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哈莉鲲
任素汐原本是一名话剧演员,在舞台上摸爬滚打十余年,因为一部电影《驴得水》和一首歌《我要你》走红,成为当下不可小觑的实力派。11月,她的新电影《无名之辈》即将上映。和《驴得水》一样,这又是一部由话剧改编而来的电影,更巧的是,原版话剧也是由她主演,她觉得“这可能就是偶然中的必然吧”。
在新电影《无名之辈》上映之前,任素汐一改往日“低调宣传”的方法,参加了两档热播的综艺节目《幻乐之城》和《我就是演员》。
其实,对于任素汐本人来说,综艺节目,尤其是对自己生活曝光过多的真人秀节目,她都是不太愿意参加的。这次会来参加这两档综艺,主要还是因为恰逢新电影的宣传期。她认为替电影做宣传是自己所该做的工作,刚好在这个时期两个节目组向她发来了邀约,节目形式还都是以表演为主,任素汐觉得这对于她来说是属于“安全范围”内的事:“只要时机合适,像这样为新作品做宣传,我觉得OK。”所以我们才难得地在话剧舞台和大银幕之外,找到另一个有她在的舞台。
在《我就是演员》中,任素汐与左小青搭档出演了舞台剧版的《1942》。在节目播出后,很多网友评论觉得她把角色塑造得太过有力,不像受了饥荒的人,这成了她的一个遗憾。在任素汐看来,她体验角色的时候,“花枝”这个角色有多种限定的情境,比如求生欲、寒冷、疲惫、饥饿,素汐最先抓住的是对角色来说最重要的元素,“对于花枝,我感受到最重要的就是她终于看到了生的希望,像回光返照似的,当然,这也不代表就应该放弃其他情境。”因为排练的时间确实很短,所以她只抓住了主要的因素,其他的却没有做到很细致。如果排练时间再给得多一些,相信她可以演得更好。
而在《幻乐之城》中,任素汐所表演的音乐故事,几乎全部来源于她的亲身经历,展现了她对父亲的爱和思念,感人至深。父亲是对素汐人生影响最深的人,即便在她小时候父亲就过世了,但她觉得自己的性格、人格等都受益于父亲,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像父亲那样乐观、有趣,又给人温暖的人。在此之前,她很少在公众面前讲述自己与父亲的故事,但如此难得的一个属于她自己的创作舞台,她最想表达的便是这份情感。不仅如此,这样的创作也与任素汐一贯坚持的“体验派”表演方法有关。她在创作角色的时候,喜欢从自身的经历中去寻找创作的种子:“有了这颗种子我才能确定自己是可以胜任角色的,表达出来的情感也是最真挚的。”
其实从接触表演开始,任素汐就一直走在“体验派”的道路上,她希望自己能在这条路上更好地走下去。“体验派”的表演,简单说就是从自我出发,生活在角色的情境里。“我不会为我的表演去设计和拿捏,只是尽力去相信情境,以激发表演的当下更下意识的反应。当然,前提是一定要梳理好人物逻辑并且明确任务。”
有人说,任素汐的这种“体验派”表演方法有时会显得强势,很难与搭对手戏的演员好好融合。但实际上,她本人是一个很喜欢探讨交流的人,愿意在表演的时候把注意力放在对手演员的身上,即使彼此的表演理念或方式不同,只要大家都是为了戏好,她认为都可以一起研究。
TALK 对话任素汐
Q: 电影《无名之辈》一部分灵感来源于话剧《蠢蛋》,《蠢蛋》的故事发生在未来,但《无名之辈》更贴近现实,对于马嘉祺这个人物而言有什么变化?
A: 《蠢蛋》的故事架空了时间背景,更像一个寓言。而《无名之辈》是纯现实主义,它讲的是一群蝼蚁的故事,我需要赋予马嘉祺更多生活中的真实心路历程。她经历了不幸,内心自卑、软弱、无助,但又以外化的刚强来掩饰,是一个更让我心疼的角色。
Q: 对于自己曾经在舞台上表演过的角色,再次在大银幕上塑造一遍,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A: 从表演上来说没有区别。不同的是,从话剧的真实,到电影的真实,需要进行人物的再梳理。话剧舞台是相对概括的真实,而电影的呈现会更贴近现实的真实,所以对情境细节的梳理需要更加具体。比如马嘉祺这个人物,拍某一场戏前,我要想清楚在此前她都经历了哪些事情,要用非常具体的细节把这些填满,才能更准确地呈现她彼时彼刻的状态。
Q: 马嘉祺最打动你的地方是什么?
A: 她身上那种小人物的自尊吧。面对命运的不甘,一心求死而不得的无奈。马嘉祺是个性格非常活泼要强的姑娘,每天都会蹦起来的那种,还是个摄影师。但她因为一场车祸高位截瘫,预告片里她骂人的声音有多大,其实内心就有多脆弱无助。
Q: 话剧和电影相比,你觉得自己在哪个舞台更如鱼得水?
A: 目前,那当然还是话剧了,舞台对我来说有家一般的情结。而且和电影相比,舞台更是演员的艺术,台上的那一两个小时,你的表演完全由自己掌控,每一场与不同观众的互动又能激发表演上新的火花。不过现在,也慢慢发现电影也有其魅力所在,无论哪一种,对我来说都是把表演份内的事情尽力做到最好。
Q:《无名之辈》中你的戏份全都是坐在轮椅上进行的吗?
A: 几乎全是在轮椅上进行的。脖子以下不能动,确实对于肢体的表演是有限制的,但也谈不上是挑战,因为这个角色的情境就是这样,别的角色可能存在另一种情境。生活中就有这样的高位截瘫的人,所以对我来说,首先还是要去相信这个情境。像刚开始找感觉的时候,我觉得要尽量控制,不能动,但发现控制了2-3个小时就会身体发麻,后来觉得这个“麻”的感觉也不对 ,“放松”对于她的状态来说是更贴切的。
Q:哪一场戏是你表演起来最困难的?
A: 有一场雨中戏吧,因为淋了雨会冷得发抖,这是我生理上的反应,但是对于这个人物来说,她没有知觉,她不能抖,这时候我可能就需要缓一缓再来,因为我也不能去控制,一旦有意识地控制了,即便出现了微小的差别,也是不准确的。
Q: 从《驴得水》到《无名之辈》,再到参与综艺节目,觉得自己有了哪些变化?
A: 主要是心态上的变化吧,从“闭门造车”到“走出去”,我也想通了这个事情,演员本身是被动的,那为了让找上门来的剧本更多些,为了能从量变产生质变,就必须要走出去让更多的人认识我,相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