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蕾
巴林地处波斯湾中部,历来是交通要道、商贸通道,历史上始终是海湾中东地区乃至世界海上交通枢纽和各类商品的集散地。现在巴林又是海湾阿拉伯国家中最开放和自由的国家。在中巴全方位友好合作关系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巴林作为海湾地区“一带一路”交汇国家,其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城市的边缘,一座传统的集市上,身着白色阿拉伯长袍的一群人用羊皮、羊肠等制成的乐器吹奏出婉转悠扬的阿拉伯乐调。这些样式独特的乐器,在熟识中东历史的人看来,是在传承他们说着闪语的游牧民族祖先的传统。
这支游牧民族的后裔就是巴林人。在阿拉伯海中,有一个独特的存在,36个大小不等的岛屿组成了一个混合着黄色与蓝色基调的国度。这也是阿拉伯世界里唯一一个由岛屿组成的国家,这就是巴林王国(Bahrain)。
在干旱缺水的中東沙漠地区,水,意味着生机与希望。巴林得大自然厚爱,临近波斯湾,液体黑金石油与航海贸易都给这个国家带来了顺流。经济发达、景色宜人,巴林因此被称为“波斯湾明珠”,一座跨海大桥将其与沙特阿拉伯相连。因与水的不解之缘,巴林,这一名字的阿拉伯语含义就是两个水源,曾经,在日本珍珠养殖崛起之前,它长期将珍珠养殖作为国家发展的主要手段。
赋予巴林财富的波斯湾,集中了全球2/3的石油资源,被誉为“世界石油宝库”,因为石油,波斯湾沿岸国家成为真正“富得流油”的国家。事实上,无论是波斯湾还是巴林,被贴上“石油宝库”标签的时间与其漫长的文明史相比,分分钟被“碾压”。波斯湾依靠石油是近100年的事情,巴林虽为海湾地区最早开采石油的国家,但也仅仅几十年的历史而已。在更早的时候,波斯湾是孕育两河文明发源地的沃土,是古代西亚文明的发源地,更是东西方文明交汇融合之地。在《阿拉伯通史》当中登场的苏美尔人、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蒙古人、阿拉伯人等曾在这里建立帝国,创造出辉煌的文明。
巴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公元前约3000年就有苏美尔人在此定居并建立城市。在苏美尔文献记载中,巴林是迪尔蒙文明的首都,迪尔蒙是南部波斯湾地区最重要的古代文明之一。迪尔蒙有“太阳升起的地方”或“生存之地”之意。在诺亚方舟的神话中,迪尔蒙是一个经典、完美、有异域风情的花园。据说,在新石器时代,迪尔蒙就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在巴林首都麦纳麦以西5公里处,有一座保存了迪尔蒙文明的卡特拉遗址,遗址中被挖掘的部分约占25%,展示了不同类型的房屋结构,包括住宅、公共设施、商业、宗教和军事设施。这些足以证明在数世纪的时间长度内这里作为通商口岸的重要性。巴林考古学家认为,公元前2200—前1600年,是古代巴林发展的鼎盛期,许多考古珍品与文献记载,也都佐证了迪尔蒙与两河流域之间拥有久远的交往史。
到过巴林的人,总会有一种感受,虽然它是海湾国家,也是岛国,但在气候上,与许多中东国家无异,热带沙漠气候之下的风也显得闷闷的。其实,这是巴林在告诉人们,它在不同时期表现出来的性格并不相同,三三两两的骆驼在公园里漫步,时刻提醒着你,这里除了冷静的海水,还有炙热的沙漠,黄与蓝交融在一起,才是它的全部。
一座城堡、一座清真寺、一棵树、一口井、一座桥——这“五个一”是如今巴林的旅游地标。其中,一棵树正位于茫茫大漠之中。它被称之为“生命之树”( Tree of Life),是因为其虽远离水源,但却400年茂盛,自然被赋予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其实,对于初入这个中东国家的人来说,前往一棵树的旅途中,会遇到开采石油的作业工地,石油,之于中东国家,无异于生命之树。两种情景的暗合,构成了一幅中东气息特别浓厚的图景。
