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采娟 李静波(通讯作者)
(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病理科 上海 201800)
患者女,58岁,因发现面部肿块1年余,于2018年2月6日入院,局麻下行肿块切除术,术中见肿块大小1cm×1cm,界限清。病理巨检:带梭皮结节状肿物一个,大小1.4cm×0.8cm×0.8cm,皮肤面积1.4cm×0.8cm,肿物表面光滑,包膜完整,切开,剖面囊性,囊内为灰黄色豆渣样物,壁厚0.1cm。显微镜下见肿物为囊性,见两种囊肿成分(图1):部分区为表皮样囊肿,囊壁为鳞状上皮,上皮无异型,囊内为板层角化物;部分区囊壁为毛母质瘤成分(图2),见嗜碱性的基底样细胞和嗜酸性的影细胞呈分叶状排列,间质见炎细胞浸润。病理诊断:(面部)混合囊肿,成分为表皮样囊肿和毛母质瘤,继发感染。
混合囊肿最早用于描述上半部显示表皮样囊肿的特征而下半部为外毛根鞘囊肿,两者之间有明显分界[1]。后来扩展用于描述很多具有两种囊壁的囊肿,如毛母质瘤与外毛根鞘囊肿、毛母质瘤与表皮样囊肿并存等[2,3]。本病例为毛母质瘤和表皮样囊肿并存的混合囊肿,属于前者。囊性外毛根鞘瘤与毛母质瘤和顶泌汗腺囊腺瘤与表皮样囊肿并存也被认为是混合囊肿[4,5]。这些现象可解释为:上述各囊肿壁的类型都是由毛囊各成分衍生而来,共存于一个肿物可以理解[6]。有报道称毛母质瘤与表皮样囊肿并存于Gardner综合征患者的囊肿中,可认为二者并存是一种混合囊肿的变异[7]。该患者随访7个月,无复发。
图1
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