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萍,刘 欣,卢 明,3
(1.西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重庆 北碚 400716;2.西南大学 食品科学学院,重庆 北碚 400716;3.重庆市生物质纤维材料与现代纺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 北碚 400716)
亮布,又称侗布,是贵州、湖南、广西等地苗族、侗族常用的传统纺织品.亮布的颜色主要有青色、蓝色、紫色、紫红色、紫褐色,制作工艺包括反复染、浆、洗、晒、槌打、气蒸,成品油光光地泛着蓝色、紫色、金褐色等色光[1].在侗族和苗族的不同地区,制作亮布的方法也不尽相同[2].植物靛蓝是亮布制作共同而必需的染料,其余所需的染料各地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使用习惯各有不同[3-5].舟溪镇位于凯里市城南17公里处,东临三棵树镇,南接雷山县望丰乡,西抵丹寨县南皋乡和麻江县下司镇,北与鸭塘镇相接,自然风光秀美,民族风情浓郁,境内有苗族农民绘画村石青村、苗族芦笙文化风情村新光村、黔东南最大的民间自发芦笙堂甘囊香芦笙堂、民族风情旅游景点曼洞村聚居着苗、汉、仫佬等民族,其中苗族人口占93.5%,被认为是中短裙苗(俗称黑苗)的大本营.舟溪的纺织、服装、印染都极具特色,但关于溪镇亮布的研究较少.文献[5-7]对舟溪苗族服饰做过简单介绍,并对舟溪妇女与纺织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对于其染色工艺基本没有涉及和阐述.王岩等对亮布进行了结构分析和色彩成因的探讨[8],但其侧重于亮布结构生色的分析,且使用的亮布染色工艺中没有使用猪血.舟溪镇目前使用的亮布制作工艺是使用靛蓝、火棘根和猪血等进行生色,使用猪血生色的工艺在有些文献中有所出现[9],却语焉不详,从未有过详细报道.传统工艺需要“活”在当下,应从其内部传承机制寻找动力,使其实现自内而外的自主运转,而不仅仅依靠“外力”苟延残喘,因此对于传统工艺的科学分析应得到更多的关注.本文对舟溪镇的亮布制作工艺进行研究,补充了亮布制作传统工艺理论,进一步完善了传统染织技艺体系,对传统民俗文化的活化与转化有积极意义.
当地人使用市售白坯布制作亮布,价格根据白坯布的厚薄、 幅宽、 质量不同.
1.2.1 化学染料 化学染料用于亮布的早期染色和后期染色,早期染色使用硫化染料,后期染色使用碱性染料.
1.2.2 植物染料 舟溪目前用的植物染料主要有靛蓝、火棘.舟溪一带过去马蓝、菘蓝、蓼蓝几种蓝草都种植和使用过,苗民们都是自己种植蓝草,现在整个舟溪都用马蓝,有自己家种植的,也有在集市上面买做好的蓝靛膏.舟溪镇上桥头卖靛蓝的商户几代人都是种植、制作和销售蓝靛的,做好靛蓝销售价格为14 元/kg.他们自己种植了几十亩蓝草(当地称为蓝叶),0.5 kg的蓝草最多只能提取出0.1 kg的蓝靛膏,所以要制成50 kg的蓝靛膏需要200~250 kg的蓝草.
除了使用靛蓝进行蓝染,舟溪苗族还使用一种当地称为刺根或红刺根的植物的根进行染红.经过反复考证,刺根应该是学名为火棘的植物,火棘又名火把果、救军粮、救兵粮、救命粮、红子,为蔷薇科苹果亚科火棘属的常绿野生灌木果树植物,主要生长在海拔500~2 800 m的山地,野生资源极为丰富,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陕西、湖南、湖北等地均有生长[10].火棘根具有清热凉血的作用,用于治疗虚痨骨蒸潮热、肝炎、跌打损伤、筋骨疼痛、腰痛、崩漏、白带异常、月经不调、吐血、便血等,其染色价值目前未见报道.
1.2.3 其他生色物质 亮布制作工艺中还是用猪血、牛胶、豆浆作为其他生色物质.舟溪苗族的女性需要使用猪血时就去杀猪场购买.杀猪场一般在凌晨2点杀猪,购买来的猪血不放水,不放盐,放在冰箱冷冻室保存.一头猪有2.5~3 kg的血,杀猪场最少要卖10 元.市场上也有猪血卖,价格是10 元/kg,买整桶的猪血价格便宜一些,一般是50~60 元一桶,一桶大概25 kg.
大铁锅用来熬制红色植物染料.染缸用来放置靛蓝染料配制的染液,对织物上染蓝色.过去染缸是杉木做成的木桶,现在都用大塑料桶.塑料盆用来放置刺根、猪血和豆浆配成的红色染料.蒸笼是杉木制成的,在染色过程中对织物进行气蒸.
卷布工具为木棍,槌布使用青石板、鹅卵石和木槌,木棍和木槌用杜仲木制成.
