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手机的一天

2018-11-08 01:36
时代邮刊 2018年20期
关键词:依赖症智能手机

如果问问你身边的人,你能过一天没有手机的生活么?估计绝大多数人都会警惕地握紧手中的手机,摇摇头。是啊,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谁能真正放得下手中的手机呢?

我们用手机完成各种各样的支付,刷微信和远在天南地北的朋友们聊天,通过各种社交软件和平台跟某位大神“勾搭”上或者成为大神,点开美颜APP给自己来一张“美美哒”的自拍,更不要提很多人习惯在手机上处理邮件、维护客户,打发各种零碎无聊的时间……早有一种说法,手机已经成为了人类的又一器官,离开它,你绝对会觉得若有所失。

在智能手机未普及之前,从未有这么一种东西能够让全球不同种族、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的人们都对它呈现出高度统一的痴迷状态,你有多久没有过过放下手机抬头生活的日子了?记得电影《乘风破浪》中,“穿越”回到1980年代末的主人公感慨说:“这个时代真好,没有智能手机、电脑,你想一个人静静的时候,不会有人问你,静静是谁?”

掌上的虚拟世界固然精彩,智能手机固然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快捷的享受,但我们不应该迷失在方寸的屏幕之中,而忘了鲜活的现实世界。放下手机,你可能会发觉,爱你不是一句“么么哒”或者一个“520”的红包,而是家人间一粥一饭的真实温暖。放下手机,你可能会发觉,虚拟世界里的万千风景很美,但路边一朵滚动着新鲜露水的小花同样美丽。放下手机,你可能会发觉,平常在低头生活中,你怕错过很多信息、很多机会,但低头的同时,你也错过了很多现实世界的精彩……

让我们尝试着,找一个休息日,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过一天不带手机的日子,忘记你的朋友圈,清空你的购物车,卸载掉占据着你脑海里过多空间的各式APP……告诉我,这样的一天时间下来,你会有不一样的人生体验和感触吗?

主唱 请别迷失在“低头人生”之中

□郭探微

曾有一则叫做《低头人生》的动画,虽然看起来有点夸张和荒诞,但却让所有看过的人都“心有戚戚焉”——

繁华的都市街道上,自远而近传来了噼噼啪啪按手机的声音,一名白领拎着提包,低头投入地玩儿着手机,他和一位穿着连衣裙的女士擦肩而过,不小心扯下了对方的连衣裙,自己也一头撞在了电线杆上。而那名女性也只顾低头玩手机,丝毫没发现自己是穿着内衣在大街上行走,她走进一家咖啡厅,坐在一把椅子上,椅子上原本有一只猫咪,被她一屁股压死了……整座城市内,几乎没有一丝人声,每个人都低着头,手指飞快在屏幕上点来点去,因为痴迷于掌中的虚拟世界,医生给病人扎错了针,消防员没有救下跳楼的人,妙龄女郎看到灾难,第一反应不是帮忙或求助,而是掏出手机合照……多么奇怪的世界,人人都成为了手机的奴隶。

如果有一天,你没带手机……

我曾因为一次出门时走得太急,忘了带手机。在电梯里,我习惯性地将手伸入包包,来来回回“扫荡”了好几圈后,沮丧地发现,居然没有带手机。抬起手表看了一眼时间,又看了一眼不断变幻的电梯数字,我知道,如果此时回去拿手机,上班肯定会迟到。

索性把牙一咬,不带就不带吧!一个大活人,一天没有手机难道还会被憋死?该怎么形容最初发现没有手机的感觉呢?整部电梯里,只有我一个人百无聊赖地盯着电梯数字发呆,其他人都握着手机,不断刷新着新闻、朋友圈、短视频,只有我成为了一座信息孤岛,有一种被世界抛弃的感觉。

