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旭东 黄玲 王地久 蓝贤明
谈到改革开放之初深圳特区的发展情况,邹旭东可以说是一位很有发言资格的人。他曾担任过当时深圳市委第一书记梁湘的秘书,是深圳改革的亲历者和见证人。2017年5月23日,在深圳市方志馆口述历史中心,邹旭东接受了深圳市史志办公室的专访。谈起往事,老人的话匣子徐徐打开……
我是1980年10月份到深圳来的,本来是抱着一腔热血,准备多干点工作。那个时候我的关系还在省特区办,不算是深圳的。但是因为对特区开放存在争论,省特区办的工作暂时不能开展,广东省委书记(当时有第一书记)黄施民同志看到我无事可做,就叫我去梁湘同志那里协助他处理文件和接待,也就是说,快40岁的我是半路出家,开始了所谓的秘书生涯。
当时梁湘同志已经62岁了,他1936年参加革命,1949年10月15日回到了他参加工作的广州。后来他在广州工作了整整30年,从公用局(主要任务是管电、管水、管交通道路等公用基础设施)局长当起,又从常委到书记、第二书记,所以他不想来深圳。说实在的,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各种议论很多,比如办特区就是搞资本主义、把资本家请来剥削工人、把特区香港化的说法铺天盖地。在广州工作这么久,梁湘同志思想很解放,当年他就想既然广东开放,都给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了,在广州也可以干一番事业,不想冒风险来深圳。但是经过任仲夷同志(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多次谈话,党性和事业心非常强的他还是接受了这个任务。梁湘同志这个人,说话说一不二,他答应了的事情,就拼了命去干,所以可以说自从梁湘同志答应任仲夷同志来深圳的时候起,他就抱着破釜沉舟的决心,要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做一番事业的。
梁湘同志应该是1981年的3月份正式上任的。到了深圳以后,当时要做的工作很多,他选择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做好整体规划。梁湘同志来以后,随着特区经济的迅速发展,考虑到深圳还是要更好地把经济发展体现上去,于是在《深圳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反复进行了多次修改,并聘请建设部和国内外专家来评议,把规划改为《深圳经济特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大纲》。梁湘、周鼎(时任深圳市委副书记、副市长)、罗昌仁(时任深圳市委常委、副市长)同志在城市建设规划上经验很丰富。罗湖最早建设的高层,类似香港九龙、尖沙咀的那些建筑,后来梁湘等同志提出不要建成尖沙咀的翻版,提出要建高标准的现代化城市。梁湘同志非常重视专家学者的意见。在重大的建设问题上,比如罗湖的广深铁路究竟是高架,还是像原来一样堆一条土墙过去,他都听专家的意见。修高架桥景观好,后来就修成了现在的样子。他还说在建设标准上,有的大的形体建筑不要太低,虽然那时财政收入不多,但是八大文化设施建筑标准也不算低,到1986年的时候,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大楼都建起来了,这些在当时都是标志性的建筑。
梁湘同志从一开始就十分重视深圳投资环境的改善,从道路交通、电讯、能源,到立法、优惠政策、办事效率等方面,均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他的支持下,1981年12月,罗湖区和平路、建设路、湖贝路、环市路等12条道路动工修建,1982年上半年完工。当年12月又安排在罗湖、上步区修建29条道路,总长54公里,投资2.4亿元,资金从银行贷款解决。此后在省政府的支持下,又决定引进外资修建广深高速公路。在加快赤湾、妈湾码头建设的同时,启动盐田深水港的开发工作。经过反复论证,机场选址定在宝安黄田,并做了大量前期准备工作。为了解决电力不足的问题,用煤与香港换电,1985年引进外资建沙角电厂。为了解决邮电、电讯问题,梁湘同志刚一上任就抓邮电大楼的建设。当时邮电部没有钱投资设备,又因为主权、保密等原因,不让引进外资,即使引进外资也只能与市内电话合作。经过反复争论,事情在胡耀邦、谷牧同志的支持下才有了转机。梁湘、周溪舞同志直接抓项目谈判、签约,花了3年时间,使问题终于在1984年得到解决。随着特区经济的发展,到1985年基建投资达到60亿元,这其中包括征地(每亩水田3000元,山坡地1000元)、住宅、商业、写字楼、办公用房,开发了罗湖、福田、南头、沙头角约50平方公里的土地(有些尚未配套,也有相当数量的土地尚未使用),相当于广州的城区面积,建了一个粗具规模的中等城市,而财政贷款负债只有8亿元人民币。有名的“蚂蚁政策”就是梁湘同志提出来的:让第一只蚂蚁尝到了甜头,其他蚂蚁就来了,这比做多少宣传都有效。
