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铮 李凌超
“在森林景观恢复与治理方面,中国是个伟大的实验室,可供各国学习和研究。”7月13日,刚刚参加了森林景观恢复与森林治理暑期国际研讨班的一位巴基斯坦学员深有感触地说。
和他一起参加研讨的,有10个国家、10多所高校与科研院所的30多位专业教师和博士生。他们分别来自缅甸、卢旺达、斯里兰卡、越南、巴基斯坦、柬埔寨、老挝、刚果、印度以及中国。
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全球化进程中,全球范围内的景观正在迅速发生变化。这些改变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繁荣,但也产生许多不利影响。残酷的现实是:多样的生态和文化景观正在迅速消失,当地文化和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不少专家乐观地认为,受影响的景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恢复。当前,景观恢复生态学已成为科学研究和实践的重要分支。世界上一些森林景观的成功恢复,提供了新的经验和借鉴。当然,他们也认识到,这一恢复过程在经济、社会和生态上都面临着复杂的挑战,需要科学的支撑和引领。
在专家眼里,“景观治理”是指管理、保护和恢复多功能景观的复杂I生。森林景观治理需要综合方法,涉及不同利益相关者群体,包括政府、非政府组织、公司和投资者。它不仅考虑所关注的景观特征,还需考虑影响更广泛的环境、社会和经济驱动力。该领域还涉及到生态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不同学科的合作。
这次研讨班以丰富专业人士和博士生的知识基础为目标。未来他们将可能成为景观规划和环境治理的直接参与者和领导者。研讨班的主题是以中国为中心,整合景观治理的理论和实践,致力于解决全球景观恢复与治理中的挑战。
专家认为,景观治理、景观恢复的研究面临着“五多”的挑战。一是多主体。哪些利益相关者参与或应该参与景观恢复过程?二是多层次。景观恢复项目应该包括哪些级别和尺度,是全球、国家,还是区域、地方?三是多部门。在林业、农业等部门,应该承担哪些职责、做出什么安排?四是多手段。景观恢复过程中涉及的规则、法规和规范有哪些?五是多学科。与哪些学科相关,各学科知识如何结合、整合和融合?这期国际研讨班致力于解决这些景观恢复和治理中的重要议题。
在这方面,中国本身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有数据表明,在1998至2013年间,中国每年恢复约360万公顷的森林,约相当于同期全球森林面积总损失的35%。在几乎完全退化的黄土高原,已经逐步绿化。中国森林景观恢复通过多种方式已经或正在得以实现,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为附近的大都市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
“许多经验教训是可以相互学习借鉴的。中国的治理对其他国家而言也具有比较意义。”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巴斯教授在主题演讲中说。中国专家则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也需要向世界学习。与荷兰等其他国家的做法进行比较是非常重要的。这将促进不同国家间的相互学习。
据了解,5天的研讨期间,进行主报告的专家团队里,有专长于森林政策和治理的中国人民大学刘金龙教授,在林业经济政策与绿色发展领域具有很深造诣的北京林业大学陈建成教授,还有诸多专门从事森林景观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森林治理、森林政策与贸易、森林生态学的专家们。其中有两位来自荷兰瓦格宁根大学。他们都是从事森林、自然和景观领域的治理、政策和规划的专家。
在主题报告中,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驻华代表朱春全博士深入解读了森林景观恢复的概念和方法,詳细介绍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森林景观恢复案例;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终身副教授尹润生针对中国重大林业生态修复项目,利用翔实的调研数据和科学的分析方法,评估了中国林业生态修复项目的积极影响:日本京都大学Wil de Jong教授阐释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评估理论,与景观恢复理论相结合,探讨了森林景观恢复与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的内在关联。
“我们看到了中国的努力和森林景观恢复的希望”。畅谈体会时,各国学员对此形成共识。
此次国际研讨班由北京林业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和荷兰瓦格宁根大学协办。据悉,这是系列主题研讨之一,下届研讨班将于两年后在巴西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