挤上地铁,在拥挤沉闷的早高峰车厢内,我觉得日子更难熬了:从前我会利用这些碎片化的时间听一听知识付费的音频栏目,刷一下订阅的公众号,或者浏览一下微博微信上有什么新鲜事,而今天,我只能百无聊赖地看着地铁上的广告打发时间。

好容易下了地铁,我准备去便利店买早餐,付账时突然发现,因为一直用手机支付,已经好久不带现金了……饿着肚子从地铁站出来,因为不能用手机“刷”开共享单车,我只好一路小跑赶到单位。

坐在办公桌前,打开电脑,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登录QQ,然后修改个性签名:“手机忘带了,有事请QQ联系。”经历了半个多小时的坐立不安,觉得会错过无数个重要电话的焦灼心情后,我终于平静下来,开始处理工作。令人意外的是,今天的工作效率,似乎比从前要高一些。

到了下午,没有手机的难受劲儿似乎过去一点了,我开始心平气和地工作,不知不觉一抬表,就到了下班时间。临走时,我带上了一本买了许久但没有翻开的纸质书,在地铁上,在周边“低头族”们的簇拥下,我有些“鹤立鸡群”地拿出书本,一页一页认真阅读起来。

虽然心情已经差不多恢复了平静,但回到家中,我连鞋都来不及换,先扑向茶几,伸手握住了一天不见的手机。解锁屏幕,我有些惊讶地发现,除了一个快递小哥哥的电话,今天并没有其他人联系我。打开微信,发现除了一些工作群里发布了重要信息(一般而言,工作QQ群上会同时发布这些信息),其余的我并没有错过什么。我有些若有所失,原来我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重要,而手机,也并不是我的全部人生。

有了这次经历后,在节假日或者休息日,我还会刻意给自己一些远离手机的时间,这些时间里,我和家人之间的相处更加专心了,对周边事物的感知也比平时敏锐了不少。不得不说,偶尔放下手机,全身心与真实的世界拥抱,那感觉真不赖。

其实,生活中像我这样有“手机依赖症”的人不在少数,很多人都分享过自己因为意外,没有带手机的真实感受。

石小姐是一家文化公司的企宣,由于工作的性质需要和外界频繁联系,手机便成为她形影不离的得力“助手”,她使用手机的频率也远远高于他人。一天乘坐公交车时,石小姐的手机不慎摔坏,一向对工作热情很高的石小姐,在那一整天里感到莫名焦虑,情绪低落,还经常把别人的手机铃声当成自己的手机在响,一整天都处于“游离”状态。“对于我而言,失联真是比失恋还可怕。”

在一所名牌大学读大二的萝萝,最近也遇到了烦心事:这学期来了一位严厉的教授,上课第一件事情就是让所有学生上交手机:“如果有人刷手机被抓住,也不用参加考试了,这门课直接重修。”萝萝很不理解,大部分老师对学生们在课堂上玩手机的行为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什么这个教授如此较真?这让自称为“手机依赖症重度患者”的萝萝,感觉45分钟一节课的时间变得十分难熬。“我总会下意识地想去看一眼手机,哪怕不玩儿,只是握在手上,就有了全世界尽在掌握之中的满足感。”

我们为什么爱做“低头族”

网上曾流传过一则测试:“打开你的包包,如果只能选择拿一样东西走,你会选择什么?”“A手机B钱包 C对自己而言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几乎80%以上的人都选择了“A”。为什么手机会比钱包、对我们而言有重要价值或者意义的物品更难让人割舍?无非有这样几个理由——

手机的功能越强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越离不开它。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现在只要怀揣一部手机,就能无忧走遍天下。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手机除了具有最基础的通讯功能之外,还拥有了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方方面面的“本事”。

我们可以在手机上购买喜欢的商品,在手机上追最热门的剧,在手机上了解世界各地的新鲜事,在手机上预定心仪餐厅的好位置,通过手机导航找到不熟悉的目的地,用手机记录下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点滴趣事……

如果有一天,你没带手机,会觉得这些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都离你远去,当然好像失去了整个世界那么难受。

