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差异性分析

2018-11-09 05:36:20高宿清徐宏毅博士生导师
财会月刊 2018年22期
关键词:财险寿险生产率

高宿清,徐宏毅(博士生导师)

一、引言

当前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关键,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能否实现更高质量、更公平、更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同时也关系到现代化经济体系能否顺利建立。改革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其中金融业改革作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对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目标至关重要。保险业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经济背景下面临着新的市场需求,保险公司应抓住机遇,积极寻求可持续发展新路径。

我国保险业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与英国、美国等保险业高度发达的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在最新的世界保险公司前十强中,没有一家中国的保险公司,这表明中国保险公司与世界领先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随着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外资保险企业的涌入不仅为我国的保险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也为我国本土保险公司带来了新的挑战,提高我国保险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成为保险业改革发展的关键。

二、文献综述

(一)保险公司效率研究方法

国内外关于保险业效率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两大类:参数法和非参数法。参数法如Yuengert[1]用SFA方法估算美国757家保险公司的无效率值;杜聪慧等[2]运用计量经济方法构建影响我国保险业因素的模型;黄薇[3]基于SFA方法对我国保险公司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非参数法主要包括数据包络分析(DEA)和自由可置壳法(FDH)。由于DEA方法具有不需要知道边界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由数学公式推导权重等优点,因此研究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姚树洁等[4]基于1999~2002年22家保险公司的数据,运用DEA方法评估经营效率,得出影响保险公司效率的重要因素是公司规模、所有制形式、营销方式和人力资本。吴洪、赵桂芹[5]研究了财险公司业务集中度、公司规模和资本投入程度之间的关系。

(二)使用DEA方法研究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率

在研究内容、样本选择方面,有些学者把保险业作为整体,研究保险业的经营效率。李心愉等[6]认为,应该根据不同的特点分别研究,他们研究了财险的资金利用效率。随着保险集团化发展,许莉[7]研究了集团化对保险公司经营效率的影响。郭方等[8]对上市保险公司按照集团、财险、寿险进行分类,基于2007~2012年的数据对上市保险公司效率进行了分析。在研究方法方面,魏华林等[9]利用传统DEA方法对2006~2009年我国中资和中外(合)资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率进行了比较研究。鲍静海等[10]运用DEA三阶段模型分别研究了我国寿险公司和财险公司的资金运用效率。

综上所述,学者们在研究保险业效率方面取得了丰富的学术成果,但还存在待完善之处:一是研究区间、时间跨度较小;二是虽然把集团、寿险、财险分开研究,但是缺乏比较分析。鉴于此,本文主要运用以DEA为基础的Malmquist指数,对目前我国已上市的保险公司按照集团、财险、寿险区分,分析在2007~2015年期间经营效率的变化情况;同时利用差异系数和BCC模型进一步分析各类保险公司的差异以及各保险公司的资源配置效率,并对实证分析结果做进一步解释。

三、模型设定、指标选取与数据收集

(一)模型设定

Malmquist生产率指数(TFP)采用生产过程中所有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全面反映公司生产技术、要素组合技术和经营管理技术等水平。其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技术变化指数、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和规模效率变化指数。

式(1)中,第一部分测量面向产出的技术效率变化,计算在区间t和t+1的变化;第二部分测量技术进步变化,计算在区间t和t+1的前沿面变化的几何平均值。技术效率等于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乘积,式(1)中第一项技术效率变化可以进一步分解为规模效率变化和纯技术效率变化,因此式(2)中等号右边第一项反映规模效率变化、第二项反映纯技术效率变化。

(二)指标选取

对保险业投入指标的设定一般分为三个方面:劳动力、物料费用、资本金。劳动力指标以黄薇[3]的研究成果为依据,采用“员工人数”来衡量劳动力投入,即人力指标。物料费用是指除劳动力以外的物质资料投入和消耗,本文通过资产和费用指标来反映。用资产负债表中的“实收资本”衡量资本指标。在保险业的产出指标设定方面,本文将设定四个产出指标,分别为:保费收入;投资收益;退保金、赔付金和准备金;利润总额。其中退保金、赔付金和准备金主要是用损益表中的“退保金+赔付支出-摊回赔付支出+提取保险责任准备金-摊回保险责任准备金”衡量,财险公司没有退保金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上市保险公司投入产出指标描述

