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经战国秦汉墓葬研究

2018-11-07 11:46蒋益
卷宗 2018年25期
关键词:荥经文化因素

摘 要:地处环成都平原西侧边缘的荥经,是战国秦汉时期以来极具特色的交通重镇和民族聚居区,多种考古学文化因素在此碰撞、融合,致使荥经战国秦汉墓葬体现的物质文化面貌非常复杂。本文旨在厘清并划分荥经战国秦汉墓葬中复杂的文化因素,以此深入探索战国秦汉时期的荥经在政治经济背景下所出现的考古学文化演进轨迹和文化间碰撞与融合等信息。

关键词:荥经;战国秦汉墓葬;分期断代;文化因素

1 前言

荥经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与川藏高原东部接壤地带,西、北侧紧靠青藏东部及青衣江上游、岷江上游的石棺葬分布区,南部接近安宁河流域的大石墓分布区,是巴蜀地区的西部屏障,因此糅合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因素。通过对荥经战国秦汉时期墓葬的研究,揭示我国西南边陲地区考古学文化的面貌的内涵、演进和转型,进一步认识环成都平原西南边缘地带的区域性时代性文化特征,对研究这一区域反映的民族迁徙、文化交流以及地方文化融入汉文化的进程等有重要价值。

2 荥经战国秦汉墓葬的发现

本文主要以荥经地区出土的57国秦汉墓葬及其随葬器物为研究对象,涉及时间上限约战国中期,下限至秦代,最晚可到西汉初期。具体墓葬有古城坪秦汉墓3座[1],曾家沟战国墓群,发表7座[2];同心村巴蜀墓群35座[3],南罗坝村战国墓11座[4],烈太战国土坑墓1座[5]。

3 墓葬形制

荥经战国秦汉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按墓圹形制又可将墓葬分为狭长形竖穴土坑、长方形竖穴土坑和近方形竖穴土坑三大类型。按照葬具的差异和有无亦可分为船棺墓、木椁墓和无葬具墓三种,其中船棺葬仅见于狭长形竖穴土坑墓,椁墓仅见于近方形竖穴土坑墓,无葬具的墓葬则见于狭长形竖穴土坑墓和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总体来看,以狭长形竖穴土坑墓和近方形土坑木椁墓各自分布较为集中,狭长形竖穴土坑墓在同心村和南罗坝有发现,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在同心村、南罗坝和烈太均有分布,木椁墓则见于曾家沟和古城坪。

4 随葬器物

荥经战国秦汉57座墓葬的随葬器物种类较丰富,按质地划分有陶器、铜器、铁器、漆器、木器、骨器、玉器等。陶器有圈足器、圜底器、平底器,包括豆、釜、钵、小罐、盆、鍪、甑、器盖、瓮、缶、盒等。铜器有铜兵器、铜容器、铜工具和铜饰品等,包括剑、戈、矛、箭镞、钺、釜、甑、鍪、盆、缶、匜、凿、斧、削刀、印章、铃饰、泡、桥形器、瓶形器、印章等。铁器有工具和容器,包括削刀、斧、鍪、釜,铁器有铜铁合铸,如铜柄铁刀、铜耳铁鍪。漆器有陶胎和夹纻胎,包括盖豆、圆盒、奁盒、双耳长盒、耳杯等。其他还有石器、骨印章、绿松石、玉珠、管形料珠、纺轮、钱币、鎏金饰等。这些随葬品不仅种类和数量繁多,器物所体现的文化因素来源也比较复杂。陶器、铜器、铁器和漆器等器类中,部分器物具有明显的共存关系,其中有的器物具有反映时代早晚关系的典型特征。

5 文化因素

战国时期的荥经土著文化通过不同的方式或凭借不同的媒介与周边的考古学文化进行交往和接触,具体表现为墓葬中出现的外来文化因素。处于环成都平原西南边缘的荥经战国墓葬,不管是墓葬形制还是种类丰富的随葬品,均包含有不同程度的巴蜀文化、楚文化、秦文化、石棺葬和大石墓系统等外来文化因素。战国中期晚段至战国晚期中段,即秦举巴蜀前后。有船棺葬和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所见遗存均以巴蜀文化为主,所见外来文化因素主要为器物,但所占比重较小,如楚文化因素,石棺葬系统文化因素,亦出现了大石墓系统文化因素。战国末期至秦统一全国前后。均为船棺葬,虽延续了之前的巴蜀文化因素,但出现较多秦文化因素的器物,器物组合有所变化,石棺葬系统文化因素几乎不见。秦统一全国后至西汉初年,均为近方形竖穴土坑木椁墓。此时除陶釜、鍪外已基本不见巴蜀文化因素。古城坪和曾家沟木椁墓与青川战国秦墓和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极为相似,均为近方形竖穴土坑墓,或为一棺一椁,或为有棺无椁,亦或为有椁无棺,椁室各面均封以白膏泥。墓坑填土中置陶片或近墓口的填土中置瓮,在秦墓中有见,如任家咀秦墓。所出器物如大口瓮、小口瓮、折腹钵(盂)、双耳长盒和蒜头扁壶等亦均见于青川战国秦墓和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