智能手机的出现,让人们能够更高 效、有更多选择地利用碎片化时间。

公交站等车、在餐厅里等待上菜、在约定地点等朋友、在交通工具上漫长的一两个小时……这些时间,都是碎片化的时间。还记得没有智能手机的时候,你如何打发这些时间?大部分情况下会发发呆,用随身携带的音乐播放器听听音乐,和身边的人“尬聊”一阵,或者翻翻纸质读物。不得不说,那时候,我们是用比较单一的方式在处理碎片化的时间。

如今,有了智能手机,我们的选择一下子变得多了起来,我们可以利用手机处理工作,毕竟,在维基百科上对智能手机的一部分定义就是:“智能手机可以替代个人电脑处理办公事务和其他事务,它能随时与网络保持连接,并且能与电脑等其他设备同步数据。”有数据显示,超过80%的成年人在长途旅行途中利用手机处理工作。

小桃是一名淘宝店主,她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她要随时随地“在线”,最初,一个店铺的所有工作都由她负责,进货、解答卖家提出的问题、联系快递发货、负责售后和客户维护,几乎所有这些工作,她都可以在手机上完成。“我出门一定要带两个充电宝,不然手机没电了,心里会特别慌张。”其实小桃的店铺已经步入正轨,也雇了新的员工,但走到哪里都打开手机看一眼小店的习惯,她一直保留了下来。

我们可以利用手机学习新的知识,不断给自己“充电”。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除了碎片化时间,似乎很难找到专门的时间来看书学习。有了手机,我们可以在上面订阅知识付费栏目、阅读电子书,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

我们还可以用手机进行社交或者娱乐。智能手机的出现,让社交行为变得不再受时间和距离的约束,只要我们愿意,随时随地都可以点开某个社交软件,找熟悉或者不那么熟悉的人聊几句。更不要提种种吸引眼球的手机游戏、小程序,让每个人的碎片化时间,都可以被填得满满当当。

智能手机强大的功能,让人们在客观上依赖它的同时,也对它产生了深深的情感上的依恋。

这样的状态似乎不能仅仅用“上瘾”来定义了,智能手机此刻更像是一张“安全毯”。

国外的科研人员进行实验研究后发现,那些在群体谈话时被忽视的人,往往在你允许他摆弄自己的智能手机的情况下,其心理压力会明显降低。换句话说,智能手机的出现,平息了大家的负面情绪,让他们拥有足够的安全感来应对陌生环境。

大多数人在小的时候,都会依靠某种物品来获得安全感,有部分人在长大后,也会佩戴护身符等物品给自己正向的心理暗示。只要这些物品在身边,人们就会产生一种稳定的安全感。这类能给人们带来安全稳定情绪的东西,被统称为“安全毯”。

现在,很多人对智能手机也产生了这种心理和情感上的依赖。在你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或者一个陌生的社交圈,有些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时,如果能低头刷一刷手机,和隔着屏幕的老朋友或者家人们聊上几句,就可以缓解我们的紧张情绪。

在“低头人生”里,你失去了什么

我们每个人都很难离开手机,但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其好的一面,也有不那么好的一面。智能手机在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生活体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同时,也让很多人患上了“手机病”。当我们拿起手机,开始“低头人生”时,可能也放下了很多、失去了很多——

长时间玩儿手机,会给身体带来一系列“麻烦”。

很多人有晚上睡觉前刷手机的习惯,在较为黑暗的环境中,手机屏幕发出的强光会使眼部肌肉疲劳,也容易影响睡眠质量。长期保持着用一只手举着手机,低头看屏幕的姿势,还容易导致颈椎病、腱鞘炎等多种疾病。据骨科医生介绍,近年来,颈椎病患者逐渐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这与年轻人成天“机不离手”有很大的关系。

