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范琦娟 王运宝
“舒城县近五年的发展是靠‘路’串起来的,老百姓看到的是路,脱贫攻坚依托的是路,投资商看到的也是路,路是核心要素。”这句话多次出现在舒城县委书记金德元的报告中。
舒城县是国家开发扶贫重点县和大别山革命老区县,辖21个乡镇394个村,集山区、库区、老区、贫困地区、巢湖生态屏障及合肥饮用水源保护区于一体。群众出行难、出行贵,成为脱贫致富的瓶颈,“区位优越、交通制约”,成为舒城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掣肘。
“要想富,先修路”是20世纪80年代由贫困山区农民率先喊出来的口号,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说明通达的交通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性。要打赢脱贫攻坚战,交通建设是第一道关口。
2013年初,舒城县提出“四大”战略,即“大目标、大项目、大提升、大转变”,分别在实现全面小康目标、重点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全县105亿元的大项目、转变干部作风四个方面细化具体措施。这其中,道路建设是16项重点工程中的核心。这也成为舒城“四好农村路”建设的起步点。
一条路的变化,映射的是农业、农村、农民的变迁。
五年来,累计投入70多亿元,集中力量打好交通攻坚战,破除了“区位优越、交通制约”的窘境。总投入60亿元,实施全长175公里的G206、G105等国省干道升级改造,同步建成全长31.28公里、环内面积59.8平方公里的县城外环,实现“一环五射”“八条通道连合肥”的交通网络格局;总投入10.5亿元,实施2558公里的农村道路畅通工程,真正实现“县县一级路,乡乡二级路,村村五米五”。
“在道路建设过程中,结合国家5A景区万佛湖发展规划,舒城县新建一条全长42.195公里的环湖旅游扶贫公路,形成6个乡镇的闭环连接,再建设5条支线,串联起沿湖7个贫困村。通过这条大道,打通万佛湖景区内部循环的‘中梗阻’,形成上接高速公路、下联乡村公路、沟通铁路和水运的环湖公路网络,这也是西南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基础。”舒城县副县长李家响对《决策》说到,旅游大道正在成为一条致富大道。
“建好只是第一步,接下来需要管好、护好,三者相互关联。在舒城,坚持‘建管并重,建成即管,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的原则,建立起国省干道、县乡道路的养护长效机制。”舒城县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许教育告诉《决策》。
首先,体制机制保障,是各项工作有条不紊推进的基石。舒城县陆续出台《舒城县“四好农村公路”建设实施意见》、《舒城县“路长制”工作实施方案》、《舒城县农村公路养护水平提升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建立健全体制机制。特别是舒城县成立了由县委书记、县长挂帅,20多个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四好农村路”和“路长制”指挥部,设立办公室统筹工作。各乡镇也相应成立农村公路管理办公室,落实机构、场所、人员,建立起“政府兜底,有路必养”的管养机制。
其次是解决“钱从哪来”。面对道路里程长、点多面广的现状,舒城县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公路管护资金保障渠道。
对国省干线养护,县财政按每年每公里8万元给予经费补助,并陆续采购配置了大型扫路车、洒水车等养护机械,提升公路机械化管理水平;县财政每年按照县道5000元/公里·年、乡道2000元/公里·年、村道500元/公里·年的标准,对乡村道路日常养护专项资金拨付。
接下来,是破解“谁来护”。 治超则是保障路况的第一道屏障,舒城县在安徽省较早实践“科技治超”理念,共投入1200万元建立科技治超体系,在全县设立12个治超卡点和一个实时监控指挥中心,实现对全县干线、支线公路和石料企业监控全覆盖。
同时,舒城创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模式。把乡村道路养护市场化运行+公益岗扶贫作为农村道路养护模式改革、交通扶贫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在乡村道路市场化运行中设置公益岗,吸收贫困户参与农村公路养护,来推进农村公路养护模式变革,做到有路必养、养必到位,同时发挥交通扶贫作用。
