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玉昌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北京 100871)
1958年10月至1959年9月,笔者有幸参加了中国珠穆朗玛峰登山队科学考察队并担任动物组组长,组员有马莱龄、潘文石和动物研究所的张迺治。这是我国第1次攀登珠穆朗玛峰,也是第1次登山与科学考察相结合,意义重大。这次出征的任务艰巨,是先登山后科考,科考人员既是登山队员又是科考队员,但无法预料的是正好赶上了1959年3月的拉萨叛乱,科考人员被武装起来参加平叛战斗,动物组4人配发了1支冲锋枪,2支卡宾枪、1支手枪、10几枚手榴弹和600多发子弹。在经历了激烈的战争洗礼后又参加了战后的受降、清扫战场、押送俘虏(到郊区俘虏营)和守护布达拉宫的实际工作,直至5月才完成了历时2个月的拉萨平叛任务,然后才开往珠穆朗玛峰进行科学考察。此时的专职登山队员则因政治形势的变化而改为去新疆攀登海拔7 000多m的穆士塔格峰,并于第2年(1960年)又返回西藏成功登上了珠穆朗玛峰。
从5月至9月科考人员对珠穆朗玛峰的东、西、北三面进行了全面详尽的科学考察,历时4个月,大本营设在珠峰北坡海拔5 130 m的绒布寺附近。珠峰东面的卡玛河谷和西面的绒辖河谷都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南坡,是我国和尼泊尔的2条界河,北岸是中国,南岸是尼泊尔,这是2条热带森林河谷,森林覆盖率100%,林内蚂蝗极多,队员们被叮咬得遍体流血,苦不堪言。从大本营至卡玛河谷或绒辖河谷都需要骑马加上步行3天才能到达,道路极为艰险,这2条河谷与世隔绝,是历来国内、外科学考察队和探险家从未考察过的科学处女地。对当地人来说科考人员的到来像天外来客一样稀奇。这块地球上难以到达的科学处女地向科考人员提供了难得的科学发现的机遇。
果不其然,科考人员所付出的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和牺牲终于换来了2个重要的具有全国影响的科学发现。
1)新发现了5种我国鸟类和哺乳动物新纪录和新亚种,它们是杂色噪鹛(Carrulax variegatus vasriegatus)(图1)、 玫红眉朱雀 (Carpodacusr odochrous)、锡金长爪鼩鼱(Soriculus nigrcscens centralis)、珠峰高山田鼠(Alticola soliczkanus)、绒布帕米尔田鼠(Microtus juldaschi)。这5种动物珍贵的标本现存于中科院标本馆。
图1中国鸟类新纪录——杂色噪鹛
2)首次证实并确认了珠峰东面的卡玛河谷和西面的绒辖河谷在世界动物地理区划上是属于东洋界而不是此前认为的古北界,对这2个河谷所进行的全面种类调查发现,其物种的84%都是典型的东洋界种类,包括2种太阳鸟,7种画眉及橙胸鹟(Ficedula strophiata)、棕腹仙鹟(Niltava sundara)、长尾山椒鸟(Pericrocotus ethologus)、棕顶树莺(Cettia brunnifrons)、棕尾虹雉(Lophophorus impejanus)、金眶鹟莺(Seicercus barkii)和绿背山雀(Parus monticolus)等,兽类有小熊猫(Ailurusfulgens)、赤腹松鼠(Collosciurus erythraeus)和锡金长爪鼩鼱等。这一发现打破了此前认为整个西藏高原都属于古北界的旧观念。以上2项科研成果都发表在科学出版社1962年出版的《珠穆朗玛峰地区科学考察报告》(精装16开本第291页)中。有关鸟类标本是由郑作新教授鉴定的,兽类标本是由朱靖教授鉴定的。本考察报告及其所包含的科研成果曾是国家自然科学奖的申报项目,由国家体委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申报,凡参加此次登山和科学考察的队员均获得了国家体委颁发的国家运动员证书。
珠穆朗玛峰海拔8 848 m,是世界第一高峰,它高耸在喜马拉雅山群峰之上,气势雄伟,景色壮观,远在50 km以外就能看到它那终年积雪的峰顶。山中冰川发达,几条巨大的冰川汇成许多奔腾咆哮的河流,将高大的山体切蚀成“V”字形的陡峭河谷。在珠峰考察会经历寒、温、热三带截然不同的气候和景观变化。珠峰地区以其独特的地质结构、丰富的动、植物区系及古生物化石吸引了很多登山家、探险家和科学家前来探秘。但由于路途遥远、地形险峻和气候多变,至此只有极少数人到过此地,而这次科考到达的2个热带森林河谷,即珠峰东面的卡玛河谷和珠峰西面的绒辖河谷更是国外旅行家、探险家之前从未到过的地方。科考人员凭一张地质图和指南针,骑马和步行3天时间才找到了卡玛河谷,去绒辖河谷也是这样靠骑马和步行找到的。这块天然博物馆内蕴藏着自然界的种种奥秘等待着人们去探索。从中学时代起笔者就向往着去远方旅行和探险,这次终于实现了愿望,随中国珠穆朗玛登山队科学考察队完成了对珠峰东、西、北三面约7 000 km2范围内的科学考察工作。
