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贵州烟草种植与影响

2018-11-08 00:53:32杨小松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鸦片烤烟烟草

杨小松

(贵州师范大学 历史与政治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

烟草自传入我国后,经过长期的推广种植,至清代成为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烟草引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习惯。由于吸食烟草可以缓解疲劳提神解乏,深受人们喜爱,到了清代中期,人们吸食烟草已随处可见。目前针对烟草史问题研究较多,学者主要对烟草的传入及山东、四川、河南等地种植情况进行了研究①这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较有代表性的有李令福的《烟草、婴粟在清代山东的扩种及影响》(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3期),蒋慕东、王思明的《烟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见《中国农史》2006年第2期),张玲的《清代河南烟草的种植与分布》(见《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11期)、杨新刚、杨光华的《清末民国时期四川烟草业与地域社会经济初论》(《三峡论坛》2016年第1期)。。贵州是烟草大省,引种时间较晚,但自然环境、气候条件适宜烟草生长,具有后发赶超的优势。清光绪年间烟草产量为全国第十七位,到了民国时期,贵州烟草产量与山东、河南、安徽省齐名,位居全国第四,成为中国四大烤烟基地之一。贵州烟草问题研究较少,其成果主要集中在抗战时期②代表性研究成果有罗新民《贵州烟草史话之晒晾烟》(《贵阳文史》2010年第1期)、陈洪友《试论抗战时期贵州烟草业发展模式》(《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12年第3期)、王莹《试论贵州烟草业发展历程与趋势(1628—2002)》(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贺菊莲等《抗日战争时期贵州烟草发展探析》(《铜仁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本文主要探讨民国时期贵州烟草种植情况,烟草种植对禁种鸦片和传统种植结构与耕作制度,以及对民众生活习惯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一、民国之前贵州烟草种植概况

我国根据烟草的品种特征、栽培条件、调制方法以及主要用途,把烟草分为六类,即晾晒烟、烤烟、白肋烟、雪茄烟、香料烟、黄花烟等。贵州主要种植晾晒烟与烤烟。明末清初,贵州引种晾晒烟。“自后吴楚皆种之矣,染总不若闽中色微黄,质细,名金丝烟,力强气胜为优也,求其习服之始,则向以征滇之役,师旅深入瘴地,无不染病,独一营安然无恙,问其所以,则众皆吸烟,由是遍传,今则西南一方无分老幼,朝夕不能间矣”[1],表明烟草通过战争从吴楚、湖广之地传入贵州。在民国之前,贵州主要以种植晾晒烟为主。晾晒烟在贵州俗称叶子烟。明末引入贵州至清代中期开始大面积推广种植。

从方志记载看,晾晒烟有多种名称,如“烟草”“烟叶”“淡巴菰”“相思草”“折烟”“索烟”等。从地方志看,贵州最早引种晾晒烟在铜仁、黔东南地区,逐渐推广至黔中一带以及全省各地。乾隆《玉屏县志·赋役志·物产(货)》明确把晾晒烟列为第十七种货物,后黄平州引种,嘉庆《黄平州志》记载晾晒烟在黄平州境内皆有种植[2]。其次,通过梳理地方志记载烟草资料可知,从清乾隆年间到光绪年间,贵州晾晒烟种植遍及麻哈州、清平、玉屏县、黄平、贵阳府、遵义府、思南、大定、兴义、贵定、毕节、天柱等地(参见表1),烟草成为了全省通产的经济作物。

表1 民国之前贵州晾晒烟种植分布表

从表1中可知,贵州种植晾晒烟主要集中在铜仁、黔东南、黔中、毕节、遵义一带,其种植区域与贵州卫所分布位置相符,间接说明了贵州晾晒烟是由军屯、商旅或移民最早引种。民国之前贵州晾晒烟分布区域广,但种植面积较小,产量低,又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没有推广到全省各地。从时间上看,贵州大面积种植晾晒烟为道光年间左右,如思南、贵阳、松桃、遵义、平远等地区均是在道光前后开始引种的。但总的来说,晾晒烟种植业还是有所发展,就贵定而言,“丝烟铺就有三百余家,销售极远”[3]。“直到光绪中后期,贵州年产烟3 822 680斤,占全国第十七位。”[4]

