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成
摘 要:近年来随着土地的流转,种粮大户承包的面积不断扩大,但由于种粮大户本身素质参差不齐,加上年龄、技术、资金、设备、水利、土质、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种粮的经济效益相差很大,有的略有盈利,有的持平,有的甚至亏损负债几百万。因此,如何提高种粮大户的经济效益已经不是简单的种粮大户个人的问题,而是事关社会稳定的大事。本文结合龙游县近年来种粮大户的困惑,指出一些共性问题,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旨在提高种粮大户的经济效益,供大家借鉴。
关键词:种粮大户;提高经济效益;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632149
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推进,种粮大户也面临着历史性的挑战,在当前经济增速换挡,粮食价格已成“天花板”(国外比国内低30%),成本成“地板”降不下。种粮补贴成“黄箱”,资源环境“亮红灯”等问题。面对上述问题,许多种粮大户只能望洋兴叹。因此,种粮大户只有针对本身存在的不足,有的放矢地解决各类问题,才能提高种粮的经济效益,实现“双赢”目标。
1 种粮大户存在的问题
1.1 复种指数低
有的种粮大户一年只种一熟单季水稻或单季水稻面积偏大造成土地利用率低,有的甚至连一熟都种不好,杂草丛生,荒芜严重,成本高。据调查统计,单季稻占25%以上的种粮大户,其亏损的概率极高。
1.2 缺规划
盲目扩大面积。种粮大户对所承包的土地如何科学安排种植缺少整体规划,甚至为扩大面积相互间抬高承包费,产生常言所说的“吞得下,嚼不细”的现象。
1.3 经验主义作风
种粮大户一般年龄在50岁以上,有一定的农事经历,但他们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对新品种新技术接触少,喜欢走老路,做事想当然,想做大做强种粮产业相当不易。
1.4 为种田而种田,缺乏多种经营模式
农业产业链短,一旦遇到病虫害爆发和自然灾害等因素,损失惨重,缺乏其他辅助产业,有的种粮大户甚至存在虚报面积以套取种粮补贴的现象。还有的种粮大户对于安全生產不重视,缺乏对员工的安全教育,容易造成事故。
2 解决方案
2.1 提高复种指数,扩大二熟制
条件允许的可搞一部分三熟制,实现绿色过冬,这样不仅能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可减少种粮大户所雇员工的冬闲时间。并且可改良土壤、降低生产成本。做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随着早稻种植技术的改良,能提早15d的播种期和移栽期,为早稻高产和晚稻丰收奠定基础。
2.2 适度规模
承包面积要与机械、劳力、资金等相匹配,不能盲目扩大种植规模,一定程度上要讲究精细化、科学化管理,强化机器代替人,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
2.3 加强学习,做到科学种田
要提高管理水平和农艺措施,要把种粮产业当做企业来管理,要重视生产上各个环节,因地制宜,同时又要多走出去,吸收先进技术。
2.4 开展多种经营模式
要创新农作制度,尝试种植新模式,如稻田养鸭、早豆—稻、稻菜、稻—薯、稻—小萝卜等种植模式,有条件的可结合农家乐、休闲观光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5 重视农产品的加工、销售
种粮大户不仅要会种粮,更要会卖粮。积极协调理顺好各类关系,如农户、所雇员工、村经济合作社、政府部门(粮食、信贷、农技)等部门的关系,最大限度地争取他们的支持,降低成本,改善生产环境,提高综合效益,探索走市场经济的道路。
2.6 重视安全生产
要积极参与农业政策性保险和员工安全生产意外险,强化法制和安全教育,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设施,要充分发挥村、乡镇司法部门的作用,一旦发生事故,积极走司法途径,提高种粮大户的维权能力,以提高抵御安全风险的能力。
3 结语
种粮大户要提高种粮经济效益,不仅要树立“打铁需要本身硬”的理念,提高自身素质,更要围绕增加效益采用节本增效、良种良法等技术,并积极对接相关部门,争取立项,改善水利、道路、仓储等设施。种粮大户更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多种社会化服务模式,如统一育秧、机耕、机插、机收、统防统治病虫害等模式,同时走种、养、加等多种经营的路子,延长产业链,以提高种粮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丁贤劼,王成祥.浙江省粮食安全问题的战略性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04(3).
[2]赵兴泉.农业全程技术创新及其发展对策的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04(2).
[3]张根芳,方爱萍.浙江发展淡水珍珠产业化的优势、问题与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