梁湘同志对发展工业非常重视。中央当时提出深圳资金以外资为主,发展以工业为主,工业产品以外销为主,梁湘同志一直在往这方面努力。1981年刚来时,他就提出重点发展工业、农业,但当时无论是在特区内还是特区外(也就是后来成立的宝安县),都还有广大的农村,所以在发展工业的同时,要把农业发展起来,让广大的农民富裕起来,支持特区建设。1982年,梁湘同志就明确了以工业为主。在我的印象中,当时我们连做梦都是在想引进和发展大的先进技术的产品外销,所以1982年制定了1982年到1985年的工业发展目标,而且在制定那个工业发展纲要时就提出要重点发展电子工业。特区成立前,在副总理王震同志的支持下,中央的几个军工部门来到深圳,依靠内地的工业基础发展深圳的工业。从1983年开始,深圳集中发展工业。1982年因为反走私,深圳的工业受到很大影响,但在改善投资环境方面的工作加大了力度,1983年2月6日,胡耀邦同志视察深圳肯定了深圳的发展,提出了“新事新办、特事特办;立场不变、方法全新”,而且明确说深圳市委较好地实现了中央的意图,同时也明确提出深圳的改革不够。1984年1月24日至26日,小平同志视察深圳,肯定了“深圳速度”,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设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小平同志的视察和肯定给深圳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工业总产值1983年和1984年分别增加了93%和149%,1985年由于压缩基建,信贷基金十分困难,但工业产值仍然增长63%。
1984年,为了加快工业发展,梁湘同志做了一些事。他利用小平同志南巡以后,中央书记处召开4个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海南岛会议的机会,找了中央七八個工业和物资部门,请他们支援深圳的发展。时任电子工业部部长的江泽民同志接见了梁湘同志,当时是晚上在他的办公室,梁湘同志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时任电子工业部党组成员、办公厅主任的马福元同志要来组织指挥发展电子工业,二是电子工业部总经理孙秉光同志正在深圳组织协调引进彩色显像管项目,请江泽民同志支持。1985年时,全国已经有100多条电视机生产线,其他地方都不批了,唯一就批了我们这里的显像管生产。这一年,为了发展电子工业,梁湘还做了两件事:第一,请省科学院院长梁嘉、电子研究所所长邓乃炯来深圳支持我们发展电子工业;第二,请了香港的倪少杰、唐翔千先生和电子工业企业家陈云康等来研究深圳发展电子工业的问题。1984年,中国的电子工业水平很低,当时电子工业部系统3000多家电子厂,200多万工人,产品一年出口才1亿多美元。而香港8万电子工人,一年产品出口就有23亿美元,相比之下我们的电子工业是很落后的。当时梁湘同志抓电子工业的时候,很多人就说,中国抓电子工业,很难出口,很难竞争,但梁湘同志还是下了决心,把电子工业作为发展工业的突破口,然后同时发展化工等新兴工业以及传统工业纺织、机械、食品加工工业等。通过内联和引进先进技术,加快工业产品出口,深圳市的工业产值占一二三产业总产值的47%。到1986年,工业产品出口就占了51%。按照当时的要求来说,出口60%的话,外汇就可以平衡。1985年,梁湘同志又找到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同志,要跟他们合办科技工业园,就是现在南山那个。当时科学院派张翼翼同志来,梁湘同志是第一任筹委会主任,副主任是周溪舞和张翼翼同志。为什么科技工业园落户南山,电子一条街落户华强路,而不是在比特区还“特区”的蛇口工业区?这是有原因的。在我的工作笔记本里,记录了梁湘同志有关工业的调查研究、听取汇报、检查工业和工业区建设工作、报告、讲话等有二三百次之多,难怪有人说,此前从来没有见过第一书记如此重视抓工业的。
为什么搞内联?这有个过程。因为深圳原来工业总产值只有6000多万元,而且都是为农业服务和解决群众生活必需品的小厂。所有国家工业的东西、物资都是按计划供应的。而当时城市人口只有2万多人,成立特区后,人口大量增加,所以最早内联是弄吃的,要人家把吃的东西弄来,用的建筑材料以及人才等都要通过内联进来,最初内联就是这样搞起来的。但到了1982年以后,就开始有计划地通过内联发展工业。我举个例子,纺织工业部当时把十几个省的纺织厅联合起来,与深圳纺织公司联合办华联纺织公司。那时候纺织品很畅销,由于印染技术不过关,我们过去的毛坯布出口,钱都给人家赚去了。华联纺织公司成立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利用国内的原料和初级产品,生产出新产品,到了1986年几乎全部外销,企业利润、外汇收入大幅度增加,许多技术转移到内地同行。电子、食品工业也是这样。内联不仅带来资金、原材料,更主要的是人才。1985年,我们引进了5万多人才,其中招调进来的、大学分配来的有1万多人,通过内联进来的有3万多人。内联的各方面人才源源不断进来,只要给户口就行了。要不是内联根本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引进这么多人才。当时很多内地的企业认为,深圳接近国际市场,信息灵通,政策优惠,与深圳联合,增加了引进外资的优势,对双方都有利。要不是梁湘、周溪舞同志对工业内联工作抓得早,让这些企业扎下根,尝到了“甜头”,沿海城市开放了,他们就不一定来深圳办企业了。