巴林的海水很清很蓝,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巴林人就把采珍珠当成谋生手段,上世纪30年代被日本取而代之后,如今,采珍珠则再次被重新开发,只不过,成为了一项有趣的游客体验项目。
彼时,石油接棒,巴林打出了海湾地区的第一口油井。1931年,巴林建成了海湾南岸地区的第一口商业性油井,石油开采使得巴林从传统的手工业和采珠业走向石油产业,从贫穷迅速走向了富裕。由此,巴林迅速成为二战前中东地区的第五大产油国,位居伊朗、伊拉克、沙特和埃及之后。巴林实行石油国有化政策,政府利用石油收入发展符合国情的各种产业和基础设施,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当然,石油业给巴林这个外向型经济国家带来了对外贸易的黄金时期,2008年,石油、成品油及衍生石化产品约占外贸总额的85%以上,在2005年和2006年分别为巴林带来20.82亿和26.18亿美元的顺差。
但是,“躺在石油上”的巴林并没有因此而高枕无忧,而是开始了未雨绸缪。在石油储量上,它并非具有比较优势,因为它的储油量还不到沙特的0.5%,石油产量在海湾各国中也最少。巴林开始在炼油上发力,积极发展国际炼油业,代邻国炼油,以出口石油产品替代原油出口,成为了炼油能力超过生产能力的海湾国家。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为应对后石油时代的到来,巴林再次经济转型,集中发展资本、能源密集型和出口外向型工业和相关服务业,避免单一石油经济可能造成的风险。转型的效果显而易见,四十余年来,能源产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一直在下降,以油气业为例,1980年—2005年,在GDP中的占比从44.5%下降到11.1%。目前,能源产业占比只有20%左右,而金融服务业占比超过了25%。
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发轫于1920年成立的“东方银行”,此后在1975年,巴林制定了《离岸银行业务条例》,沿袭多年的货币局被中央银行取代,巴林最终取代了黎巴嫩成为了中东国际金融中心。由此,世人开始重新审视这个波斯湾小国,将其在阿拉伯世界的金融地位与苏黎世之于欧洲的重要性相提并论。
毗邻沙特,巴林、沙特之间由一座跨海大桥——法赫德国王大桥紧紧相连,沙特人源源不断进入巴林的同时,也给巴林带来了巨额财富。巴林本就不是人口大国,周边国家尤其是沙特人来此度假、消费、经商、贸易等使得外来人口占巴林总人口的将近一半。也因此,金融中心、财富管理中心都成了巴林的新名片。
新兴产业也给巴林带来了新动能。最能体现速度与激情的,无疑是F1赛事了,每年都会设有巴林站,各大车队集结于此,群雄逐鹿。巴林国际赛道豪华之旅从巴林塔开始,然后穿过最先进的赛车控制塔,幸运儿还可以获得驾车绕赛道的体验。有数据显示,F1为巴林贡献的经济利益仅2004年—2007年的3年间,就高达10多亿美元。以F1为理由作一趟巴林之旅的人越来越多,不仅如此,吸引游客前来的理由也越来越多,旅游业占比逐渐攀升,巴林经济发展委员会下属机构负责人透露,预计2018年达到7%。
巴林旅游展览局市场与旅游推广总监尤素夫曾对媒体表示,巴林人口仅有130万左右,但每年涌入的游客却超过千万。巴林的五星级酒店有25家,四星级酒店将近50家,酒店服务人员绝大多数都能讲一口流利英语。巴林四季酒店的平均入住率超过50%。
“巴林地处波斯湾中部,历来是交通要道、商贸通道,历史上始终是海湾中东地区乃至世界海上交通枢纽和各类商品的集散地。现在巴林又是海湾阿拉伯国家中最开放和自由的国家。在中巴全方位友好合作关系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巴林作为海湾地区‘一带一路交汇国家,其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驻巴林前大使戚振宏曾经这样评价巴林。