长时间玩手机的“低头族”们更容易遭遇安全事故。

如果留心观察,你可能会在电梯口、马路边等人流车流密集的地方发现一个新的标志:一个红色的圈圈,一个斜杠,里面是一个人低头玩手机的剪影。英国的一项研究表明,走路时发短信、听音乐、打电话的人忽略红绿灯的几率比不看手机的人高4倍,开车打电话或发短信导致事故发生的风险也高出4倍。因为频频出现安全事故,很多国家甚至出台了交通细则,禁止行人在过马路时看手机。

而监护人因为低头看手机,导致孩子溺水、车祸、坠楼等惨剧的新闻更是屡见不鲜。

长时间玩手机,会导致注意力障碍,影响人们尤其是孩子的创造力和学习力。

美国密歇根大学的一项研究分析发现:工作中,如果你分神去发短信,就有可能导致失误增加。我们自己也有亲身体会,在连续的工作中,如果时不时去“刷”一下手机,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玩手机的习惯对于青少年的影响力更大,手机会让大脑持续处于“多任务”状态,长此以往容易让人患上“注意力障碍”症,进而影响孩子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美国硅谷的很多高管,包括乔布斯在内,都会限制子女使用数码产品的时间,比如禁止他们在非周末晚间使用数码产品,并且周末允许使用数码产品的时间也很有限。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88亿,而青少年群体的“触机”年龄也越来越小,甚至低于3岁。再看看我们周边,一两岁的小孩能够熟练操作智能手机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很多家长习惯将手机当成“电子保姆”,对孩子而言,他们更容易沉迷于简单、刺激、丰富的“虚拟世界”,但如果一个孩子的大部分认知都来源于虚拟世界,无疑是一件值得忧虑的事情。

关于过度依赖手机的“副作用”,相信每个“手机控”还能举出更多点,但我们此刻的目光,更应该聚焦到如何合理地使用手机,不被手机“控制”上。我想,要保证自己不成为手机的“奴隶”,需要做好这两点:

第一,积极去寻找手机的“替代品”,让手机成为众多生活工具之一,而不是你生活的唯一。

比如能够和朋友们出来见面聊的时候,就别在微信上“聊得飞起”,在微信上说了无数次的“约啊约啊,一起出来聚”,是时候去见一见许久未见面的老朋友了,当你穿越了大半个城市,见到朋友的笑脸时,那种快乐是手机上发再多表情包也比不了的。

比如能够深度阅读纸质书的时候,就不要浅度阅读电子书。研究发现,在数字阅读、新媒体阅读的过程中,人们获得的知识、信息、认知都有碎片化、浅薄化的特点,而图书阅读是深度化、结构化、系统化的深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的必经路径。

比如业余时间能够走出家门,去户外活动的时候,就不要窝在家里的沙发,捧着手机追剧、打游戏、刷短视频。小小一部手机,能够容纳得了大千世界的精彩,但只有你走出去,才能感受到微风吹拂脸颊,感受到脚下泥土的松软与潮湿,这些感触虽然细微,但却是你在手机世界里很难获得的可贵的真实。

第二,定期给自己一个“无手机”时间,关掉手机,专注于完成一件事,你会体会到全心全意和自己、和世界相处的快乐。

在陪伴家人的时候,在处理重要工作的时候,在鼓起勇气完成一项挑战性任务的时候,给自己一个“无手机”时间吧,专注做好一件事,会让你内心深处生出一种成就感与满足感,这个世界太过于庞杂和喧嚣,关掉手机,给自己一点“静静”的时间,给人生做做减法,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那些“低头”的人们,请放下手机,让我们一同抬起头吧,去看看今天的天空是什么颜色,去用力拥抱爱我的和我爱的人,去用心体会每个快乐、痛苦、挫折、成功的生活瞬间,去更好面对真实的世界,真实的自我!