(三)数据收集

我国上市保险公司所占市场份额相对较大,因此研究上市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率对保险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研究范围为目前已上市的保险公司。目前,我国上市的保险公司包括: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中国人民保险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和中国太平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等六家保险公司。

由于中国平安下属财险、寿险员工人数数据不全、中国太平保险集团相关数据不全,以及新华保险主营寿险业务,因此,在实证检验中:保险集团包括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太保和中国平安;财险公司包括人保财险、人寿财险、太保财险和太平财险;寿险公司以人保寿险、国寿股份、太保寿险、太平寿险和新华人寿共五家公司作为样本。研究时间跨度为9年(2007~2015年),数据来源于中国保险统计年鉴及各保险公司相关年报。

四、实证结果及分析

本文从三方面对我国上市保险公司的经营效率进行研究,一是运用DEA下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标分析2007~2015年上市保险公司投入产出水平,将集团、财险、寿险分别讨论,深入挖掘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关键因素;二是进行差异化和有效性分析;三是对2015年各保险公司进行资源配置效率分析。

(一)上市保险集团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运用上述模型,对我国上市保险集团2007~2015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进行分析(见表2)。从时间序列数据上看,我国上市保险集团全要素生产率在2007~2015年间处于上升水平,具体表现为9年间年均TPF指数变化为1.034,增长率为3.4%。其中,9年间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变化指数以及规模效率基本保持不变,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略有下降。通过对表2进一步分析发现,TPF指数变化趋势与技术进步变化趋势有相似性。技术进步变化指保险公司通过创新或技术改进所提升的额外产出增长率。因此,技术进步变化是影响TPF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说明保险业生产力提升的关键因素是技术进步。

表2 上市保险集团2007~2015年TFP指数变化

进一步分析发现,2007~2008年,我国保险集团技术进步变化指标为0.396,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为0.419,均有大幅度下降趋势。其原因主要是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金融业整体效率指数下降。2008~2009年,随着国家出台宏观调控政策,保险集团生产效率有了大幅度提升。2009~2012年期间,由于新一轮的金融危机以及银行保险渠道紧缩等原因,保险集团效率一直处于低迷状态。2012年至今,随着保险政策的变化,国家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保险集团全要素生产率稳步上升。

由各保险集团平均全要素生产率比较分析发现(见表3),仅中国太保TPF指数变化小于1,其他三家保险集团TPF指数变化都大于1,说明上市保险集团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较高,中国太保经营效率有待提升。各保险集团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变化均大于或等于1,说明其能充分利用规模优势来提高综合管理水平。技术进步变化方面,中国人保和中国太保小于1,表明其在业务经营、产品创新等方面有待加强。纯技术效率变化仅有中国人保小于1,表明存在一定的提升空间。

表3 各保险集团平均全要素生产率比较

(二)上市财险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下面将对我国上市财险公司2007~2015年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进行分析(见表4)。如表4所示,我国上市财险公司平均全要素生产率为1.024,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变化、纯技术效率以及规模效率变化均大于1,这说明我国上市财险公司整体经营效率较高。进一步分析发现,财险公司的技术进步变化趋势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有较高的重合度,说明技术进步变化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指标的主要因素,这一结论与保险集团一样。2007~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财险公司全要素生产率指标较前期下降严重。2008~2011年,随着政府政策的调控,财险公司经营效率稳步提高。2011~2012年受新一轮金融危机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指标出现回落。2012~2014年,金融危机过后,随着全球经济复苏,财险公司经营效率逐渐改善。2014~2015年,随着“限行”“生态文明建设”等政策的出台,消费市场活跃度较低,导致财险公司的经营效率出现小幅回落。

表4 上市财险公司2007~2015年TFP指数变化

在各财险公司平均全要素生产率比较分析中(见表5),国寿财险和太平财险指标均大于1,说明其经营效率有明显上升趋势,人保财险和太保财险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技术效率指标和规模效率变化指标仅太平财险小于1,说明财险公司整体技术效率水平较高,太平财险应注重提高其综合管理水平。各财险公司的纯技术效率均等于1,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无明显影响。人保财险和太保财险的技术进步变化指数均小于1,说明其应提高业务经营水平及创新能力。

