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薇 杨帆
威县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东南部,地处华北平原,是河北省农业大县,也是河北省渤海粮仓示范工程重点县。2014年,渤海粮仓项目组在威县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调整种植业生产结构,生产饲料粮解决大型养殖企业的原料问题,建设微生物处理企业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秸秆、粪便等废弃物问题,并生产有机肥还田,由此形成了种植业-养殖业-环保产业-种植业的闭合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在循环经济形成的过程中,产业链上各主体之间的关系由松散到紧密,形成共生,最终实现了价值增值。
“共生”现象在自然界指不同种类的生物以某种模式共同生活,这种现象在社会中也普遍存在,由此形成了共生理论。共生理论的核心是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三要素。共生单元是共生体基本的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共生单元在其关联性的基础上以某种形式结合形成共生体,并产生共生关系,即共生模式。共生环境是共生单元所处的外界环境,不同的共生环境对共生模式的发展作用不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共生体可以进行有效的物质、能量转换及信息传递,达到充分利用资源,降低交易费用,实现共生体总体价值增加的目的。
威县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主体由当地政府、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微生物处理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构成。在循环经济的运行过程中,他们彼此依赖,协同运作,共同发展,形成了典型的共生关系(如图1所示)。威县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共生界面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共生单元和共生环境。共生单元分为内层和外层两个层次,内层为核心层,由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微生物处理企业构成,通过闭合的内部循环,核心层共生单元形成了共生关系。
外层是动力层,主要有当地政府、科研单位和金融机构,他们为核心层的各共生单元提供政策、技术、资金支持,与核心层形成共同体。动力层的行为直接影响着核心层的共生关系。共生环境由社会环境、市场环境、制度环境、技术环境构成,动力层营造了不同的共生环境,而环境因素又成为核心层共生关系形成的制约条件。
(1)核心层共生单元。在核心层共生单元中,种植大户生产饲料粮提供给养殖大户,种植、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流入微生物处理企业,加工成有机肥再次还田,由此建立了威县农业循环经济最基础的共生关系。
图1 威县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主体共生界面
(2)动力层共生单元。在动力层共生单元中,当地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财政税收政策、宣传教育等途径引导核心层共生单元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通过提供技能培养、公共信息等服务,使产业链内各共生单元能有效互动,获得经济效益。
共生环境是共生单元各主体形成共生模式的关键制约因素。总体来看,威县的共生环境对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共生关系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从社会环境来看,威县传统的农业经济模式使种植业、养殖业分离,不仅效益差,而且污染了环境。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客观上要求调整产业结构,解决污染问题,为当地农业循环经济的形成奠定了现实基础。从市场环境来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新一轮的消费升级加大了城乡居民对优质、健康、安全畜产品的消费需求,使威县畜牧业蓬勃发展。新建养殖场出于成本考虑愿意购买当地饲料粮,这就为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机遇。制度层面上,近年来,国家对环保工作非常重视,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零容忍,环境污染事故的肇事者不仅要面临行政处罚,还要面临刑责客观上为农业循环经济建立创造了条件。技术层面上,当地通过新品种培育,高效种植、养殖配套技术的推广,以及微生物处理技术的引进,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提升。但是,由于威县本身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高水平的专业型和实用型人才缺乏,创新能力不足,有可能限制农业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威县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建立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改善了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随着主体共生模式的不断演进,各主体之间联系逐渐紧密,每一个参与循环经济的共生单元都从中获得了递增的效益。
威县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形成期、发展期、成熟期三个阶段,在此期间,主体之间的共生形式由“种植-养殖”到“种植-养殖-沼气”,再到“种植-养殖-微生物处理-种植”转变,共生关系也由离散型向依附型、整体型演进。共生模式的变化使得共生单元之间相互磨合,密切度不断增加,各主体的获益度也从“个体获益”到“部分获益”,再到“共同获益”(见表1)。
表1 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主体共生模式及获益情况
在循环经济不同的发展阶段,各种共生模式下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传递效果不同,使得共生体的效率和收益有所差别。共生模式形成初期,主体间离散分布,相互之间联系较少,基本为独立行动。获益情况依据个体不同并不均衡,共生的优势没有凸显,表现为共生体个体获益。到了发展时期,拥有共同利益目标的主体开始比较紧密合作,联系逐渐加强,相互之间依附发展,物质、能量、信息传递加快,共生体优势开始显现,获益增加。这一时期,主体间相互联系虽然比较紧密,但核心层并没有形成闭合系统,共生环境发展尚不成熟,有一定的局限性,表现为共生体部分获益。到了成熟时期,核心层共生主体形成闭合系统、核心层与动力层、共生主体与共生环境之间相互激励,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畅通无阻,整个共生系统形成一个整体,利益不断递增,表现为共生体全体获益。
1.“种植-养殖”模式下主体获益性分析