盘点 问诊“手机依赖症”

“手机依赖症”是近几年出现的一种心理疾病,很多人因为使用手机而导致行为失控,出现了一系列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状态。你是“手机依赖症”患者吗?如果一天不带手机,你会怎么样?怎样克服“手机依赖症”?让我们一起来给“手机依赖症”把把脉。

“症状初判”:你有没有“手机依赖症”

对于大多数手机使用者来说,可能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有“手机依赖症”,那我们可以先做一个小测试,看下你是否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以下行为:

1.出门的时候可能会忘记带钥匙和伞,但绝对不会忘记带手机。

2.醒来第一件事是先打开手机看有没有未读消息,然后才去洗漱、上厕所……

3.吃饭的时候看手机,上厕所的时候看手机,看电视的时候也要看手机。

4.在外面,手机没电、没信号或者没网络的时候,觉得就像世界末日来到了。

5.睡前必玩手机,而且睡觉了手机一定放在床头,睡觉中途会醒来查看手机。

6.因为玩手机的时间太多,被家人或朋友指责过,甚至因此吵过架。

7.走路的时候低头玩手机,偶尔抬头看路,有撞到过前面的人,或者差点撞到前面的人、电线杆之类的经历。

8.只要闲着,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玩手机。

9.手机每天至少要充两次电。

10.经常因为玩手机耽误其他事情,至少一次造成过不好的影响。

以上10点,如果你的行为符合其中的3点及以上,那么就要小心啦!你很有可能已经患上了“手机依赖症”。

(小荷)

“病群分析”:什么样的人更容易依赖手机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依赖手机?频繁使用手机,使人几乎没有独处的时刻,因此不能和自己相处的人更容易依赖手机。这个概念可能有虚,我们把它具体化了就是——

内向不善于和别人交流的人会依赖手机,这些人往往交际圈小,朋友少,想与外界联系又不积极主动,即使和人互动的时候也常常陷入沉默,找不到共同话题,但自己独处时又不能享受那种乐趣,只能借助于手机来排解孤独感和证明自己的存在感。这些人大多希望通过手机与外界保持联系,使自己不被社会遗忘。

缺乏关注、生活单调的人会依赖手机,生活需要一定量的信息刺激,我们的大脑也只有在处理信息的时候才会活跃起来,于是一些不容易得到关注、生活相对单调、休闲娱乐选择较少的人会用手机来避免单调、无人关注的生活。

压力大要求高,不让自己闲下来、不能停止转动的人会依赖手机。这类人闲不住,一有空余时间,就会产生焦虑感,他们会想尽办法找点事做来缓解焦虑。还有一些工作狂,最喜欢在朋友圈晒凌晨加班时的状态,他们更希望通过手机在同事和上司面前显示自己不知疲倦努力工作的形象。

除此之外,“手机依赖症”尤其青睐青年白领女性、业务担子重的中年男人和学生三类人。

(依云)

“患者自述”:我为什么离不开手机

杜克大学的丹·艾瑞利,这位专门研究社会心理学的教授对手机进行了深入研究:“任何人都能用手机,把自己最新的情况放到网上,然后通过社交网络,跟别人分享。当这种分享得到肯定时,人的心理会有满足感。当这种满足感成为一种习惯时,许多人已经依赖甚至离不开网络了,从而出现了手机社交瘾。”

早上起床打开手机,面对这么多的信息,总有一种“君临天下”批阅奏章的错觉。

我总是对掏出手机的那一刻存在着或多或少的期待。依赖着手机,还不如说是害怕失去安全感,害怕和世界失联—— 如果在互联网上也失去容身之所,那我还能依靠什么呢?