表5 各财险公司平均全要素生产率比较

(三)上市寿险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下面将对上市寿险公司年度全要素生产率指标进行分析(见表6),2007~2015年寿险公司平均全要素生产率指标为0.969,说明寿险公司整体上经营效率下降,其中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变化均大于或等于1,技术进步变化平均值小于1,说明技术进步变化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原因。同样受金融危机影响,2007~2008年各指数变化均小于1;2009~2012年受银行保险渠道紧缩政策的影响,寿险公司整体经营效率较低。随着我国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寿险行业产品创新逐渐增强,消费者市场日趋活跃,从2012年至今,寿险公司经营效率逐步提高,虽然增长幅度有小范围波动,但是整体经营效率呈上升趋势。

表6 上市寿险公司2007~2015年TFP指数变化

通过比较各寿险公司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发现(见表7),除太保寿险全要素生产率大于1外,其他寿险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均小于1,说明我国上市寿险公司整体经营效率不高。各寿险公司的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变化均大于或等于1,说明规模效率和技术水平整体较高,无明显变化。纯技术效率均等于1,说明对总效率既无负面影响也无正面影响。其中有四家保险公司的技术进步变化指数小于1,说明寿险公司需加大技术投入、提升管理效率、加强技术创新。

表7 各寿险公司平均全要素生产率比较

(四)各类上市保险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差异分析

为测算2007~2015年我国各类上市保险公司生产率的总体差异,分别使用σ系数和变异系数对其进行衡量,计算方法如式(3)、式(4)所示。

其中:σ为标准差系数;n为分类数;TFPi为第i个类别的全要素生产率;为不同保险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平均值;CV为变异系数。

我国各类上市保险公司σ系数和变异系数呈现基本相同的变化趋势(见表8)。以2009年为分界点,变异系数于2007~2008年基本保持平稳,2009年骤降,2010年持续降低,说明“十一五”期间我国各地区保险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呈缩小状态。“十二五”期间,2011年变异系数大幅增加,2012年出现减小趋势,2014年后逐渐小幅度上升,说明近期我国各类保险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差距逐渐扩大。

表8 上市保险公司全要素生产率σ系数和变异系数

图1为各类保险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年度变化趋势比较。如图1所示,我国上市保险集团、财险公司和寿险公司在2007~2015年总体变化趋势相同。从变化幅度来看,保险集团和寿险公司的变化幅度较大,财险公司变化幅度较小。进一步分析原因发现(见图2),各类保险公司年度技术进步变化趋势和幅度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基本一致。财险公司的技术进步变化幅度小于保险集团和寿险公司,进一步证实技术效率变化对保险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从三类公司的比较来看,保险集团的全要素生产率总体上高于财险公司和寿险公司,这说明保险集团总体经营效率较高,技术进步优势明显。寿险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总体最低,说明相比保险集团和财险公司,其在提升技术效率、推动技术进步、提高规模效率等方面有较大提升空间。

(五)上市保险公司全要素生产率收敛性分析

σ收敛用于不同经济体间,反映随着时间变化的差异呈现的变化趋势,因此本位采用σ收敛,分析不同保险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随时间变化的趋势。σ收敛一般用标准差或变异系数衡量,这里采用变异系数进行检验。

图1 各类保险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年度变化比较

图2 各类保险公司技术进步变化指标年度比较

由图3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我国上市保险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变异系数呈倒“V”形变化趋势,即变异系数先上升后下降,且变化幅度较大。虽然2013~2014年变异系数逐渐收敛,但2015年又呈增大现象,不易判断其是否存在σ收敛。从三大类型来看,保险集团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异系数在2008~2012年变化幅度较大,在2012~2015年呈逐渐下降的状态,说明保险集团可能存在σ收敛;财险公司的变异系数在9年间不断波动,无明显收敛趋势;寿险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异系数的时间演化趋势与总体大致相同,但波动幅度要比总体大,σ收敛趋势不确定。

为了进一步检验我国上市保险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σ收敛情况,构建如下模型:

其中:σt表示全要素生产率在第t年的标准差;c为截距项;t为时间趋势项;μt为模型的随机干扰项。当系数θ>0且在统计上显著时,说明我国上市保险公司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差异逐步增大,即存在生产率水平的发散;当系数θ<0且在统计上显著时,说明差异逐步减小,即存在生产率水平的收敛;当θ=0时,表明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差异没有发生变化,既不发散也不收敛。

