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珊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脑卒中包括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及死亡率高的临床特点[1]。常见于老年患者,常用治疗包括20%甘露醇脱水降低颅内压,其为高渗性组织脱水剂,静脉输入可促使组织间水分向血浆扩散,而产生脱水作用。甘露醇在快速静脉输注时浓度较高,可造成血管壁细胞脱水、变性,使血管收缩、变硬、从而导致静脉炎[2]。老年脑卒中患者,年纪大、系统机能逐渐退化,血管条件差,发生静脉炎、液体外渗的风险更大,由于高龄、应用药物、脱水及活动受限等原因,易导致便秘的发生。神经内科患者由于长期卧床,最易发生的并发症是便秘,且常被人们忽视,而便秘又是脑血管疾病再次出血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3]。
预见性护理是指护士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具体病情进行综合判断,给予前瞻性的护理措施,以防范护理风险的发生[4]。针对老年脑卒中患者甘露醇治疗可产生的静脉炎、液体外渗、便秘的发生采取预见性护理,从而减少以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我科对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84例使用甘露醇进行脱水治疗的老年脑卒中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在我科收治的老年脑卒中患者84例。入选标准:①年龄≥60岁,意识清楚,无认知功能障碍;②患者均符合我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③均经过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所有患者均有脑水肿或颅内压增高,需行甘露醇脱水治疗。④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原发性或严重心、肝、肺及肾等器官系统疾病;②脑部外伤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14例;年龄63~72岁,平均年龄(67.2±2.2)岁;缺血性脑卒中30例,出血性脑卒中12例。观察组男性26例,女性16例,年龄62~75岁,平均年龄(68.1±2.4)岁;缺血性脑卒中25例,出血性脑卒中1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脑卒中类型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脑卒中常规护理,均使用留置针输液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输液护理,严格无菌操作,病情观察及药物宣教。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预见性护理,主要为:
1.2.1 成立预见护理小组:选拔科室高年资及护理经验丰富的护士组成预见护理小组,全面学习脑卒中疾病相关知识及护理常规、药物相关知识、老年患者心理及机体特点等,强化静脉穿刺技术。
1.2.2 护理内容及实施
1.2.2.1 预见性评估:患者入院后结合医生的诊治资料,评估患者基本情况如病情、静脉治疗方案、血管条件、心理状况、自理能力及家属护理能力等。
1.2.2.2 输注前准备:①选择合适的输液器:选用精密输液器,甘露醇常因药物浓度高和遇冷结晶、微粒等因素,容易导致血管壁脱水,管腔闭塞使血管造成一定的损伤,选择孔径为3μm过滤介质的精密输液器进行输液,可减少微粒对血管的刺激,从而降低穿刺部位疼痛及减少静脉炎的发生。②药物准备:甘露醇低温下易结晶,为减轻对血管带来的损伤,可置于80℃温水中加热至结晶溶解,输注前加热至35℃左右。③血管的选择:脑卒中患者常有肢体偏瘫,住院及输液时间相对较长。而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血管充盈不足、皮肤松弛、不易固定,因此合理安排穿刺部位尤为重要。在输注前,先用热水袋热敷穿刺部位30分钟,血管充盈后穿刺;或者在输注前10分钟用喜辽妥外涂静脉穿刺上方,轻轻按摩至完全吸收。尽量避开脑卒中引起肢体障碍的一侧,准确评估血管条件,选用粗且直的血管,按照由远端至近端的顺序,有计划地合理使用和保护静脉。④预见性指导:主动与患者交流,帮助患者及家属提高对疾病的认知能力。针对患者病情和自身情况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如指导腹部按摩可促进患者胃肠蠕动,提高消化能力;提肛锻炼促进机体功能的稳定;指导患者适量饮水,多食高纤维食物预防便秘;向其解释床上排便的重要性,同时抬高床头10°~20°,指导患者避免用于排便[5]。针对有习惯性便秘的患者可预防性口服番泻叶等缓泻剂。
1.2.2.3 输注中护理:①前导后冲法:严格无菌操作,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技能,保证穿刺的成功率。输注甘露醇前用生理盐水引针穿刺,穿刺成功后接输甘露醇,防止了因直接穿刺失败时药物外渗造成的局部皮下组织的损伤。输注结束后,再用生理盐水冲洗[6]。②轮换部位输注药液:护理人员可在患者不同位置给予2个静脉留置针,并进行交替输液,同一针管不得连续输注2次以上[7]。③个体化健康教育:针对老年脑卒中患者,根据患者文化水平及领悟力,采用合适的宣教方法,如图片、视频、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脱水药物的相关知识,输液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及观察内容。④加强输液巡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如患者不能较好配合,必要时采用保护性约束;观察输液是否通畅,输液速度的控制、有无外渗及静脉炎的发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1.2.2.4 输注后护理:①血管及留置针的护理: 为避免患者因烦躁而导致留置针滑脱,增加穿刺次数,在输液完毕后予弹力绷带或弹力网套包裹保护。在穿刺处上方外涂喜辽妥,喜辽妥主要成分为多磺酸基粘多糖,能迅速透过皮肤,促进水肿与血肿的吸收,刺激受损组织再生,有抗感染、抗渗出,对血管有保护作用,其通过作用于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具有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8]。预见性使用喜辽妥也可有效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如发现外渗,及时采取措施处理。②定时提醒排便:许多患者都是通过人为干预产生便意,护理人员每日清晨或患者餐后30分钟提醒患者排便,提高患者排便意识。必要时给与药物辅助或灌肠。③心理护理:脑卒中起病急,患者神经功能改变明显,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会使患者短期内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强化有效沟通,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给与患者情感支持及生活帮助。鼓励患者和家属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正确面对和处理脑卒中疾病的相关问题。给与患者关爱与帮助,改善其心理状况,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④提供优质护理服务:正确评估患者自理能力,及时提供生活护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甘露醇治疗中患者发生静脉炎、液体外渗及便秘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通过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静脉炎、液体外渗及便秘的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39%,对照组为28.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静脉炎、液体外渗及便秘的发生率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 两组患者出院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为95.27%,明显高于对照组80.9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出院护理满意度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脑卒中是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位居急诊危重患者的前3位,有着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高等特点,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高龄脑卒中患者存在极高的生命危险,在临床通过精心与优质的、有预见性的以及科学规范的护理方式帮助患者改善病情,可降低护理风险。甘露醇是从褐细胞中提制出的一种脱水剂,具有价廉,疗效好,在临床上不可替代,如脱水、降眼压、渗透性利尿[9],其作用相对缓和,但较持久,是脱水治疗的主要用药。
通过预见性护理在老年脑卒中患者甘露醇治疗中的应用,在对患者入院后的预见性评估,对患者输注甘露醇前、中、后分别采取预见性护理可降低治疗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满意度。成立预见性护理小组,护理人员根据丰富从业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加上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和病情的了解,对可能发生的症状进行预判,采取前瞻式护理,从而有效预防以上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及时准确的对患者预见性评估,能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有效落实优质护理。治疗前采取预见性护理,对治疗药物及器材准备、血管评估与选择能合理的保护血管;治疗中前导后冲法及密切巡视有效避免液体外渗,轮换部位输注避免反复穿刺同一部位刺激血管,减少静脉炎的发生;治疗后的定时提醒及指导有效预防便秘的发生。在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预见性护理,能及时发现老年脑卒中患者甘露醇治疗中存在的风险和问题,并减少此类药物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从而做到用药及时,提高患者满意度。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在老年脑卒中患者甘露醇治疗中可明显降低静脉炎、液体外渗和便秘的发生率,患者出院满意度明显提高,在临床护理中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