而现代社会马力全开的快节奏生活,让工作和工作之余的时间把大家切割成两个人格。一个在现实世界中疲于奔命,而另一个则在以手机为接口的虚拟社区里不那么正经地、轻松地活着。大家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在手机里,可以交心的朋友在手机里,手机里的世界总有那么多有趣的信息。

4G和WIFI连接着广阔的关系网,朋友圈展露着无用而有趣的个人现状,微博小号里挂着一些秘密爱好,知乎里卖弄着各式各样的“小聪明”……只有通过手机,才能让自己相信我是虚拟世界中精彩的一部分,坚信自己在那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里活过。

这么一说,怎么能责怪“手机依赖症”成为世界级的“毒瘾”问题呢?毕竟手机里的世界,似乎才是大家真正活着的地方。

(黄中信)

“副作用”:“依赖症”带来的不良影响

“手机依赖症”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总结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条——

1.生活圈子变窄

手机使得以往的家庭聚会、同学聚会等传统社交模式变得“不那么重要”。沉溺于手机的人们就像“活在气泡里的一代”。手机和其他多媒体工具像一个气泡把我们包裹起来,让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小小的屏幕上。

2.孤独感增加

手机为人们打造了一个惬意的心理空间,让我们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与外界连接,但是人们心理上的孤独感却不断增加。你会觉得自己认识很多人,但在上千人的通讯录里却找不到一个能说知心话的人。

华为手机曾为自己的5名用户做过一场测试实录:第一个步骤,估算一下自己通讯录有多少人?每个人的手机中,都有几百到上千名联系人不等。第二个步骤,删除你不会主动联系的人。第三个步骤,再删去工作和应酬中认识的人。二、三两个步骤下来,5名用户的手机通讯录都清空了一半。第四个步骤,想想你除了家人之外,还有几个能够说知心话的朋友?这几名用户都回答:“两三人。”最后一个步骤,想想你已经多久没有跟他们联系了?要不要现场打一个电话?

这则短片,实际上折射出现代人“手机社交”的后遗症:看上去认识成百上千的人,但你和真正的好友,已在不知不觉中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渐渐疏远……看似热闹的“手机社交”,掩盖不了你内心越来越多的孤独感。

3.丧失注意力

手机等多媒体工具会让人们陷入一种持续的“多任务”状态,甚至会导致“注意力缺失”。经常处在多任务状态下的人在处理工作时的注意力明显下降,这大大削减了我们思考的能力,让我们的思维变得更难以深入到复杂的层面。

4.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

青少年频繁地使用手机,将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引发疲劳和神经衰弱,特别是对于儿童来说,他们的自制力尚未形成,沉迷于手机中的世界,容易让他们分不清虚幻与现实的区别,还会给正在生长发育的身体造成一系列不可逆的伤害,可以说,手机就像“电子海洛因”一样,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5.影响人体新陈代谢

智能手机的功能异常丰富,原本应该是睡觉的时间,但很多人可能玩兴正浓,还在不停地刷微博、微信聊天、玩手机游戏,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规律,导致第二天精神萎靡。

有研究显示,在床上使用超过1小时的手机和会发光的电子产品,会阻碍人体生成褪黑素,生理周期将受到影响,并使睡眠处于浅状态。人体生物钟长期被打乱,则会影响新陈代谢、情绪、免疫力,导致疾病多发。

6.让人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

专家介绍,手机会让人陷入一种持续的“多任务”状态,长此以往甚至会让人们患上类似“注意力障碍”的病症。

此外,过度关注手机还会让人处于应激状态。外间的一切变化,随时可以接收得到,让人难以安定。“即使是在休假的时间里,也与手机形影相伴,让自己的行踪时刻掌握在每一个想与你联络的人手里。其实这样做并不能得到真正的休息。”

(黄超)

“治疗处方”:正视它,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

既然过分依赖手机,会给我们的生活工作造成许多不良影响,那如何去克服这一问题,避免自己成为一个“手机依赖症”患者?

