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是艺术创新的引领者、启发者
——以绘画为题

2018-11-09 02:35霍立新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8年8期
关键词:洛神赋瓷画山水画

霍立新

任何一个观点的提出,是需要得到证明的,论据充足才能说这个观点成立。如何证明我今天提出的“生活是艺术创新的引领者、启发者”这一观点呢?

一、由史料推证

1、有考古资料证明,中国的绘画艺术启于旧石器时代:考古学者在内蒙古阴山山脉,发现了先人们在长达一万年左右的时间内,受宗教和巫术的感召,以山为载体凿刻的,记录古代北方匈奴、敕勒、柔然、鲜卑、蒙古等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历史的,长达300公里的岩画;考古学者还在苏北连云港将军崖,发现了长22米、宽15米,分别凿刻在山坡的西、南、东三侧的反应中国原始农业部落社会生活的岩画。这些岩画证明,旧石器时代的先民们在生活的引领下,为把当时的生活情景真实地记录下来,无意中创造了中国绘画史上的“岩画”。

2、在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现了可用来进行彩绘的天然矿物质颜料时,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先人们,便将用来美化自己的日常生活用具——陶器,人们将平时里看到的、想到的东西画在陶器上,陶画就这样随生活的引领自然产生了。陶画有很多的实证资料:比如出土于河南临汝闫村的《彩陶鹳鸟石斧瓮》,其上的纹饰“鹳”、“鱼”(鹳、鸟分别是原始社会两个部落的图腾崇拜)、“石斧”(象征权利)的组合,记录了两个氏族部落兼并的史实。《彩陶鹳鸟石斧瓮》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以写实手法表现的物象,标志着中国史前绘画艺术由纹饰绘画向物象绘画的发展,并孕育了中国绘画表现手法的两种基本形式——勾勒和没骨。

3、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制造了帛,艺术家们又在帛上作画,帛画就产生了;人们制造了漆,艺术家们又用漆作画,漆画就产生了;……人们制造了纸,艺术家又在纸上作画,纸画就产生了,纸画后来被人们命名为国画。

当人们创造了日常用具——瓷时,瓷画也在人们的不断探索中产生了。真正的瓷画,经历了唐代长沙窑釉下彩绘、宋代磁州窑釉下“白地黑花”、元代景德镇窑釉下“青花”,漫长的探索之路。在一代代陶瓷艺人们的不懈努力下,瓷画逐渐成熟了、丰富了。

二、从国画的发展推证

中国画有三科:人物,山水,花鸟。最早出现的是人物画,人物画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统治者希望有可以用来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能成为政教宣传工具的东西,人物画便应“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之需而产生。 山水画的出现,原因在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仕隐分工’,形成了隐士阶层,隐士们厌烦世事纷繁,回归自然,通过自然山水以‘畅神’、‘澄怀观道’,追求‘天人无际’、‘天人合一’”。花鸟画出现的原因,是“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本之名,而律历四时,亦记其荣枯语默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

从上述一、二两点可知,绘画艺术是应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而产生的,绘画艺术的扩展、推进,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万事万物在变化,因此,绘画艺术的不断出新,是因为生活在引领。

至于生活对艺术创新启发,我们可以从下面的资料中推证:

《洛神赋图》,我们都知道,是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开中国传统绘画长卷的先河。顾恺之以类似于连环画的形式,将曹植《洛神赋》中的情节用一个个独立画面在一幅长卷中呈现出来,并以山水做为背景,利用山石、林木、河水来分隔、衔接不同情节,让人们可以通过画卷完整地读出《洛神赋》的内容,成为了后世的典范。但《洛神赋图》与后世画作相比,“不讲透视和比例关系,而是采用一种感觉经验中积淀的对重要表现对象的拔高扩大处理,比如重要人物就画得比次要人物要高大,以突出重要人物的神情及衣着”,让后人看到了那个时代的局限。

中国画构图问题的解决启于南北朝的宗炳。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绢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千方寸之内;竖画三寸,当千切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他通过以绢素映山水的体验,得到启发,最早提出了这一构图的透视原理。

唐代的王维也从大自然中获得启发,解决了构图中的一些问题。他撰写了《山水论》,提出处理山水画中透视关系的要诀:“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

宋代郭熙在与大自然的长期接触中,获“远望以取其势,近看以取其质”,“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之心得。并通过对真山真水的细致观察,总结出了“三远”构图法——“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让中国山水画的构图终于有了一定规。

中国画在构图上的透视问题,经过历代画家的探索,到宋代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散点透视法”,是中国画独特的构图方法。画家的观察点既不固定,也不受视域的限制,而是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有人也称其为“移动视点”)。中国山水画能够表现“咫尺千里”的辽阔境界,正是“散点透视法”创造的奇迹。

与《洛神赋图》比,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长卷画“在表现手法上,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广阔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耸的城郭,细到舟车上的钉铆、摊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谐的组织成统一整体。在画中有仕、农、商、医、卜、僧、道、胥吏、妇女、儿童、篙师、缆夫等人物及驴、牛、骆驼等牲畜。有赶集、买卖、闲逛、饮酒、聚谈、推舟、拉车、乘轿、骑马等情节。画中大街小巷,店铺林立,酒店、茶馆、点心铺等百肆杂陈,还有城楼、河港、桥梁、货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功劳在“散点透视法”。

解决中国画构图难题的“散点透视法”是历代画家在对大自然观察中获得启发而创造的。

三、以个人的现实体验证明

其实,“生活是艺术创新的引领者、启发者”这一观点,是我在多年的瓷画创作过程中感悟出来的。

我是一位瓷上山水画的创作者,我作瓷画常常会遇到瓶颈,在工作室呆得时间长了,便会出现素材用尽竭,构图无新意的情况,哪怕苦思冥想,也无济于事。然而,背上行囊,游历大自然之后,大自然中的人、事、物或多或少都能给我一些触动,特别是那些能触及我灵魂的东西出现时,我的精神会非常愉悦,愉悦的精神又会触发我的创作灵感,灵感涌动,新的东西就出来了,或生新立意,或出新构图,偶尔也能有创新。现实生活启发我:山水画不能只画山水,它应该折射人类的社会生活,反映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反映人类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受现实生活的启发后,我的山水画变得有血有肉,不空洞。我所有的获奖作品,都源于我亲历的山山水水,都源于我亲历的现实生活。

从古到今,从史料到现实,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肯定的说法:每一种艺术的新起,都源于生活的引领;每一次艺术的创新、进步都源于生活的启迪。艺术之所以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源于人类精神生活的需求,和现实生活的启发、引领。有生活,才有艺术。

猜你喜欢
洛神赋瓷画山水画
山水画的写生观及价值初探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当代瓷画作品选登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迁想”与“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品鉴
蒋晓贝瓷画艺术作品
瓷画猫系列作品
王清丽瓷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