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京晶
如何科学、合理、健康地使用网络,降低青少年“触网”风险,防止“网瘾”的发生,是每个家庭都需要面对的课题,家庭无疑是孩子出现“网瘾”行为的第一道“防火墙”,父母的行为至关重要。
什么样的行为是网络成瘾?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日前发布《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版)》,对网络成瘾的定义及其诊断标准进行了明确界定。网络成瘾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对互联网使用冲动的失控行为,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后导致明显的学业、职业和社会功能损伤。
国外对网络成瘾也早有研究。有学者认为,网瘾是由互联网所引起的心理、精神、躯体等一系列综合征,表现较为复杂,有躯体依赖性,如出现戒断症状、生物钟紊乱、神经衰弱、关节炎症、视力减退,等等。据悉,美国心理学会已将上述行为定义为“病态使用因特网”。另有文章说,互联网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但实际上它是集三大媒体于一身的超级新兴媒体,它拥有三大媒体都不具有的丰富信息资源和灵活而快捷的传播方式,它以一张无形的巨网将世界“一网打尽”!
在海量的网民中,有一大批是青少年,他们过度使用网络的现象普遍存在,目前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据报道,截至2017年6月,我国青少年网民(19岁以下)已达近1.7亿。对于一大批青少年网民而言,网络就是生活,数字化是他们从小就开始的生存方式,每一块液晶屏都是身体的延伸,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大部分也依靠网络,娱乐更是如此。有些孩子已出现“网瘾”行为。我们经常会听到有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整天打游戏,眼睛累得流泪”“上厕所拿着平板电脑半个小时都不出来,还撒谎说是拉肚子”;有的孩子把家长给的饭钱全用于网吧上网。过度使用网络,特别是无节制的网上娱乐,极易形成“网瘾”。而“网瘾”一旦形成,必将对学习、工作、社交、个人财政等诸多方面产生负面影响。这一点与我们熟知的赌博、酗酒和吸毒极其类似,它影响一个人的正常生活,进而使整个家庭都陷入混乱状态和痛苦之中。有人把“网瘾”比作“毒品”,不无道理。
有统计数据表明,全世界范围内青少年过度依赖网络的发病率是6%,我国比例接近10%。这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降低青少年“触网”风险,家庭无疑是第一道“防火墙”。在这方面,很多“家庭预防网瘾指南”都给出了好的建议。
首先要了解孩子沉迷网络的原因,如由于性格过于内向、社交有困难,因此依赖网络排解孤独;家庭不和睦,心理压力大,无奈在虚拟世界里寻求快乐和安慰;受坏人控制,被动赌博不能自拔,等等。要充分与孩子沟通,讲透“网瘾”的危害,提高识别不良信息的能力,重塑自控能力,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第二是减少、限制上网时间,电脑摆放便于家长监督。如规定每天上网一小时,电脑放在家长可以看见的位置。不赞成以粗暴的方式切断网络或没收电脑、手机等。
第三,幫助孩子寻找网络以外的爱好,如体育运动、音乐、舞蹈、绘画等,同时尽量每天固定时间全家人坐下来,说说话聊聊天,营造家庭和谐气氛,增强家人之间的沟通。
第四,家长要了解孩子青春期的心理特征和网络知识,并主动与孩子一起使用网络,把握孩子的喜怒哀乐、所思所想。对孩子克服“网瘾”的点滴进步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第五,如果孩子“网瘾”已经形成,要及时寻求专业机构的干预和帮助。
笔者还特别想说的是,家长个人的行为也至关重要,如果家长本人整天手机不离手,那防止孩子出现“网瘾”行为就是一句空话。家长的榜样作用不可忽视,俗话说“见样儿学样儿”,“孟母三迁”的故事早就点明了在教育孩子方面环境的重要性,我们须切记。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