1.自我节制

要想摆脱“手机依赖症”,自我节制很重要,要自己控制住自己,尽量不要总是拿出手机看,合理控制使用手机的时间。

2.控制上网流量

网络运营商们为了鼓励大家使用智能手机上网,推出了很多价格比较实惠的流量套餐,流量多了,“手机控”们自然有充足的理由随时随地玩儿手机了。如果觉得自己对手机过于依赖,可以考虑降低流量套餐,流量不够了,就会在客观上给自己的头脑中设一道警示,对控制使用手机的时间有一定帮助。

3.更换普通手机

更换普通手机也是克服“手机依赖症”的一个十分有效的方法。前几年的普通手机只能打电话及发送短信,没有那么多的附加功能,很少看到人们天天拿着手机消磨时间,和智能手机丰富多样的功能相比,功能简单的普通手机,更适合想要彻底摆脱“手机瘾”的重度“手机依赖症”患者。

4.多读书看报

喜欢用手机看新闻的朋友,不妨放下自己的手机,走进书店或报亭,购买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报纸,用纸质书籍取代电子文档。

5.寻找其它兴趣点

之所以养成了“手机依赖症”,最为关键的一点还是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比较少,只能用玩手机来消磨闲暇时光。不妨从自己生活周边寻找更多让自己感兴趣的事务或者活动,比如加入读书互助小组、插花班等,或者多去参加体育活动、朋友聚会、户外旅行等,用丰富不重样的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点,大大减少和接触手机的时间。

6.上床前关闭手机

手机屏幕较小,满足了人们躺在床上就能看电视玩游戏的需求,因此很多人都喜欢上床之后玩手机,然而在床上玩手机危害是很大的,因此建议喜欢玩手机的人上床前关闭手机,降低电磁辐射对身体的影响,也养成好的入睡习惯。

(小烟)

“治愈者说”:原来生活中还有那么多幸福的瞬间值得去体验

在大学读书,为了方便和老师、同学们保持联系,我每天都要带手机。这个暑假回家时,我一方面好奇,离开了手机自己会不会无所适从,另一方面,也想看看自己能不能坚持过几天没有手机的日子,所以就尝试了一下,抽出两天的时间,把手机关机,电脑电视也通通不用,像是在闭关修禅。

早上起床,我先去河边的公园跑跑步。早晨的空气那么清新,伴着夏日的花香,看着小贩支起早餐摊儿,煎饼果子油滋滋地在锅里欢快翻腾。要是从前,我早起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一眼手机,刷刷朋友圈和知乎的“Timeline”,现在出门不带手机,我发现已经太久没有感受过嬉戏的孩童、小贩的叫卖声、鸟语花香这些生活中的“Timeline”了。

路过早市,我买了点新鲜的蔬菜和刚从河里钓上来的活鱼。回到家,我背了一会英语单词,翻了翻杂志,然后又出门了。

有一位好友住得离我家不远,上大学后,我们去了不同的城市,一直说暑假要去找他玩儿,今天我决定给他一个“惊喜”。天气这么好,我把宅在家中的好友拖出来,提议说去打打篮球吧!于是我们去了旁边的一所高中,有几个高中生正在打篮球,我俩加入他们,挥洒一身大汗。

下午回家,我钉好画布,拿出很多年不用的画笔,倒好松节油,开始认真画画。我已经太久没有认真画过一幅油画了,我画了早晨跑步时看到的风景,忙碌招呼客人的摆摊小贩,遛狗的大爷,牵着小孙子的老奶奶……把心中的场景一点一点还原到画布上,我觉得充满了成就感。

到了饭点,我下厨做饭,炒了几道家常菜,重头戏是煎了一条鱼。等父母下班回家,我也只剩最后一道菜没有勾芡。

他们一脸满足地吃着儿子做的菜,我们边吃边轻松聊着天。他们聊工作中的趣闻,聊去世的姥爷,聊我那个刚刚怀孕的表姐,聊我怎么突然就长大了,聊我的学业,聊我什么时候能找个女朋友,聊时间都去哪儿了。

饭后父母去散步,我自己沏了一壶浊茶,静静读一本书。没有了手机屏幕的缤纷与耀眼,白纸黑字、散发着油墨香气的书籍却是如此吸引我,我内心是从未有过的宁静,读完小半本,竟忘了茶水已凉。

