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旭庭, 朱满兴, 潘雨来, 侯庆勇, 倪黎纲
(1.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泰州 225300; 2.江苏省畜牧总站,江苏南京 210036)
江苏省农牧业发达,具有悠久的养猪历史,猪种资源丰富,具有梅山猪、二花脸猪、淮猪、姜曲海猪、东串猪等11个地方猪遗传资源,而且这些猪遗传资源具有繁殖力高、肉质优、耐粗饲和抗逆性强等优良特性,有着重要的经济、科学及文化价值[1-2]。20世纪末,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地方猪生存环境发生改变,加之无序杂交,分布范围逐步缩小,饲养量急剧下降,使部分地方猪遗传资源处于濒危状态或濒临灭绝,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面临异常严峻的局面[3]。2006年《畜牧法》施行以来,农业部制定了《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管理办法》等配套法规,使畜禽遗传资源保护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加快实施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提升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能力和水平,保持我国地方猪遗传资源多样性优势[4]。江苏省农业主管部门率先响应国家农业部的相关政策,出台了地方猪资源保护的相关政策,实行“政府、高校、研究所、企业”协同创新的保护政策,逐步建立了保种场、保护区、基因库相结合的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体系。本研究主要从地方猪保种场的建设、保种技术研发、资源的开发利用、产业化开发等方面进行调研和论述,为地方猪的进一步保护与开发利用提供一些建议。
近十年来,江苏省农业主管部门联合高校、研究所、市县农业主管部门对全省地方猪遗传资源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在全国率先出台《江苏省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管理办法》条例,开展濒危地方猪种抢救性保护,制定地方猪品种标准及饲养规程,建立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制定濒危地方猪保种方案等技术措施,逐步建成国家级保种场9个、保护区1个,省级保种场3个、基因库1个,其他保种场1个,形成保种场、保护区、基因库相结合的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体系(表1),有效保护了我省11个地方猪遗传资源。
表1 江苏省地方猪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建设基本情况
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的重点工作之一是扩充公猪血统,在地方猪种保护过程中,相关科研、生产技术人员探索了一种扩充公猪血统的方法,保种场通过引入与现有公猪无血缘关系的母猪,进行交配,选择所得F1代中的公猪,再与引入母猪同一血统的其他母猪进行连续3~4代的回交,从含有 93.75%~96.875%引入母猪“血液”的后代中选择优秀公猪个体作为新的血统(图1),达到逐步增加公猪血统数的目的。这也是目前全国保种场常用的公猪血统扩充技术,通过该技术的应用,使米猪、红灯笼猪、姜曲海公猪血统数均增加到6个以上,达到国家级保种场要求,使濒危猪种得以有效保存,保种效果明显。
生物技术保种是地方猪遗传资源活体保存的重要补充形式, 不受地域、疫病和生态环境条件的限制,能够有效提高资源保护安全性和效率[5]。在地方猪活体保种技术研发和推广的同时,江苏省地方猪保种场积极开展地方猪精液冷冻技术研究与推广、胚胎和体细胞超低温贮存技术及DNA库建立等现代生物保种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保种相关单位积极参与全国畜牧总站地方猪种精液冷冻保存库建设,有计划采集精液,进行冷冻保存。目前,已分别保存姜曲海猪、梅山猪和枫泾猪精液4万份以上。另外,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梅山猪和枫泾猪精液冷冻技术研究与应用,制定了《猪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规程(DB32/T 002—2015)》;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等高校研究所积极探索建立地方猪遗传资源DNA库,收集地方猪的组织样本、血液样本,提取DNA,建立地方猪遗传资源基因库,通过对独特性能的基因关联分析或基因定位,进行DNA序列分析,利用基因克隆,长期保存DNA文库,为今后地方猪遗传资源基因库的建立奠定工作基础。
