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越
摘 要:文学、文化是超越时间与空间的,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加强传统文化的导向,保护好这一爱国主义的“培养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情感的熏陶和化育,关注民族文化的延续。教师怀有教育理想,向先贤看齐,重视作为民族之魂的优秀传统文化,阅读古典文化典籍,咬文嚼字,知其所以然,反复锤炼,形成自己的文史观;塑造集体主义观,做到创新地继承,从而让自我的、理性的受教育者在语文教育的理想和现实的困惑中豁然开朗。
关键词:审美;人文情怀;个性解读
一、把握文学流变,用想象填补诗歌教学的审美“空白”
人类越来越了解自己恰恰体现着文明的进步,人与文化的研究恰是了解自身必不可少的途径。优秀传统文化形式多种多样,诗歌更是集中展示了独特的魅力,展示了民族的文化性格,诗中有着湛然本性,生命的多彩,读诗可以得到心灵的润泽和蕴藉。诗歌是有生命的文学,古诗词的语言往往有着打破常规的奇异的组合,因此首先要学着去摸索古诗词的用语习惯。大量的诗词作品多数是为了抒发作者对特定人物或事件的情感,往往比较含蓄,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将符号化的文学语言还原为形象的世界,填补其中的“空白”,做到浸润其中才能登堂入室。
古典文学体裁经历了长期的流变,由并称“风骚”的《诗经》和《楚辞》到先秦时期描写人物栩栩如生的《左传》、语言鞭辟入里的《论语》、雄辩的《孟子》以及瑰丽奇特的《庄子》,而直至出现了冠绝古今的唐诗宋词,中国文学历史由此就进入了另一个鼎盛时期。
二、深入挖掘,收获“话外之音”
作为古汉语的载体文言文,其中包含着繁杂的宗法、礼俗知识,学生理解起来不容易,何况还要去体会其“言外之意”。如果教师以一种固定模式来讲解,必然使一篇文章变得支离破碎,文章蕴含的古老民族精神和无限的教育潜能将荡然无存。语文教师应该着重挖掘其中的语文美、语言美、社会美、艺术美,将其中有生命力的东西合理运用。
语言凝聚着历史,传承着文化,《荆轲刺秦王》正是生活美与创作美感兼备的名家名作,《鸿门宴》中的“幸”则包含了临幸、幸亏、幸运几种意向,人们亦会将《逍遥游》中的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这些均是要结合当下的历史环境,经过时间积淀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巧设情境,指导朗读,注重不同朗讀方式的变化,打破文言文与现实生活的隔阂,引发思想上的碰撞,神游其中,入情入理,达到与作品作者无障碍的情感交流。
三、激趣求“真”,发扬人文关怀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古文积聚着汉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民俗文化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基本囊括了人类生活的全部领域,并蕴含着极高的人文教育价值。它体现在文学作品当中,传达着某些历史书也无法传达的“真”,它们的生命气韵、文化血脉流传至今,积年累月,对培养高中生的品德修养和爱国主义情感这一民俗文化的主线是大有裨益的。
高中生有民俗文化意识但知识面较为狭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将其作为一个兴趣的激发点,如《滕王阁序》中的“他日趋庭”中的“趋”礼即是小碎步快速地迎上去请安,这种尊敬师长聆听教诲的优良传统确实是当下高中生应该效仿的美德规范;《赤壁赋》中的“羽化而登仙”这一精神民俗教会了学生体悟古人对于死亡的通达和乐观,可能达到与古仁人志士的“神交”;在研讨《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可利用“羽扇纶巾”这一服饰民俗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作者用这一古代文人的典型服饰形象即可刻画出周瑜胸有成竹、风度翩翩、决胜千里之外的儒将风度,从而对应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惆怅,加强学生对文本的解读程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中展现的包含于精神民俗的祭祀民俗,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一味安于异族的统治,百姓会忘记了自己是宋室的居民,这样的解读使得学生更容易读出作者的忧虑。其他的诸如“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让学生思维穿梭古今的节日民俗,《鸿门宴》当中“奉卮酒为寿”的饮食民俗,“约为婚姻”的婚嫁民俗,“再拜献大王足下”的人际礼仪民俗,《孔雀东南飞》中的“腰若流纨素,耳着明月珰”的服饰民俗,“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婚嫁民俗,《林黛玉进贾府》中“三间兽头大门”所反映出来的建筑民俗,《锦瑟》当中包含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的民间传说等等都是宏观语文教学观念的体现。教师要确立明确的目标,抓住这些民俗文化元素,让学生能以创新的、理性辩证的、人文关怀的视角去解读作者的创作意图。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高中生正处于思维活跃时期,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强调自己的个体价值,加之当今社会选择更加多元化,外来文化的冲击导致传统文化遁形,受教育者可能会产生所学非所用的疑惑。文学、文化是超越时间与空间的,高中语文教学应重视加强传统文化的导向,保护好这一爱国主义的“培养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情感的熏陶和化育,关注民族文化的延续,塑造集体主义观,坚定树立养成教育观,培养有独立品位、气质的受教育者,让他们做到创新地继承,从而在语文教育的理想和现实的困惑中豁然开朗。
参考文献:
[1]张志春.诗说中国 民俗卷:诗语年节[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01.
[2]傅斯年.傅斯年说诗经[M].万卷出版公司,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