二、民国时期贵州烟草种植概况

民国时期贵州烟草种植业蓬勃发展,究其缘由,主要得益于贵州政府禁种鸦片以及致力于推广烟草种植等,这些为贵州烟草种植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民国时期贵州烟草发展原因

抗日战争爆发后,烟草主要产区山东东部、安徽北部被日伪所占,垄断了我国大部分烟草原材料市场,烟草种植难以得到发展。天津、武汉、上海等地作为重要的卷烟生产重地沦落日伪手中,很多厂家被迫停工或内迁。贵州作为抗战的大后方,战争难民纷纷涌入贵州,沿海地区的学校、工厂也纷纷迁入贵州,导致贵州人口迅速增加。人口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烟草消费,烟草需求量增加,从而带动了贵州烟草种植业的发展。

民国时期贵州烟草得到普遍种植与禁种鸦片有着密切联系。贵州是鸦片种植的重灾区,“贵州八十县市局,即有三十八县局种有鸦片,几达全省二分之一,分布于东、西、南、北各路,所有六个行政区域及直辖市,无区不种鸦片,最多的为第二,三、五三个行政区,二区辖十县即有七县种鸦片,三区辖十四县即有九县种鸦片,五区辖十一县即有六县种鸦片”[5]242。据时任平坝县县长李某回忆,“辞别吴主席,西去平坝,一真没想到,一过鸭笼坝,沿公路两旁,一望无际,使人眼花缭乱,全是盛开的罂粟”[6]118,全省烟花弥漫,千里无垠。抗战之前,贵州虽多次颁布禁种鸦片政令,但成效不大,直到吴鼎昌主黔时期,禁烟活动才取得一定的成效。

吴鼎昌主政期间,一直致力于禁烟活动,制定了《贵州全省厉行禁绝鸦片实施纲要》,实行作物代替罂粟种植,并颁布了《黔西等22县农业抵补办法大纲》,“要求黔西22个县和全省其他各县改种谷麦,蔬菜、并辅以棉麻、茶桐油、果树、竹蔗、烟草等物,提倡在禁种鸦片后,农业生产抵补办法中,规定禁种鸦片之土地以改种小麦为主,烟叶副之”[7]15。同时,谭克敏对于禁种鸦片土地善后问题,提出了改种价值甚高之农作物。“凡此皆农业之利,亦属过去种植鸦片区域,鸦片禁种后,此类土地均可种植若干经济作物,以代替鸦片之利,绝不减少”[7]205,鼓励因地制宜用经济作物代替鸦片种植,认为“贵定、麻江、平越、炉山、天柱、龙里、平坝、瓮安等县宜于种烟草”[7]205,要求推广烟草代替鸦片种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烟草种植业的发展。“先后在大方、毕节、威宁、水城、安顺、郎岱、普安、紫云、安龙、兴义、关岭、盘县、贞丰、册亨等地方推广种植”[8]502,以此达到禁绝鸦片种植的目的,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开阳县在1939年时根株尽除,兴义县在1940年禁绝,紫云在1942年才基本上禁种禁吸”[6]123,而烟草产量大幅度增加。据1942年调查,“就有思南、黄平、石阡、独山、都匀、永从、八寨、安顺、兴义、关岭、镇宁、紫云、普定、贞丰、毕节、贵阳、贵定、龙里等18县晾晒烟生产总量在1 000万斤以上,具体是1935年619.5万公斤、在次年517万公斤,1938年601万公斤,次年542.5万公斤,在次年484万公斤”[9]。

政府和烟业公司都积极推烟草广种植,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要求或鼓励农户种植烤烟,为种植户提供资金贷款、技术、种子的帮助。当时“贵州省农业改进所积极改良土烟品种,繁殖优良美烟纯种,推广优良烟种烟苗,提供技术指导,修建示范烤房以及开办美烟栽培烘烤技术培训班等”[10]147。“烟草公司更加聘技士,制定贷款种烟办法,并在各地广建烤房,以利推广业务。”[5]229-2301948年,遵义县政府向县属各乡、镇发出通知,令将“荒山、痩田以及适宜之地种植美烟,每保至少种植一亩。而新舟镇公所令各保必须种植美烟3亩,要求每亩产量要达到50市斤”[11]。正如何辑伍在《十年来贵州经济建设》中所说:“近年来美烟为吾黔最主要之经济作物,农民以利之所在,种者与日俱增……全省在种烟狂潮下迈进。”[5]228

