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反馈电刺激对围绝经期子宫全切妇女的影响

2018-11-07 11:21:10吴佳莹张文渊黄筱竑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8年30期
关键词:生物反馈肌纤维脏器

吴佳莹,张文渊,黄筱竑

(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 妇产科,浙江 湖州 313000)

盆底组织在维持女性盆腔脏器中具有重要作用,围绝经期妇女经子宫全切术后,盆底脏器失去依托容易造成盆底器官脱垂,且会有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1]。盆底功能障碍是盆底支持结构损伤、缺陷及功能障碍而导致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盆腔器官脱垂及性功能障碍,若盆底功能障碍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随患者年龄的增长,其疾病越来越严重,对患者生活产生严重影响[2-3]。近年来随着临床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认识的加深,经腹子宫全切术后可能导致的盆底功能障碍也被人们日益关注[4]。本研究对生物反馈电刺激对围绝经子宫全切妇女的影响进行了探究,以期能为后期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该院收治的98例围绝经期子宫全切治疗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年龄46~58岁,平均(51.32±5.36)岁。其中,包括11例宫颈上皮内瘤变,51例子宫肌瘤,27例子宫腺肌瘤,9例子宫内膜复杂性增生。纳入标准:①因子宫良性疾病而行子宫全切术;②术前无泌尿系统病史或盆底功能障碍病史;③自愿参加本项研究并已经签署知情书。排除标准:①合并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肾病及心脏病等内科系统疾病;②合并严重的免疫系统疾病;③严重的精神疾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盆底肌训练联合雌三醇阴道给药治疗。以雌三醇软膏涂抹阴道,每次0.5 g,并于术后3周开始进行盆底肌训练,早晚各15 min,第1周仅训练①和②项:①患者取仰卧位,深吸气,收腹然后呼气;②患者取仰卧位,双臂置于体旁,伸直,双腿交替抬高90°;③患者取仰卧位,上臂置于体旁,伸直,主动放松和收缩肛门括约肌;④患者取仰卧位,放松腿部与髋部,髋膝微屈,足底放在床上,尽力抬高背部和臀部;⑤患者取膝跪位,肘伸直,双膝分开,双手平置于床上,左右旋转腰部;⑥仰卧起坐;⑦患者取膝跪位,双侧上肢前臂放在床上,双腿交替后抬。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辅以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术后1个月采用PHENIX盆底功能障碍治疗仪(法国)进行盆底肌生物反馈治疗,频率为5~100 Hz,电流强度为0~25 mA,波宽为200~500 s。患者采取侧卧位,将治疗电极插入肛门,调节电刺激强度诱发盆底收缩,Ⅰ类肌纤维8~33 Hz,ⅡA类肌纤维20~50 Hz,ⅡB类肌纤维40~80 Hz;脉宽为Ⅰ类肌纤维320~740 μs,ⅡA类肌纤维160~320 μs,ⅡB类肌纤维20~160 μs;刺激周期为Ⅰ类肌纤维休息时间=工作时间,ⅡA类肌纤维休息时间=2×工作时间,ⅡB类肌纤维休息时间=3×工作时间;刺激电流强度由0mA开始逐渐增加,通常为8~20 mA,患者无疼痛感,但有刺激感。患者首先进行电刺激,然后依据治疗仪的反馈信息进行盆底肌收缩,然后充分松弛盆底肌肉,进行下一次电刺激和盆底肌收缩,交替训练。患者观察治疗仪显示的肌点曲线,依据反馈信号控制盆底肌舒张和收缩的强度和部位。每周进行2次生物反馈,每次30 min,12次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盆底肌张力情况、盆腔脏器脱垂情况、SUI分度。①盆底肌张力:患者阴道内植入阴道压力气囊,注入15 ml气体后检测阴道收缩压(vaginal systolic pressure, VSP)、阴道静息压(vaginal resting pressure, VRP)、阴道收缩持续时间(persistent time, PT);②盆腔脏器脱垂:观察并记录阴道、膀胱、直肠脱垂发生率;③压力性尿失禁(SUI)分度:分为Ⅰ~Ⅲ度,分度越高,尿失禁情况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以频数和构成比(%)表示,比较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盆底肌张力情况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VSP、VRP及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VSP、VRP及PT较治疗前均改善,且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VSP、VRP及P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SP、VRP及PT高于对照组。见表1。

2.2 两组盆腔脏器脱垂情况比较

治疗后3和6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盆腔脏器脱垂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阴道、膀胱、直肠脱垂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见表2。