市售的蓝靛膏可以直接配置靛蓝染液,家庭自己种植的蓝草则需要再进行加工.将种植的蓝草采摘下来后,泡在水中72 h,泡的同时还要不时地拍打和搅拌.蓝草浸泡时要紧密观察,当水的颜色变深变蓝后,将蓝草残渣取出,放入石灰,搅拌均匀,搅拌至出泡沫,变成深蓝色.再静置使其沉淀,沉淀后将上层的水沥出.沉淀物就是蓝靛膏,成品的好坏主要是看染料的颜色,颜色越深质量越好.家庭自制要注意每次制作的蓝靛的数量不能过多,不然成品质量无法保证.
有了蓝靛膏以后就可以配制染液,舟溪女子先将碱放入锅中加热融化并搅匀后,再放至常温,取碱水大约0.5 kg慢慢放入50 kg水中.将1~1.5 kg的米酒倒在一个碗中,然后抓取0.5 kg的蓝靛在米酒中搅拌,使其充分分散于米酒中,再将蓝靛和米酒倒在染缸中,用木棒搅拌均匀.搅匀后密切观察染液颜色,蓝色表示其中的靛蓝还没有还原成靛白还不能用,黄色即为可用状态.
染色使用的火棘根都是自行到附近的山上挖,一天能挖出大约50 kg,火棘的根有白色、黄色和红色,染色需要红色的根,制成的染料才是红色的.将火棘根用刀砍成小块,放入锅中,加入清水和0.25 kg碱水一同熬煮,水要保持盖过火棘根,直到火棘根中的红色色素析出,锅中的水成为红色染液,将染液盛出,加入清水和碱水继续熬煮,重复上述步骤,熬煮2~3次,可以制成一大缸红色染料.
从冰箱中取出约2 kg猪血,将猪血放在麻袋或编织袋中一同放入水中,搅拌加速融化备用.
磨豆浆的豆子主要使用黄豆,也可以使用四季豆替代.有些农户自己家种植豆子.提前一天将豆子泡好,再用石磨或者机器磨成豆浆,豆渣需要过滤出来.做亮布用的豆浆不需要像饮品那样浓,稀一点即可,1 kg豆子可以用于10丈(33.3 m)布.
贵州省舟溪镇亮布的制作工序为化学染料染色—猪血生色—卷布、槌布、蒸布—猪血、火棘根生色—卷布、槌布、蒸布—靛蓝染色—洗净晾干—碱性染料染色—漂洗晾干.
(1) 化学染料染色 硫化染料初染如图1所示.将布送到染布作坊用硫化染料将白布染成深色,取回后用牛胶洗一遍.
图 1 硫化染料初染 图 2 猪血生色 Fig.1 Initial dyeing with sulfur dyes Fig.2 The chromophore with swine blood
(2) 猪血生色 将猪血、豆浆和水按照2∶6∶2的比例配制.这个比例在各人的实际使用中各有调整.用滤网将混合液体反复过滤,滤出漂浮在表面的泡沫,便于布的生色.将布一节一节地放入染液中进行一次卷洗(见图2).在阳光下平铺暴晒2 min左右,用扫帚将布上稍干的泡沫扫除,布继续平铺暴晒至完全晒干,再次重复以浸润-扫泡沫-晒干的步骤.做裙子的布(幅宽较宽的亮布)浸染4~6次,做上衣的布(幅宽较窄的亮布)浸染10次,浸润次数越多,布越光亮.在浸润猪血的过程中血腥味十分浓烈,会引来不少苍蝇,这样制作出的亮布在使用过程中也会保持着浓烈的血腥味,会引起一些人的不适,现在也有一些女性因不喜其味不采用这一工艺流程,只使用火棘根和牛皮胶生色.
(3) 卷布、槌布、蒸布 槌布如图3所示.用木棍把布卷成卷,用木槌将布捶平.在蒸笼底垫一层不会掉色的布,将亮布卷起来,竖着放入蒸笼里直到布满为止,再在上面放2层布,放入锅中.蒸笼下面放上水,水沸腾后汽蒸1 h,然后晒干.
(4) 猪血、火棘根生色 将猪血和火棘根提取的染液组成混合液体,把蒸好的布放入其中,重复步骤(2),处理约10次.
(5) 卷布、槌布、蒸布 重复步骤(3).如果所染布坯不够红就重复浸染火棘根染液,如果不够亮就重复浸润猪血.
(6) 靛蓝染色 将步骤(5)得到的布放入靛蓝染液中蓝染.一缸调制好的靛蓝染料一天可以染宽幅为1尺(33.3 cm)的布5丈(16.7 m)长.每天的蓝染从早上开始,将待染的布正面朝外慢慢送入染缸中,染色1 h左右,染色中途不能翻动搅动,否则可能会将染缸底布的残渣搅动到布上,影响染色.蓝靛染色后在空气中氧化如图4所示,染色后将布取出在空气中充分氧化,待布颜色变蓝以后洗涤、晾晒,反复多次,直到达到需要的效果.