民国时期,贵州晾晒烟和烤烟普遍得到了推广种植,种植范围遍及全省各地。晾晒烟种植主要分布在“黔东南的榕江、从江、台江、剑河、黎平、施秉、丹寨8个县以及镇远、凯里、麻江3个县的一部分地区”[12]113~114。烤烟种植从“最初的贵定县逐渐分布在全省各地,至1949年全省境内烤烟种植东至锦屏、南至罗甸、西至毕节、北至湄潭,计有35个县种植”[12]39。

(二)晾晒烟

民国时期,晾晒烟种植经过不断推广,除了传统的种植区域外,晾晒烟种植区域又得到了发展。如沿河县“各乡均产”[13],荔波县“以城关、时来、朝阳、方村、水利等地区出产较多,而朝阳产为大宗”[14],安顺“所产烟草质量以南部鸡场烟为最著,产量以东部和绍寨之棚子烟为最多”[15]400,开阳县“各地均产,以新垦荒地土为宜,而二区甲万所产为最有名,烟叶色味均佳,产量亦多,其次如三区之宅吉、毛栗、毛坪、马江山、马场等地,产亦最多”[16],以至于1920年代中后期,贵州晾晒烟种植面积和产量达到了顶峰。1935年,贵州晾晒烟产量位居全国第四。

表2 1933—1927年贵州省晾晒烟栽培面积与产量表①此表中数据来自《贵州省志·烟草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0页。

1938年贵州引种烤烟。烤烟的引种和推广冲击了传统晾晒烟种植,导致晾晒烟种植面积逐渐减少,但是推广烤烟种植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期间内,晾晒烟种植还是得到一定的发展。如“1949年全省晾晒烟总产量7 534.35吨,耕作面积达201 602亩”[12]114。

晾晒烟自引种以来,在错综复杂的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生产条件影响下,贵州各地所产晾晒烟质量均有不同,如安顺、沿河、思南、贵定所产烟草质量较佳,而兴义、都匀、石阡、绥阳等地方的质量较差,如在“民国27年(1938)7月,贵阳举办贵州省手工艺品展览会征集的样品中,有17个县新产的烟叶,其中价格最贵的镇宁江龙烟和安顺鸡场烟,每斤1~1.5元,最贱的为石阡、都匀烟叶仅0.2元”[17]。其次,经过长时间的种植,各地区都形成了地方“名烟”。如“有福泉折烟、福泉小黄壳烟、贵定鸡尾烟、余庆大黑叶烟、麻江大叶红花烟、兴仁八铃烟、册亨打宾烟、天柱金山烟、独山基长烟、松桃牛郎烟等,其中较为有名的有从江塘洞烟、榕江崩坡塘烟、黎平南扒烟、剑河番洞烟等”[12]113—114。这些地方“名烟”加工制成丝烟,远销省外,特别是在西南地区,贵州丝烟较为有名。

(三)烤烟

贵州烤烟种植历史较短,不到百年。民国时期,贵州将烤烟称为美烟,后因解放后我国的外交政策的变化,将美烟改名为烤烟。贵州烤烟引种始于1938年,“中央农业所实验室所在贵阳试种美国种的结果,生长良好,一市亩可得烟草二百二十一市斤,其中的七十六斤作为卷烟制造原料。故而,在民国28年(1939),农业所一方面致力于改良土烟品种,另一方面奖励栽培外国种及山东黄金种。民国29年(1940),农业所在贵定用五百余亩地栽培美国种,今后预定扩大美烟种植”[8]499。此后,经过私人引种和政府鼓励种植以及烟草公司推广种植,美烟逐渐在全省各地种植。