6 文化面貌及其背景

综合文化因素分析研究,可将荥经战国秦汉时期考古学文化的发展脉络总结为三个阶段。

1)巴蜀文化的稳定发展期。以巴蜀文化为主,亦不断吸收了楚文化因素、石棺葬系统文化因素和大石墓系统文化因素等外来文化因素。巴蜀文化乃荥经本土族群文化,在与周边民族的交流中,逐渐接受石棺葬族群流行的铜饰品并较为稳定地出现在墓葬中作为随葬品,这些随葬饰品或是与周边民族交易所得,或为本地吸收而铸造的。楚文化和大石墓系统文化因素中的器物极为少见,当是偶然获得而并非生产生活普遍使用器物。异于同时期的成都平原及其邻近地区,荥经这一阶段的巴蜀墓葬鲜见楚文化或中原文化所流行的礼器或礼器组合,随葬器物主要以日用陶器铜器和巴蜀式兵器为主,说明使用这批墓葬的人群地位不高但重军事,体现了对边境的防御姿态。

2)巴蜀文化的动荡转型期。或因秦逐步一统中国的影响,本土文化受到冲击,明显可见随葬器物组合和器形的变化,出现较多流行于秦墓的器物。但就墓葬形制、葬式葬俗以及随葬品中巴蜀文化因素所占比重而言,仍然是巴蜀文化为主体的巴蜀墓葬。

在整个四川地区的考古学发展序列下,秦文化所流行的瓮、大口平底罐等应是在秦举巴蜀之后通过移民、筑城等政策的影响下所出现的器物。也就是说,在秦举巴蜀后至战国末,荥经或可能同时存在以巴蜀文化为主体的人群和移民而来的以秦文化为主体的人群。

3)秦文化的形成期。这一阶段发现的墓葬从墓葬形制到随葬器物均不见巴蜀文化因素,而是以秦文化因素为主的秦墓,亦见巴蜀文化因素和秦文化所吸收的楚文化因素。要探讨这一阶段的文化面貌和演进背景,需要明确这一时期的移民墓,即古城坪墓地和曾家沟墓地的年代和性质。前文已经就墓葬形制和随葬的瓮、扁壶、双耳长壶等典型器判断两处墓葬乃是秦至西汉时期的秦人墓葬。秦汉时期,全国实现大一统而归入封建政权统治之下,地位边陲要地的荥经已经在这种政权的更替下发生了文化面貌的剧变:一方面原住民和戍守巴賨人所代表的巴蜀文化因素消失殆尽,另一方面秦移民所代表的秦汉文化因素占据主导地位,体现出前者逐步融入并且取代后者的转变。且所发现的秦墓均以日用陶器和漆器居多,不见兵器,可见所移之于此的秦民乃地位较低的平民或是罪人,居于荥经也未见有何优待。

7 结论

纵观整个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与成都平原接壤的环形线路,分布有青川郝家坪墓地、什邡城关战国秦汉墓地、大邑五龙墓地、荥经战国秦汉墓葬、峨眉符溪乡等墓群,这些墓群在战国晚期至秦汉时期墓的文化面貌明显不同于同时期成都平原的巴蜀文化墓葬。青川和葭萌是沟通关中地区与巴蜀地区交通枢纽的关键所在,其政治意义和交通地位历来被研究学者所重视,此两处发现的秦墓和船棺葬成为探讨秦同时利用移民和土著力量控制蜀北咽喉要地的考古学证据。荥经亦可作此理解,严道城古来便是牦牛道的出塞重镇,秦汉以来可考察的南丝绸之路便是由成都出发,经临邛到荥经严道,经耗牛至安宁河河谷,顺水而下抵达西昌而后到印度等东南亚、南亚国家。古来中央修建官道,往往是“利用多年习惯通道的基础” [6] ,故而秦在此修官道以前,荥经严道应已作为不同民族间交往的重要驿站,是被统治者所重视的连接本境和徼外的边境要地,糅合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因素。

参考文献

[]荥经古墓发掘小组. 四川荥经古城坪秦汉墓葬[J]. 文物资料丛刊. 第4辑.

[2]a.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四川荥经曾家沟战国墓群第一、二次发掘[J].考古.1984(12).

b.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荥经县文化馆. 四川荥经曾家沟21号墓清理简报[J].文物. 1989(5).

[3]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荥经严道古城遗址博物馆. 四川荥經同心村巴蜀墓发掘简报[J]. 考古. 1988(1).

[4]荥经严道古城遗址博物馆. 四川荥经南罗坝村战国墓[J]. 考古学报. 1994(3).

[5]李晓鸥、刘继铭. 四川荥经县烈太战国土坑墓清理简报[J]. 考古. 1984(7).

[6]童恩正. 试谈古代四川与东南亚文明的关系[C]. 中国西南民族考古论文集. 1990(240).

作者简介

蒋益(1992—),女,汉族,四川省遂宁人,考古学硕士,成都市武侯区四川大学考古专业

猜你喜欢
荥经文化因素
荥经黑砂器数字博物馆交互设计研究
雅安荥经砂器工艺文化探析
荥经黑砂的未来
天全-荥经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的地貌证据
川西南荥经坳陷川荥页1井奥陶系沉积相与古生物特征及地层厘定
书刊出版设计中文化因素应用研究
当代大学生微博名的调查归类及社会语言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