父母散步回来,早睡。我把书放下,翻翻那个压在书柜下面、上了锁的箱子。从前写的日记、画的画、给喜欢过的女孩写过的30封没有寄出的信都静静躺在箱子里。我淡淡一笑,看着窗外的明月,也不知她现在在哪儿,过得如何,我们将来还能否再见。

晚上十点,洗漱、睡觉。没有了手机,我才发现这个世界不只是朋友圈里的美颜与定位,不只是短视频里夸张的表演和眼花缭乱的风景。原来生活中还有那么多一直存在的幸福的瞬间值得去体验。

(Yisi828)

伴唱 好好用手机,不做“手机控”

“手机依赖症”是随着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而出现的现代心理病症,只要能够正视它,通过一些方式去调整自己的生活,就可避免或者缓解这种症状。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教授 冯伯麟

21世纪有个古怪的“崇拜仪式”:手机膜拜。只要有闲暇时间,睡觉之前,醒来以后,人们必做的动作就是摸摸手机,看看有什么新鲜事。所以有很多人这样调侃“手机控”们:聚餐的时候,把手机都收起来放在桌子边上,谁先忍不住拿手机了,谁买单;我们聊天的时候,你可以把手机放在我额头上,这样我就可以假装你在看我了。

——自媒体人 丛非从

手机只是我们不愿面对真实生活的替代方案。不幸的是,我们越是采用手机去缓解我们的心理压力,我们的问题就越严重。

——新浪网友 艾比利

手机正在成为时代离不开的工具,成为人们的“义肢”,成为延展人们能力的必需品,也成为注意力的占用者和打发时间的利器。需要注意的是,手机只是一个工具,正如科学技术本身没有对错一样,用好了手机,能延展人的能力,用不好就会浪费宝贵的注意力。

——创业公司CEO 王乐

关于青少年玩手机成瘾的问题,我想说的是,孩子其实本来就不知道手机是何物,就是因为见到父母总在玩,好奇心驱使他们想看看父母手中的东西是什么。孩子模仿能力强,学着大人拿手机按一按,就逐渐被里面的新奇画面所吸引。所以,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在家里尽量不拿手机,而是好好给孩子讲故事或玩游戏,促进亲子之间的感情。

——育儿专家“年糕妈妈”

其实家长们也心知肚明,智能手机应用程序以游戏和娱乐居多,孩子大多是用手机玩乐,不少父母贪方便,用智能手机安抚子女情绪,与子女缺乏沟通,不是打骂孩子才是虐儿,忽略孩子也是虐儿的一种。

——二宝妈妈 愉小小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独唱团”是《时代邮刊》(下半月)的策划专题,越来越多的读者越来越喜爱,越来越关注。

为了把“独唱团”的策划专题做得更加贴近实际、贴近读者、贴近生活,本刊真诚地向广大作者、读者征集“独唱团”选题。

本刊的“独唱团”专题要求从有关“官场职场商场情场欢场、亲情友情乡情爱情人情”等方面寻找当下读者最感兴趣、最想讨论、最易共鸣的选题;切口要小,意义要大,角度要新,意蕴要深;整个专题要体现“亲切、清新、轻松、智慧”的风格。

如果你对本刊“独唱团”有兴趣,请你把你所想到的选题写一个500字左右的策划提纲(包括大主题、主要观点和总体框架等)告诉本刊:信件请寄本刊唐韶南收,电子邮件请发至manyuanl@163.com。本刊对采用选题的提出者给予重奖;对有策划执行能力的作者,本刊将聘其为特约作者或特约编辑,加盟到本刊采编队伍中来。

我们等待着一个个让人怦然心动的选题出现;我们期待着一个个策划高手的智慧在本刊展现!

《时代邮刊》编辑部

猜你喜欢
依赖症智能手机
扶贫别陷入“公益岗依赖症”
使用智能手机增大肥胖风险?
摆脱依赖症
假如我是一部智能手机
基于智能手机控制风扇运行的实现
智能手机如何让我们变得低能
现代人的手机“依赖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