1958年5月7日,考察队从拉萨出发,途径日喀则来到了珠峰北面的门户——定日。从定日向南远眺,珠峰已映入眼帘,定日以南是一片辽阔美丽的高原草原,海拔4 300~4 500 m,宽阔的朋曲河穿过草原的北部,滔滔东流,然后急转向南经尼泊尔流入印度洋,在大草原的南缘山麓地带,到处可见古代冰川活动的遗迹——巨大的冰碛垅岗,这是乔乌雅峰冰川活动的见证。这条冰川曾一度伸展到定日盆地成为山麓冰川,后来在退缩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冰碛物。
大草原上最大和最常见的动物是西藏野驴(Eguus hemionus)(图2)。它们七八只一群沿着山麓奔跑,科考人员骑马集体围堵追猎,将其逼至山脚地带,然后开枪射击,共采得2头野驴标本,其头骨和皮张作为科学标本带回了北京。应当说明的是,现野驴已被列为国家Ⅰ类保护动物,严禁猎杀。但当年尚无禁令,且作为科研需要被允许获得少量标本。西藏野驴是此次考察所采集到的最大哺乳动物,而此次考察所猎取的最大鸟类标本则是西藏秃鹫,那是在拉萨叛乱后乘秃鹫下到地面吃人尸时猎取的。如果没有这样的特殊机会就很难猎取到秃鹫标本,因为它总是姿态优雅地在高空盘旋并栖息在人所无法到达的高而险的悬崖峭壁上。
图2 西藏野驴
在草原上有不少百灵科鸟类,它们是草原所特有的代表性鸣禽,其中有长嘴百灵(Melanocorypha maxima)、角百灵(Eremophila alpestris)和小云雀(Alauda gulgula)。这些小型鸣禽是草原上著名的歌手,它们婉转动听的叫声给春意盎然的大草原增添了勃勃生机。红脚鹬(Tringa totanus)(图3)喜欢在河边草滩上奔跑,也常在河流上空飞翔,它长着长脚、长颈和长嘴,样子极为秀美,是草原上数量最多的一种中小型涉禽。西藏毛腿沙鸡(Syrrhaptes tibetanus)成群结伙地在草原上到处游荡,遇到危险就一齐发出尖厉刺耳的叫声,急速飞走。为了科研需要,此次共采得10只百灵科鸟类,每次采到标本,总是当天进行测量、解剖、检察内脏和胃内食物,判断其发育状况并剖制成标本,决不将当天的工作拖到次日,因此有时要挑灯夜战忙到深夜。野外考察工作是十分辛苦的,但科考人员年轻,富有理想和抱负,工作再苦再累也不觉得,反而觉得是难得的机遇,总是精神百倍地去迎接任何挑战。
图3 红脚鹬
5月17日科考队穿过定日大草原直奔珠峰脚下,汽车经常陷入流沙、烂泥和河流中,每遇到这种情况,大家都会开始一场艰苦的战斗,想方设法将汽车从流沙、烂泥和河流中解救出来,首先是减重,要将汽车上的所有装备货物卸载,所有人都要从车上下来推车,直到取得成功。最困难的是汽车走到河中央时熄火,此时的艰难困苦和费时费力就可想而知了。有一次因山路塌陷使汽车无法通过,当时正下着大雨,大家只好穿着雨衣在湿冷的天气中站着熬过了一夜。汽车经常颠簸在崎驱不平的山路上。越接近珠峰景色也越加壮丽,两侧陡峭的山崖上常有数 10只一群的岩羊(Pseudois nayaur)(图4),它们攀登悬崖绝壁的本领实在令人惊叹。山势虽然是那么陡峭,但它们灵巧地快速上下移动,从不会掉下山崖。它们常年生活在如此艰难的环境,是大自然给了它们超乎人们想像的生存本领。
图4 岩羊
当天傍晚汽车开进了扎卡曲河谷,科考队终于投入日思夜想的珠峰怀抱,在海拔5 130 m的高度建立了大本营,搭起了2个御寒的大棉帐篷和许多小型的高山营帐。之后科考队就是从这里骑马或步行出发对珠穆朗玛峰的东、西、北三面进行了全面的科学考察,考察内容包括动物、植物、地质、地貌和现代冰川等。
虽然已是5月中旬,珠峰北坡的天气还是很寒冷,白天要穿鸭绒服或棉大衣,夜里钻进鸭绒睡袋再盖上一层棉大衣才能御寒,夜间大风不停地刮,风将沙尘扬起,打在绷紧的篷布上发出哗哗声响。初上高山,心跳气短,夜不能寐,当夜深入静时,从山里不断传来雪崩的轰鸣声,很像远方传来的闷雷接连不断。有时风停云散,天空清澈湛蓝繁星闪烁,每一颗星星都显得比平原地区的星星更大更亮。在静谧的月光下欣赏珠峰,它显得更加庄严肃静。珠峰硕大无比的山体好像具有压倒一切的气势。虽然已投入了珠峰的怀抱,但它还是显得那么神秘莫测,令人敬畏。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