效率更有效,这或将在未来高校处理学生心理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许多高校在这块都投入相当多的精力,为线上咨询添砖加瓦。当前社会,心理教育已慢慢引起普遍重视,以科技为载体的自媒体迅猛发展,加快了心理知识的传播,同时资源共享也得以慢慢实现,出现心理问题时候,许多大学生会首先选择自助,进行自我医疗,良好的自媒体平台使得这种可能性日趋成熟,在自我救赎的同时,也能给予他人以帮助,形成良性帮助循环。线上咨询也是因为隐匿性,更有效跟踪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及时进行危机干预。

3.3 构建朋辈心理辅导模式,建立动态心理档案

高校应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心理委员,主要學生干部进行相应培训,让他们具有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的能力,及时掌握班上学生的异常动态,发现心理危机事件,及时汇报干预,学生干部通过培训,能够选择适宜内容,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供大家学习,比如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等内容,引导广大学生主动学习,自主观察自己的心理状况,从而充分发挥朋辈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辅导功能朋辈心理辅导和团体辅导[3]。与此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应建立动态的学生心理健康数据档案[4],如定期心理测评,行为表现,学习成绩波动,情感变化。以班级为单位,辅导员或者心理委员应有意识留心学生在朋友圈,QQ等自媒体软件上的日志,说说,签名,互相关注度,点赞情况,甚至匿名悄悄话,留意学生自媒体上的群体性动态。因为这些通常能反应大学生当下的心理境况,能很好地表征学生的心理活动。此外,有条件可以将学生的成长履历,家庭状况等信息纳入心理健康活动档案,这样可以全面深入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

3.4 建立“家-校-生”联动心理防御机制

众所周知,家庭和学校在人的身心成长都扮演重要角色,建立他们三者密切联系的心理防御机制非常必要。高校要在联动机制中负担起桥梁的作用,建立一个“家-校-生”的良性沟通渠道,务必使他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对于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前不久震惊高校的“6月12日武大学生跳楼事件”也向我们警示了“家-校-生”联动心理防御机制的重要性,校方和家长虽然已经做出一定努力,但是三方沟通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警觉性不高,是悲剧发生的临界因素。高校学生工作组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将学生在校的异常行为表现告知家长,家长应有效反馈,特别对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大学生,能够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这样尽最大可能化险为夷。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块,自媒体时代,随着时事发展,社会环境变迁,健康教育也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把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做好。

【参考文献】

[1]金高辉.自媒体背景下大一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探析[J]山西青年.2018(02)23.

[2]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s://www.sohu.com/a/220494053_99900352

[3]张莹瑞,肖英霞.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势与对策[J].江苏科技信息.2014(24)53-55.

[4]尉海东.自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教育路径探析[J].教育现代化.2018,2(9):200-202.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