江苏省畜牧科技人员以长期的实践经验和育种理论为基础,应用地方猪遗传资源如梅山猪、淮猪、二花脸猪等作为母本,皮特兰猪、大白猪等作为父本杂交生产“一洋一土”二元杂优母猪。二元杂优母猪再与长白猪或杜洛克猪进行杂交,生产“二洋一土”优质瘦肉型商品猪,商品猪的瘦肉率可以达到60%以上,饲料报酬3.1 ∶1以下[6]。其中,江苏以“皮梅”杂优母猪最为典型,以梅山猪为母本、皮特兰猪为父本杂交生产“皮梅”杂优母猪,再与长白猪进行杂交,生产“长皮梅”优质瘦肉型商品猪(图2)。由于“长皮梅”杂种优势明显,使得“皮梅”杂优母猪在全省、全国得到了广泛推广,如东县建成为全国重要的杂优母猪生产基地,是饲养“皮梅”杂优母猪最多的县。
地方猪遗传资源有效保护措施之一是培育推广含有地方猪血统的新猪种,江苏省畜牧科技人员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利用江苏省地方猪种的优良特性,本着因地制宜、适应市场需求的原则,有计划地开发利用地方猪遗传资源[5]。利用地方猪为母本、国外猪种为父本,逐步建立2个杂交育种模式(二品种杂交育种模式、三品种杂交育种模式),分别进行杂交育种,逐步育成了苏太猪、苏淮猪、苏姜猪、苏山猪4个国家级新品种。建立和完善了以“核心群-扩繁群-商品群”为框架的良种繁育推广模式,建成了具有江苏特点的新型良种繁育推广体系,为江苏省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近几年来,为了体现地方猪的优质优价,使养殖地方猪农户和企业受益。地方猪龙头企业(如:苏州市苏太企业有限公司、国营东海种猪场、常州市焦溪二花脸猪专业合作社等)探索了“自繁、自养、自宰、自销”全产业链经营模式,逐步建立了从地方猪种苗、饲养、加工、销售一条龙生产服务体系。提高地方猪生产的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程度,提高优质猪的生产效率、节约生产成本,同时,发展优质猪屠宰加工,创建品牌,采取连锁、专卖、专营等新型营销形式,地方猪的优质优价得以显现,提高了养殖场户的受益面和受益程度,促进地方猪产业的增效和农民增收[7]。例如,苏州市苏太企业有限公司围绕自身保护的梅山猪、枫泾猪、二花脸猪等地方猪种和培育的苏太猪,采用“公司+基地”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生产基地由公司实施统一饲养模式、统一安全质量监控、统一收购屠宰、统一加工销售。目前,加入该模式的养殖户有115家,扩繁场16个,存栏母猪1.6万头,年出栏商品猪30万头。国营东海种猪场利用老淮猪这一遗传资源,建设了淮猪遗传资源保种场、万头淮猪扩繁场、万头东海老淮猪育肥基地、万t饲料加工厂、10万头淮猪屠宰加工厂、东海老淮猪肉专卖店、品苑饭店等,打造了集淮猪繁育、养殖、屠宰加工、产品销售于一身的淮猪全产业链经营模式。
为实现地方猪产业的发展,地方猪龙头企业加强了地方猪品牌内涵建设,在江苏逐步打造出区域性特色品牌,苏州“苏太”、常州“焦溪”、南通“通农三宝”、泰州“周博士”、淮安“淮黑猪”、连云港“古淮”等10多个地方猪特色品牌,“苏太”“淮黑猪”“古淮”等被评为“江苏名牌产品”,“焦溪二花脸猪”“东海(老)淮猪肉”“淮阴黑猪肉”等通过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通过品牌建设,逐步在全国打造出江苏特色地方猪产业。
地方猪生产由于受到传统养殖习惯影响,长期以来一直沿用较为原始的饲养方式,规模化程度较低,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新技术难以推广应用,地方猪生产性能和生产潜力不能有效发挥,标准化、产业化进程缓慢,市场竞争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制约了地方猪产业发展。政府、高校和相关企业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建立健全生猪良种繁育体系,集成推广高效生产及配套技术,提升地方猪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从而有效促进地方猪产业高效、健康发展,为我省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对肉食品的风味、营养、种类等要求更丰富,人们已逐步认识到品种的单一化将难以满足社会对畜产品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优良地方猪遗传资源大多数是在特定的生态条件下形成的,其产品各具特色,并以其特有“风味”和地方“特色”日益被市场看好。因此,地方猪遗传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生产优质猪肉产品,是实现畜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进一步做大畜牧业的特色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