民国时期,贵州种植美烟品种有“佛光(Virginia Bright Leaf)”、“金圆(Gold Dollar)”、“特字400号(Special No 400)”。种植初期,种植区域主要在黔中、贵定、福泉、瓮安、龙里等小范围,抗日战争爆发后,沿海一带和北方的工厂大量迁往西南地区,大量的人员和资金流入贵州,刺激了贵州烟草消费市场,从而带动了贵州烟草种植业的发展,以至于全省各地区纷纷引种美烟。“迨至民国31年(1942),各地种植美烟者风起云涌,除贵定、平坝两地外,余如贵筑、清镇、锦屏等县纷纷种植……复有瓮安、麻江、炉山、龙里等县与贵州烟公司合种植,以及安顺、罗甸、普定、册亨、贞丰、毕节、大方、遵义、湄潭、德江等县亦有农民自己推广美烟种植。”[5]230《贵州企业季刊》统计:“种植县份由1县增至20余县,种植面积由500余亩增至数万亩,产量由29年之1万余斤,历30年至8万余斤,31年之60余万斤各级而至本年之数百余万斤,烤房亦由10余间增至140余间,其进展速度,辄以十百倍计。”[5]230(参见表3)直至1949年,全省各地普遍种植美烟,主要产区有19个县,即贵定、贵筑、平坝、龙里、清镇、平越、壅安、开阳、麻江、黄平、安顺、炉山、都匀、惠水、黔西、遵义、修文、息烽、湄潭等。

表3 1940—1949年贵州省烤烟栽培面积与产量及产区表①此表中数据源自《贵州省志·烟草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95—596页。

三、民国时期贵州推广烟草的影响

自贵州引种烟草,经过百年发展,烟草成为了贵州重要的经济作物。烟草的广泛种植在增加种植户收入的同时,也成为了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同时促进了贵州烟草工业的发展。其次,烟草的普遍种植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贵州农产品商品化,对传统种植结构、耕作制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再次,随着烟草的普遍推广,烟草被人们逐渐接受与吸食消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生活习惯。

(一)获得巨大经济效益,促进烟草工业发展

民国时期,烟草为贵州最主要的经济作物,全省各地皆产,特别是贵定、开阳、荔波、定番、息烽、安顺等地成为重要的烟草生产基地。烟草的普遍种植在对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的同时,也成为贵州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据“国民政府、中国农民银行1943年统计,1942年贵州烟税收入占全省财政收入65%以上,在贵州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0]24。烟草的普遍种植也带动和刺激了烟草贸易,加快了烟草加工业的发展。

民国初期,贵州丝烟作坊虽有所发展,但规模较小,产量较低。“民国初年,全省有17个县生产丝烟,有10余个较大的烟号,全省有制烟者一二千户,从业者达三四千人。”[12]11730年代初期,贵州丝烟业迎来了黄金发展,全省各地区均有丝烟生产,产量高,“全省丝烟产量保持在1000万斤,其中黔东南100万斤,黔南200余万斤,黔西200余万斤,黔北200余万斤,黔中100余万斤”[12]117。直到1935年,“贵州丝烟产量已达1 200余万斤,位居全国第四,名列山东、河南、四川之后”[12]178。其次,手工卷烟也有所发展,施秉县城关镇最早开设手工卷烟厂,随后省内各地也逐渐开办,如毕节开办“水西卷烟产”、铜仁开办“鸿昌”卷烟产、黄平开办“友联”卷烟产、“飞鹰”卷烟厂、大定开办“平民”卷烟厂等。贵阳手工卷烟厂较多,“据相关统计,民国33年(1944),贵阳就有45家手工卷烟厂”[12]185。抗战时期,贵州省机制卷烟厂有所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至1949年,全省大约有50家机制卷烟厂”[12]188。烟草加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烟草市场的繁荣,“贵州烟草远销长沙、桂林、重庆、成都、昆明等地,改变了过去依赖于外省输入卷烟的状况,使得烟草成为了贵州出口的大宗商品。1943年以后,贵州烤烟还逐步挤入东南沿海一带的市场,大量运销广州、香港、上海、武汉等地”[10]23-24。

(二)引起耕作制度的变化

烟草普遍种植对贵州耕作制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引种初期,种植户一般选择开荒新地种植烟草,种植面积较小,仅作为补充性农业作物,供自家吸食,没有和五谷争地。据《黔西近事竹枝词碑文》载:“造产实行务恳荒,各乡渐次起烘房。美烟利种新开土,熟土何曾受损伤。”[18]但是,烟草产量高,经济效益好,比粮食作物利益高出几倍,“每亩地可得头烟三百斤,较稻麦利三倍”[19];“烟之利过种稻数倍,是以争趋焉,近日,东北五里硚一带山坡,树艺遍矣”[20],农人竞相趋种烟草。随着烟草种植业的发展,荒地不能满足种植需求,农民则利用熟地种植烟草。据道光《遵义府志》载“近日河坦、山谷、低峰、高原、树艺遍矣。骎骎乎与五谷争生死也”[21];《西南实业通讯》载:“因各地大量来黔收购,农民争相竞种,甚有以稻田改种美烟,以致影响农业生产”[5]232。