图 3 槌布 图 4 蓝靛染色后在空气中氧化 Fig.3 Beating Fig.4 Oxidization after dyeing
如果需要连续染色,染缸中每天都需要增加米酒和蓝靛,每两天增加一次碱水.在傍晚或晚上,将增加的米酒和蓝靛放入染缸中并搅拌均匀,静置12 h,染缸中的残渣会沉淀到缸底.
(7) 洗净晾干 将蓝染后的布用清水洗干净,晒干.
(8) 碱性染料染色 用开水将紫色的碱性染料融化后加入清水形成紫色染液,把布放入紫色染液中浸染一段时间后取出.
(9) 漂洗晾干 清水漂洗织物,在太阳下晒干.
染料染色即为化学生色.在亮布制作初期使用硫化染料将白布染成黑、棕、褐等深色,中期使用火棘根上染红色、靛蓝上染蓝色,后期使用碱性染料上染紫色,都是染料向纤维转移并将纤维染透的过程.
结构生色无需使用染料或者颜料,而是利用薄膜干涉、衍射、散射和光子晶体等原理产生鲜艳的色彩和明亮的色泽.亮布制作过程中使用牛皮胶、豆浆、猪血,有的地方使用蛋清都是结构生色的过程,通过汽蒸加热,上述原料中在常温下毫无规律地团在一起的肽链分子结构变得松散,一条条长链相互绞织在一起,从而形成了紧密的网,发生蛋白变性,在经由反复正面槌打形成表面膜层结构和规律的沟壑结构.亮布表面覆盖的膜层结构所导致的薄膜干涉作用和规律的微观凸起结构所导致的衍射作用形成了亮布的结构色.亮布金属光泽则源于薄膜反射和多级干涉.
在舟溪镇亮布的制作工艺中当地女性形成了如果觉得布不够红就重复浸染火棘根染液,如果觉得不够亮就重复浸润猪血的经验,实际完全符合亮布的化学生色和结构生色的科学规律.
工业生产的坯布或白布作为织物来制作亮布、扎染、蜡染、蓝印花布等这是目前传统印染纺织品制作的一种普遍情况.在交通和商品交易不便的年代,舟溪的苗族女子要自己种植棉花、纺线、织布,才能用来染色整理制作亮布,如今市场上各种厚度、各种质量的坯布和白布为她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也大大降低了他们的劳动强度.同时,工业生产的织物较手工土布纱线的条干更加均匀、毛羽更少、织物更平整,染整以后视觉效果也显得更加高档.
传统亮布的制作方法是先用靛蓝将织物反复蓝染,染成深蓝色,再用涂猪血、涂蛋清或者浸泡在水牛皮的煮液中等方法使布发亮,这个过程中各地亮布的蓝染过程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发亮的方法.然而现在舟溪镇有专门的染坊使用硫化染料来替代靛蓝染料将织物染成深褐色,这虽然减少了染色的环节节约了时间但也使得织物变得更加易脆,降低了织物的强度,而舟溪当地亮布的制作者似乎还没有意识到硫化染料染色带来的这个负面影响.
亮布的制作过程是先蓝染再使其发亮,按照现代染整科学来看,蓝染就是一个织物的染色过程,而后通过涂猪血、涂蛋清或者浸泡在水牛皮的煮液中等方法使布发亮的过程,就是染色后使织物呈现蓝紫色色光的整理过程.用硫化染料先将织物染成深褐色并未形成亮布发亮前所需的深蓝色,需要在原本的发亮整理工艺中增加蓝染的过程,使织物获得蓝色色光,因此才出现了在蒸布环节之后的靛蓝染色处理.
传统的亮布制作都是将布放在鹅卵石或者青石板上,然后用槌子不断槌打,在苗寨侗寨中考察的时候常常未见其人已闻其声,循声而去就能看到当地女性在自己屋前十分有节奏地槌布的情景.如今这一亮布加工环节正逐渐被机器取代,在加工亮布的数量较大的时候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用机器槌布.槌布的机器并非家家都有,极少数农户家才有,附近的亮布制作者如果有需要就会将布送过来进行加工.
传统染织工艺文化是一个历时长久的发展变化过程;在近现代,它在嬗变与保护的冲撞中,尤其是在现代化进程中,一方面以其无可选择的历史地位,启动并影响着少数民族现代化进程,在现代中留下传统的烙印;另一方面它本身也经历了反省、发掘、重新诠释等一系列改造过程.贵州省舟溪镇少数民族染织工艺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其中生色所用的猪血在以往的文献中有所提及但没有详细的报道,火棘根在目前植物染料的相关研究中本文是首次报道,从化学生色和结构生色两个方面初步理清了亮布的生色原理.由于舟溪镇属于贵州省黔东南州州府凯里市的主要市区,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的便利和文化的交流,现代科技和文明的影响开始渗入其中,亮布制作技艺在所选用布料、染料、工艺方面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工业布替代了手工土布、化学染料染色替代了部分植物染料染色、工艺流程有所调整、机械击打替代了部分人工槌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