循环经济形成期,威县种植业、畜牧业各自发展。传统上,威县的种植业以棉花种植为主,2012年,棉花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67.54%,小麦、玉米及花生、小杂粮等粮油作物种植面积占24.43%,瓜果蔬菜面积仅占8.03%。由于近年来粮棉市场价格走低,棉花一业独大的种植业生产结构使当地农民收入水平不高。畜牧业传统上以养猪、养鸡为主,养殖规模较小,没有形成规模效益。这种分离生产形成了传统的种植-养殖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如图2所示),农户和养殖户之间自然形成了离散型共生关系。在这种模式下,农户种植棉花、玉米等农作物,产出的秸秆、籽粒中的一部分作为饲料提供给养殖户使用;养殖户在向市场提供肉、皮、奶的同时,将牲畜粪便、残食等废弃物作为农家肥给农户使用。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生产规模不大,资源利用效率较差,特别是农家肥直接还田不仅污染严重,肥效较差,农田仍以化肥使用为主。
图2 “种植-养殖”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
这一时期,无论是种植户或养殖户的生产都是个体行为,获益也属于个体性获益。两个主体虽有共生关系,但这种共生是出于各自对自身利益考虑下的相互联系,结合不紧密,存在着偶然性,一旦周围环境发生变化,共生关系就会破裂。
2.“种植-养殖-沼气”模式下主体获益性分析
循环经济发展时期,政府以价值增值为目标,以环境为约束条件,以资源循环利用为手段,引导当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建立了“种植-养殖-沼气”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如图3所示)。种植业上,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实现了规模化经营,为现代化生产奠定了基础,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养殖业上,引进了君乐宝、宏博牧业等一大批大型养殖企业。政府引导养殖企业建立沼气池,采用污粪处理工艺,将养殖场废弃物作为原料进行生产,产出沼气作为燃料,沼液沼渣作为种植业的肥料使用。这一时期,循环经济各主体建立了依附关系,主体间协同运作,种植大户为养殖企业生产饲料作物,不仅扩大了农产品的销路,也提高了经济效益。养殖大户在当地解决了原料问题,成本大大降低,产品在市场上有了竞争力。种植业与养殖业之间形成了“以养带种、以种促养”的共生发展的局面。养殖过程中产出的废弃物经过沼气池处理,在提供能源的同时,沼渣、沼液用来还田。各产业的产出物在系统内部消化,降低了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以饲料谷物为例,示范区亩增产谷子、黍子100斤以上,亩节约用工5-8个以上,亩节本增效400元以上。
图3 “种植-养殖-沼气”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
在循环经济发展时期,农业种植大户与养殖大户在政府推动下,相互之间主动合作,联系紧密并依附发展,价值增值的来源主要在于种植-养殖链条的结合部分,各产业由个体获益转向部分获益。但是,由于这期间的废弃物主要由养殖企业建立沼气池自己处理,没有形成闭合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而且,沼气发酵周期长,受温度限制较大,冬天效率低,随着养殖企业规模变大,废弃物不能得到及时处理,沼气池资源利用不充分。而且,由于沼气池投资较大,一些规模小的养殖企业没有能力建设,所产生的废弃物继续污染环境。由此可见,在环境约束的条件下,废弃物处理能力限制了当地畜牧产业规模的扩大,也影响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废弃物处理技术成为制约农业循环经济继续发展的瓶颈。
3.“种植-养殖-微生物处理-种植” 模式下主体获益性分析
威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入到成熟时期,政府引导环保产业加入到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了“种植-养殖-微生物处理-种植”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如图4所示)。种植业以生产低酚棉、青贮玉米、饲用燕麦、苜蓿等饲料作物为主,企业虽然投资较大,但因是朝阳产业,不仅可以获得国家的产业扶持,而且也容易得到银行贷款。它采用耐高温发酵菌群、高速高温无害化发酵系统等尖端技术对废弃物资源日清日结,并实行无害化处理,可以满足当地农业废弃物处理的需要。生产出来的有机肥料有机质分解时间长,能长时间较好的为农作物提供营养,而且肥效较好,农户可以用更多的有机肥替代化肥。有机肥施入农田后,可以使土质更为疏松,增加了吸水保水的能力,并能增强调节土壤的PH值,使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大量繁殖,改善了土壤环境。有机肥对病原菌也能产生抑制作用,可以有效预防根腐病、立枯病、根结线虫等多种病虫害现象的发生。经调查,施肥后茄果类增产约6.48-9.34%,叶菜类增产约15.54-23.18%,瓜果类甜度可以提高约12.54%~28.11%,增产幅度8.68~26.55%,农产品的外观、色泽、口感均有一定的改善。由此可见,微生物处理企业的加入有效地解决了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废弃物处理及产业规模扩大等问题。
图4 “种植-养殖-微生物处理-种植”循环经济产业链模式
循环经济发展到成熟期,技术、市场、社会、政策环境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微生物处理企业等核心层共生单元,当地政府、科研单位、金融机构等动力型共生单元密切协作,相互激励,形成了整体型共生关系,各主体不仅从自身发展中获益,封闭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也使其产业整体竞争能力得到提升,获益能力倍增。
(1)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有利于转变威县以往较为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解决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可以以此指导威县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2)威县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构建,应通过畜牧业这一核心产业的发展带动种植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同时将废弃物转换形成新的环保产业,使处理负担转化成经济效益。
(3)威县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主体间的共生关系可以使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在系统内畅通,获得共生效益。而政府引导、制度创新、科技进步、金融扶持所创造的共生环境保障了这种共生关系的持续性。
(4)在威县农业循环经济的不同发展时期,形成了不同的共生模式,随着共生关系的不断加强,各共生主体从中获得了递进的收益。在循环经济发展成熟时期,由于建立了封闭、高效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以及改善的共生环境,整体型共生关系受益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