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君
世界上没有一所大学,能像她一样,在短短7年间,培养了200多位享誉中外的艺术家,为世界艺术殿堂增添了中国光辉;世界上没有一所大学,能像她一样,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创作出《黄河大合唱》《兄妹开荒》《白毛女》《南泥湾》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艺术经典,她铸造了民族文艺史和教育史上的两座丰碑。
她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创办的第一所培养抗战文艺干部的高等学府——鲁迅艺术学院。今年是鲁艺80华诞,八十载沐风栉雨,几代人薪火相传,鲁艺所孕育的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文艺报国理想、为民服务宗旨、继承创新的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彌新,依然放射着新的时代光芒。
当前,学习和弘扬鲁艺精神,对于广大文艺工作者不忘文艺初心,自觉承担宣传思想工作“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聚焦新时代的现实生活,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创造出无愧于新时代的精品力作,不断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作用。
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才能筑牢理想信念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鲁艺是在全民族抗战的关键时期诞生的。当时,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的感召下,从敌占区、国统区吸引了大批革命青年和进步文艺人士奔赴延安,寻求救国真理。他们虽然有着较好的艺术素养和满腔的爱国热情,但是由于缺乏革命斗争锻炼和马列主义熏陶,许多人对文艺的政治立场、发展方向、为谁服务等问题还存在不少模糊认识。面对延安文艺现状,毛泽东同志以革命家、政治家敏锐的眼光,深刻洞察到这不仅是文艺与工农兵、文艺与抗战的问题,而且是文艺的政治方向问题。是毛泽东倡导发起成立鲁艺,以期组织起来,用革命理论武装和扩大党的文艺队伍。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讲话,进一步指出文艺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这为鲁艺人廓清了认识上的迷雾,明确了前进的方向。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带头践行讲话精神,旗帜鲜明地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坚持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至上,创造了延安文艺时代的辉煌。
今天,广大文艺工作者弘扬鲁艺精神,就是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传承红色基因,筑牢信念之魂,充分认识文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文艺工作者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持问题导向,准确把握党性和人民性、政治立场和创作自由的关系,自觉抵制浮躁低俗、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等问题,满腔热情地讲好中国故事,发出时代声音,以优秀作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真善美,在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充分发挥文艺的重要作用。
坚守文艺报国理想,才能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鲁艺与近现代、国内外艺术学府相比,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那深深融入师生血脉的强烈爱国意识。在民族危亡关头,鲁艺聚集了大批艺术人才,给他们提供了一个表达爱国情感、发挥自身专长的平台。鲁艺人将对共产党的爱戴、对人民群众的热爱、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用炽热的艺术表达出来,教育人民觉醒、鼓舞军民斗志、振奋民族精神。《义勇军进行曲》《九一八大合唱》《到敌人后方去》等经典作品,激发了全民族同仇敌忾、抗战雪耻的信心,奏响了抗战时代的最强音。他们以文艺为武器,投身抗战前线,开展慰问演出、战地宣传和艺术教育,许多师生在对敌斗争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毛泽东同志称赞道,我们有两支军队,一支是朱总司令的,一支是鲁总司令的,把以鲁艺为代表的文化队伍,与革命军队相并列,“纤笔一枝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
今天,延安桥儿沟鲁艺古朴典雅的旧址,历经沧桑,依然散发着艺术的芳香,这里承载着鲁艺人的家国情怀和文艺报国理想,是文艺工作者和青少年感受鲁艺奋斗历程,传承红色基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课堂。文艺工作者到这里学习感悟,寻找初心,弘扬鲁艺精神,就是要坚守文艺报国理想,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用百倍的创作热情为祖国和人民放歌抒怀,助力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大业,为时代鼓与呼,把一腔爱国热忱转化为报国、许国的具体行动,推出更多更优秀的精品力作,书写人民伟大实践、讴歌党的丰功伟绩、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为改革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坚持为民服务宗旨,才能扛起文艺社会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1942年5月30日,毛泽东同志到鲁艺发表讲话,要求鲁艺师生把屁股坐到工农兵方面来,成为真正的文艺工作者,这样文艺创作才有源泉,才会受到群众欢迎。讲话引起强烈反响,鲁艺师生在讲话精神的鼓舞下,走出“小鲁艺”,走向“大鲁艺”,坚持扎根人民,到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中学习和创作,为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翻身解放服务,推出了一大批反映边区军民风貌、具有民间艺术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白毛女》《小二黑结婚》等剧目演出场场爆满;《军民大生产》《南泥湾》《黄河大合唱》等歌曲,延安城的群众几乎都会哼唱;鲁艺的版画经常张贴街头,鲁艺的秧歌队向群众学习,演给群众看,他们演到哪里,群众就追到哪里。正是因为以人民为创作主角,以生活为创作源泉,鲁艺的文艺作品才会深受群众的喜爱和欢迎,充分发挥了组织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
今天,广大文艺工作者弘扬鲁艺精神,就是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群众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并且让他们来评判和鉴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的一切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因此,文艺工作者要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坚持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歌唱,接地气、强底气、扬正气,创作出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文艺作品,最终达到用先进文化感染人、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的目的。
坚持民族文化自信,才能夯实文艺创新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鲁艺精神的民族自信,突出表现在延安时期培养出来的大批优秀文艺工作者的崇高内在品质和伟大艺术实践中,表现在面对困难和挑战坚定自信、勇于创新、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尤其是在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急关头,迫切需要文艺为抗战发出怒吼,维护民族尊严,唤起民族自信心。鲁艺的民族自信心,不是地处一隅的夜郎自大,而是包容创新,是在坚持民族根本利益的基础上,有所鉴别地吸收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特性、形式相融合,以我为主、兼容并蓄、创新发展。在教学中,不仅传授知识,而且注重对学生民族品质、民族精神的培养,使鲁艺人成为思想先进、从容自信、务实进取的优秀知识分子的典范。
今天,广大文艺工作者弘扬鲁艺精神,就是要学习延安时期文化自信、兼容并蓄、创新发展的优良传统,使文艺工作者深深根植民族文化的沃土,彰显民族文化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因此,要像鲁艺当年办学和做学术一样,传承好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形成的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好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革命文化,发展好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守根固本铸魂中充分吸收人类创造的各种优秀文化成果,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不断丰富和提升国人的精神世界,努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找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新坐标,奏响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最强音。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责任编辑:冯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