为了缓解烟粮争地的矛盾,1947年,贵州省政府推行轮作制度,“本省一般烟农鲜知轮作制度,以致美烟产量甚低,病虫害滋生,品质变劣,亟应从速矫正。为改善栽种方法,增加生产起见,特制定美烟与粮食豆类作物两年轮作制度,由省府通令各县(市、局)切实宣传并督导农民办理”[10]535。此后,贵州某些地区烟草种植实行了轮作制度,“第一年夏作种植美烟,冬作种植麦类、油菜、豌豆等,第二年夏作种植大豆、玉蜀黍,冬作种植麦类、油菜、豌豆等,到第三年夏作又种植美烟”[10]536。同时,一些官员关注贵州烟草种植业的发展,咨询专家相关知识,向贵州烟草种植业提供意见。“近闻黔省若干县份种植烟叶收成甚佳,于经济、民生当有裨益。昨与此间农业专家谈及,据言种植烟草最易使土壤变坏,补救之法即每种烟叶二三年即改种豆类一年,如此则土壤可以恢复……黔省种植烟叶各地似亦宜请专家研究,决定土壤可以担任继续种植烟叶之时间,最好每家土地分为二三区,轮流种植烟叶及豆类,则既可保护土壤又可年有烟叶收成也。”[10]297

(三)影响生活习惯

贵州地处西南腹地,境内山脉众多,山高谷深,多有瘴气和蚊虫。烟草具有消肿、解毒、杀虫的功效,山民常用烟草解瘴气之毒与杀虫。“深山大谷有气为瘴,瘴之扑人如风之过,早间之气多似硫磺,时至午后所有如兰麝者,体气壮盛人能耐之,然服姜桂或辣、胡椒并烟酒者,亦能不为所困也。”[22]除此之外,烟草具有麻痹、提神、缓解疲劳的功效,深受人们喜欢,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吸食烟草者随处可见。特别是对于体力劳动者来说,烟草成为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以吸烟叶为最盛行,每日出工时携旱烟杆一根,烟叶数皮,火草半撮,随身带往田间,休息时将烟叶拍为数段,并迭成卷,置烟斗中,点火吸食。”[15]403甚至人们在走亲访友、劳动、做生意买卖、游山玩水都会携带烟草吸食。由此可见,烟草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其次,烟草对贵州的民俗民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烟草成为自由恋爱的重要媒介,游方时青年男女常唱道:“白铜烟袋起四方,情姐吃烟要我装,情姐吃烟我装送,口口吃得桂花香”[23]499;“吃烟要吃顶叶黄,姊妹门口栽一行,高人贵客你不待,拿走花叶待小郎。”[23]492甚至在天柱县的苗侗地区婚礼上有“以烟为主题,斗智洞房”的习俗。再次,烟草成为联络感情的媒介,当有客人来造访时,主人家总是递上烟款待客人。“客入座后,主人款以烟茶”[15]506,正所谓“无酒不成席,无烟不成礼”。

民国时期贵州烟草的推广种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鸦片种植,成为代替鸦片种植的经济作物之一。烟草的普遍种植促使贵州农业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为贵州经济发展注入活力的同时,也成为了贵州财政收入重要来源之一,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烟草的推广种植对改变传统种植结构、耕作制度、人们的生活习惯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贵州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

猜你喜欢
鸦片烤烟烟草
烟草具有辐射性?
鸦片种植与甘青社会经济互动(1928—1937)
烤烟上炕机械研制
湖北农机化(2020年4期)2020-07-24 09:07:48
不同追肥对烤烟品质的影响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04
毒品极其昂贵,为何晚清穷人也抽得起鸦片
乐活老年(2018年9期)2018-11-23 05:39:26
基于“鸦片泛滥”的史学阅读及教学价值追寻*——以《鸦片利益链条上的中国人》的探究为例
烟草依赖的诊断标准
烟草中茄酮的富集和应用
烟草镜头与历史真实
声屏世界(2014年6期)2014-02-28 15:18:09
烤烟漂浮育苗和移栽改进方法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