波斯湾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出海之地,位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半岛之间,西北为伊拉克和科威特,西南方为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阿联酋、阿曼。得益于咽喉要道的位置,自古以来,波斯湾就是连接中东和亚洲其他地区的重要海上通路。
公元前20世纪,巴比伦人就把波斯湾当作海上贸易的大通道。7世纪,随着伊斯兰教传入,巴林被纳入阿拉伯帝国版图,因为海上交通的便利,商贾舟楫频繁往来,贸易由此兴盛,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与瓷器带至此地以及科威特,再中转到其他中东地区乃至欧洲,我国的《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将古代巴林呼作哈喇因。中世纪时,精明的阿拉伯商人辗转阿拉伯半岛、西域、波斯湾、东非和北非等地进行贸易。当大航海时代到来,波斯湾的区位更是被西方国家所重视,葡萄牙人、英国人、荷兰人、美国人都在这块区域中谋局落子。
如今,在合作共赢为目标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背景之下,作为阿盟与海合会的重要成员之一,巴林作为中国在海湾地區重要合作伙伴,在中国与海合会友好合作关系发展中发挥了重要桥梁作用。中国驻巴林王国大使安瓦尔在近期接受巴林主要媒体《天天报》专访时指出,自建交以来,特别是哈马德国王2013年访华以来,两国关系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随着中巴高层交往日益频密,政治互信不断深化,经贸合作稳步推进,人文交流成果丰硕,双方已成为相互信任的友好伙伴、互利共赢的发展伙伴、互学互鉴的文明伙伴。
2008年10月,巴林提出“2030经济愿景”,开启经济多元化改革大幕。按照巴林2030经济愿景的规划,巴林政府希望,通过发展金融服务、制造业、工业服务、教育和培训和信息及通信产业,令经济多元化,到2030年,实现该国家庭收入翻一番的目标。2013年,巴林提出“向东看”战略,全面推动与中国的经贸合作。戚振宏表示,巴林社会普遍希望政府加速向东看、向中国看,以搭乘中国经济顺风车,加快自身发展。
目前,在巴林的中国人已超过2000人。2009年8月,华为选择将中东地区总部迁到巴林。2015年开业的巴林龙城成为中国商品在海湾地区的重要集散地和分销中心。重庆国际阿巴桑玻璃纤维有限公司计划在巴林投资5亿美元建设4条生产线,与巴方展开产能合作。金锣水务正与巴开展污水处理合作。目前,中巴已顺利完成第四期农牧渔合作协议,第五期中巴农牧渔合作项目正全面启动,该协议已累积培训巴方人员200多人。据安瓦尔介绍,中国机械设备工程有限公司(CMEC)正抓紧与巴住房部商签保障性住房建设担保融资条款,一旦达成协议仅一期投资额就有望达到5.5亿美元,这将助力巴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
在巴林“向东看”战略的指引下,中国和巴林的互动不断加深。巴林经济发展委员会已在中国北京和香港设立两家办事处,在中国多个城市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应巴经济发展委员会邀请,2016年9月,时任深圳市市长许勤率团访巴,深圳市与巴林首都省共同签署《深圳-麦纳麦友好交流合作备忘录》,其间,还举行了中国(深圳)-巴林经贸投资合作论坛,巴经济发展委员会与中国企业签署多项合作协议。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近年来,中巴文化交流日益密切。2012年以来已相继在巴林举办中国文化节、中国文化周、“欢乐春节”等大型文艺活动,并邀请巴艺术家赴华参加文化交流活动。2014年,巴林大学建立孔子学院。由中巴两国文化主管部门联合主办的2017中国文化周系列活动演出在巴林举行,讲述中国故事,讲述丝路的瑰丽与恢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