开放改革是一次艰巨复杂的历史性转折,由于长期受“左”的思想影响,动不动就给你扣上有损“主权”、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帽子。但是,不改革就不可能更好地实行开放政策,可见改革的难度有多大!要不然邓小平同志就不会说你们“杀出一条血路来”。敢干,敢闯,甘当“孺子牛”是特区人的精神风貌,这些梁湘同志和班子都带头做到了。对于几十年形成的行政体制、经济体制的弊端,梁湘同志深有体会,他一上任就提出了遇到困难从改革中解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梁湘同志又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对复杂的问题,经过反复调查研究论证,逐步稳妥解决,有的历时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到了1985年,就先后从计划体制、价格体制、商业流通体制、财政体制、银行信贷体制、企业体制、劳动人才制度、工资制度、基建管理体制、外汇外贸体制、外汇管理体制、政府管理机构等方面进行改革。有许多改革,特别是一些重大改革,为后来全国的改革提供了借鉴。例如通过商业体制和物价的初步改革,生活必需品源源不断流进深圳;通过劳动用工制度和企业工资改革,打破了“大锅饭”“铁饭碗”;通过工程招标和内部承包,不仅提高了建设速度,提高了工程质量,还大大节约了成本;通过招聘、考试、任期制,不但成功调动了干部的积极性,还解决了人才奇缺的问题。
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改革、物价和外贸体制及外汇改革,是难度最大的改革。市委把物价和工资改革联系起来搞,进行深入调查,反复论证,梁湘同志提出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当时的目标,一是把占干部职工收入很大的一部分补贴取消,算进工资里去,但又不能因物价上升而减少干部职工的收入;二是适当的时候取消全部凭票供应的商品。解决第一点的办法是工资随着物价上涨而提高。第二点在全国还没有进行改革的情况下,就放开物价,特别是取消粮票定量供应,确实存在很大的风险,害怕出现抢购粮食的现象,市委就派干部到各个粮店观察,结果開始粮食价格有一些上升,几天后就平稳了。深圳取消粮票比全国提早了10年。
梁湘同志对农业的发展也非常重视,因为当时还有广大的农村,农村有丰富的资源,也有可以解决特区供应的副食品。让农村发展起来,富裕起来,才能支持特区建设,所以梁湘同志一直非常重视宝安的建设。除了财政支持县城建设以外,他还专门制定了发展宝安农业的22条意见。他经常去农村了解情况。我1982年2月份开始跟梁湘同志,我跟他以后,都是这样,不是跑工厂,就是跑农村。除了开会和汇报,梁湘同志基本没有坐办公室的习惯,可以说是走遍了宝安县的山山水水。他大力支持农村发展养殖业、种养业,除了完成上交任务以外,还可以出口。他当时提出要让宝安县鲜活产品占领香港市场,实际上后来也是这么做的。梁湘同志还首先提出来要把一部分工业放到宝安,享受特区待遇所得税15%。
梁湘同志始终坚持按《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把深圳办成以工业为主的综合性经济特区,他在千方百计发展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商业、房地产、旅游、交通、能源、金融、文化等第三产业,这些对积累建设资金,改善投资环境和改善人民生活都是十分必要的。对深圳今天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高新技术、金融、物流和文化产业,都可以找到梁湘同志呕心沥血走过的轨迹。实践证明,梁湘同志的这个班子是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市委门楼前面的雕塑“孺子牛”,是梁湘同志提出来搞的,当时有的人提出来搞“大鹏展翅”“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梁湘同志坚持搞“孺子牛”。有的宣传媒体说是潘鹤同志构思的,我认为不准确,作为艺术大师,他的设计和制作是非常成功的,也不乏提出一些好的建议。但是“孺子牛”的真正创造者,是梁湘的班子和广大的拓荒者。
我曾经说,1980年到1986年,我是从不同的角度看梁湘和市领导班子以及广大干部群众的创业过程的。对我的人生来说,这段风风雨雨的经历可以说是感受最深刻的。退休后,我开始思考这一段历程,觉得应该把自己知道的这一阶段发生过的事情如实记录下来,对深圳初创时期的历史提供一些素材,供后人去了解这段历史。更重要的是,我也希望自己的看法和记录,能够让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同志去研究,并希望他们能指出我写的不正确的地方。(节选自《邹旭东同志口述深圳历史》,有删节)
(责任编辑:徐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