表9 σ收敛的θ值检验结果

由表9可知,虽然总体、集团、财险、寿险均具有σ收敛趋势,但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P值检验系数中只有集团相对较小,验证了前文中所得到的结论,即集团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可能存在收敛趋势。但总体、集团、财险、寿险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其σ收敛性检验结果不稳定。这说明总体上,现阶段我国上市保险公司发展还处于不成熟阶段,不同保险公司的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内部差距随时变化,不同的时间点所呈现的σ收敛性不具有延续性。这说明当前要实现我国保险公司实力的总体提升,在各保险公司自身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同时,也要关注同行业竞争对手水平,共同完善保险体系,政府及相关部门也应积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使我国保险公司与国际化成熟保险公司顺利接轨。

(六)2015年我国上市保险公司资源配置效率及差额变数分析

差额变数分析是通过变量松弛程度衡量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的情况,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样本资源配置优化方向。本文运用DEA中的BCC模型对我国各上市保险公司2015年的技术效率进行了差额变数分析与配置效率分析(见表10)。分析结果表明,在投入方面各保险集团除中国人保外,总体上不存在投入冗余现象,中国人保在人力、费用、资本、资产上存在明显冗余。由于中国人保正处于规模报酬递减的阶段,其过多的投入可能是由较大的经营规模造成的。财险公司中的人保财险和太保财险存在投入冗余现象,说明其应改善资源配置方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寿险公司的投入相对合理,总体上不存在投入要素浪费的情况。

表10 2015年我国上市保险公司资源配置效率与差额变数分析

从配置效率的角度来看,除人保集团、人保财险、太平财险外,其他公司处于最小成本预算线上,配置有效(AE=1)。这表明要素的投入产出水平与资源配置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严重的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以及规模报酬下降是上市保险公司配置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五、结论

通过对我国各类上市保险公司进行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差异分析以及资源配置效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2007~2015年间,我国各类上市保险集团全要素生产率多呈上升趋势,而财险公司和寿险公司多呈下降趋势。财险公司和寿险公司应加大技术投入,积极培养高端技术人才(如精算人才、理赔人才等)。同时技术进步“增长效应”明显,是影响各类保险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主要原因。保险公司应重视技术进步变化因素,提高对技术进步的利用率,创新保险产品,提高技术进步落地效率,使企业政策能够尽快产生效果,逐步提升技术进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

第二,我国各类上市保险公司年际波动受经济、政策影响较大。如2007~2008年、2011~2012年,各类公司均出现了效率明显降低的情况。各类保险公司应提高保险公司的环境适应能力,制定风险应急预案,以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上市保险集团纯技术效率较低,2007~2015年平均为0.995。这说明保险集团的高TFP主要得益于规模效率优势和政府推动,但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情况下,这种优势会逐渐丧失。因此,保险集团应更多地以市场需求为主导,提高纯技术效率水平,发挥资源整合优势,洞察市场变化趋势,增强对市场环境变化的适应性。

第三,在差异性和收敛性分析上,保险公司间的变异系数无明显变化规律。整体上,寿险公司全要素生产率要低于保险集团和财险公司,说明寿险公司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提升空间,寿险公司应致力于创新保险产品以及提高保险理赔质量。同时,在总体、集团、财险、寿险四个维度的分析中,其收敛性均呈现非连续性,说明各保险公司应加强交流合作,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从整体上提高我国保险公司水平,学习发达国家先进保险公司的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有关人才培养、企业创新激励等方面的指导办法,促进我国上市保险公司发展水平的提高。

第四,2015年我国上市保险公司资源配置效率基本有效,部分公司如中国人保、人保财险等由于规模报酬下降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存在投入冗余现象,说明各类保险公司应注重提高资源利用率,合理配置人力、费用、资本等投入要素,缓解产出不足的问题。对于投入冗余现象,保险公司应重视投入要素的利用效率,及时调整投入比重,根据市场情况和政策环境变化及时调整投入决策,以“结果”为导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猜你喜欢
财险寿险生产率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决策(2022年7期)2022-08-04 09:24:20
Lévy模型下的最优寿险、消费和投资
银保监通报:平安人寿投诉4072件增长28%,居寿险公司首位!
金融理财(2021年4期)2021-04-27 17:53:40
人保财险:助力“平安河南”建设
人大建设(2019年9期)2019-12-27 09:06:32
国外技术授权、研发创新与企业生产率
设立合资人寿险企的实务分析
中国外汇(2019年10期)2019-08-27 01:58:04
互联网财险投保者
定期寿险和终身寿险哪个好
万峰痛批寿险乱象
关于机床生产率设计的探讨
中国市场(2016年45期)2016-05-17 05: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