2.3 两组SUI分度比较

治疗后3和6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SUI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SUI分度优于对照组。见表3。

表1 两组盆底肌张力情况比较 (n =49,±s)

表1 两组盆底肌张力情况比较 (n =49,±s)

VSP/cmH2O VRP/cmH2O PT/s治疗前 治疗6个月 治疗前 治疗6个月 治疗前 治疗6个月观察组 27.13±8.95 41.96±8.93 25.73±7.12 38.19±9.24 3.61±0.46 6.57±1.55对照组 27.66±8.15 33.54±7.78 25.39±7.68 30.07±7.45 3.57±0.51 4.41±1.02 t值 1.912 1.996 1.657 2.517 1.949 2.377 P值 0.068 0.047 0.097 0.019 0.055 0.033组别

表2 两组盆腔脏器脱垂情况比较 [n =49,例(%)]

表3 两组SUI分度比较 [n =49,例(%)]

3 讨论

临床治疗子宫良性疾病最常用的方式为子宫全切手术,但患者术后各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较高[5]。从解剖学角度考虑是由于子宫全切手术对盆腔的神经支配和解剖结构造成损伤,进而影响盆腔脏器的功能,同时盆腔神经丛是盆腔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的交汇点,该神经丛与髂内动脉分支共同组成膀胱丛、子宫阴道丛、输尿管丛和直肠丛,进而通过支配盆腔器官控制肠道平滑肌和膀胱的收缩[6-7]。而子宫全切术中对主韧带离断,钝性分离宫颈、子宫及膀胱,并切开阴道旁的组织,而在切除宫颈的过程中神经丛很容易遭受损伤,进而导致直肠和膀胱功能受损[8]。且子宫全切术后由于阴道顶端的筋膜和韧带受损,影响力的分布,薄弱的阴道受到腹腔内的压力,造成阴道顶端膨出,进而造成盆腔脏器脱垂[9]。因此本研究对生物反馈电刺激对围绝经子宫全切妇女的影响进行探究,以期能为后期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术后盆底肌锻炼能够帮助盆底肌肉进行被动运动,促进盆底肌肉的血液循环,增强腹肌、肛肌、膀胱宫颈韧带、髋部肌肉及盆底肌筋膜的张力,进而对盆底功能进行改善[10]。同时本研究中将雌三醇软膏涂抹在阴道局部,能促进尿道黏膜及其下层结缔组织和血管丛的增厚,并增强尿道长度和尿道闭合压,改善围绝经期妇女泌尿生殖道;其次雌三醇是能够对全身有微弱作用的天然雌激素,将其涂抹在阴道内能够在局部形成高浓度的剂量而发挥较佳的作用,同时不会对子宫内膜组织和乳腺产生增殖作用,安全性较佳,因而本研究内给予对照组患者盆底肌训练联合雌三醇阴道给药治疗[11]。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是指通过特殊的锻炼和学习,人能随意的对自身器官活动进行控制,进而达到缓解疾病、促进恢复的目的[12]。由于生物反馈电刺激通过采集和放大肌肉松弛和收缩时的信号,将这种电活动转变为听觉信号和视觉信号,患者通过视觉和听觉对自身肌肉功能变化情况进行充分了解,进而有意识的增强对肌肉的控制能力[13]。同时患者通过有意识的控制盆底肌群活动对感觉运动皮质产生刺激,建立新的感觉和兴奋,达到改善盆底肌功能的作用,不断增强盆底肌肉力量,帮助机体感觉运动中枢产生新的感知,进而有效的控制靶肌肉运动[14]。

综上所述,给予围绝经期子宫全切治疗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综合康复疗法较盆底肌训练联合雌三醇阴道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盆底肌张力和尿失禁情况,降低盆腔脏器脱垂发生率,可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猜你喜欢
生物反馈肌纤维脏器
更正启事
基于生物反馈的非遗表演沉浸式体验与交互研究
包装工程(2023年20期)2023-10-28 03:19:14
乳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1例
婴儿颅骨肌纤维瘤/肌纤维瘤病2例
一例由大网膜破裂致多脏器粘连导致牛死亡的病例浅析
顶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一例
在达古雪山巅
红岩(2017年6期)2017-11-28 19:16:31
老年焦虑症应用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观察
microRNA-139对小鼠失神经肌肉萎缩中肌纤维的影响
手术治疗盆腔脏器脱垂137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