目前全县21个乡镇农村公路养护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市场化改革,并与城乡环卫一体化有机地结合,据统计,全县农村道路市场化养护设置公益岗763个,吸纳贫困劳动力1035人,人均年收入1.2万余元。
“四好农村路”中,建好是基础,管好、护好是保障,运营好是目的。舒城县坚持改革创新,实行普惠民生,全面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革,推行“财政兜底、一元普惠、城乡一体”民生公交模式,切实解决城乡居民“出行难”。
“财政兜底”突出的是国营属性。一方面,舒城成立公交公司,坚持“公益属性、保本运营”原则;另一方面,政府财政全面兜底。除了最初投入9000万元外,从2012年起,每年安排2800万元用于公交运营补贴。2017年起,每年再安排1000万元推广镇村公交、新能源公交。同时,政府投资500万元建设公交智能调度系统,开发方便乘客查询公交信息的掌上公交、微信公交,实现智能监控全覆盖。
“一元普惠”凸显的是公益性。“全县一个价,上车一块钱”,70岁以上老人、军人和残疾人等5类群体免费乘车。
“城乡一体”体现的是运营成效。通过全县公交网络布局,已实现1公里范围内可乘,15-20分钟一班循环,有效满足群众进城购物、就业、上学和就医等多样化、多时段、不定时的出行需求。
目前舒城县公交通达全县21个乡镇,394个村,已开通城乡公交18条,镇村公交40条,共投入公交车393台,每年公交行驶里程达1500万公里,运送旅客超2800万人次,日均输送旅客7.6万人,客流量翻了近3倍。
“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实施,每年补贴3800万元,全县约100万人口,平均是给每人一年38元的小红包;另一方面,全县公交年运送旅客2800万人次,为群众节约出行成本2.5亿元。用38元的小红包,节省2.5亿元的出行成本,这符合的是当初我们实行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初衷:让百姓得实惠。”舒城县交通局副局长江炬森对《决策》分析说。
百神庙镇是舒城县内一个普通的小镇,5年前,全镇境内无一条像样的县道、乡道,常被称为“路梢子、水尾子、乡拐子、锅底子、穷根子”。道路的改善,彻底改变了这座小镇的命运。
“现在国道206、合安九高铁穿境而过,县道丰军路、新南路进行高标准升级改造,新建、改建大桥5座,建设通村通组公路180多公里,我镇距合宁高速、合九铁路仅10公里”,百神庙镇党委书记王申勇如数家珍地向《决策》说道,“百神庙镇摇身一变为‘城边、路边、街边’,迎来了产业兴旺,2017年工业总产值6.53亿元,农业总产值3.48亿元。”
百神庙镇是舒城县一个缩影,验证着路通车畅百业兴。舒城县依托城乡公交场站资源,推进公交、充电、物流“三站合一”,探索“交通+物流”、“交通+电商”、“交通+扶贫”等运营模式,打造开放共享的农村物流配送网,激发乡村发展新活力。
首先是促进农村客货运融合。在乡镇公交车站建立乡镇级物流服务中心,在村级设立物流服务点。乡镇级物流服务中心对上连接县物流集散中心,对下连接各村级物流服务点,到村的物流由乡镇级物流服务中心“定时、定点、定线、定车”送达,形成常态规模效应。群众在每个村级物流服务点可以等候公交车、网上购物、收发快递,也可通过电商销售农产品。同时,公交站为物流站提供场站空间,充电站为公交车、物流车提供充电保障,充电站、物流站为公交站分摊运维成本,实现“三站合一”,促进道路资源互联互通共享。
目前,舒城县已建成1个县级电商物流产业园、21个乡镇交通综合服务站、490个村级物流节点的“三级网络”。解决了“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两个最后一公里,茶叶、油茶、山野菜、家禽等农产品通过公交物流一体化和电商平台,远销全国各地。
将园区公交和旅游公交纳入公交网络,实现乡村与县城、工业园区、景区的无缝换乘。
其次是推动农村物流资源整合。结合电子商务进农村的县乡村级服务站站点布网建设,整合“六大资源”,即邮政公司遍布乡村的网络资源、通运公司的公交站点资源、新能源货运企业的运力资源、快递企业的市场资源、村级组织的阵地资源、能人大户的电商资源,搭建农村物流共享平合,为“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提供双向快捷通道,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
2016年,舒城县网销额41亿元,居安徽省县级第一,是全省唯一的电商顺差县,并且连续两年被阿里研究院授予“全国电商消贫十佳县”。电商业的背后是产业基地的支撑。舒城县通过农村道路连接起全县200多个各具特色的生产基地,如景林禽业、双塘龙虾、明公生态等生产基地。
最后是实现贫困群众家门口就业。将园区公交和旅游公交纳入公交网络,实现乡村与县城、工业园区、景区的无缝换乘。
农民进城到景区、园区等务工经商可当天来回,从“卖粮、卖菜、外出打工”的传统收入模式转变为“土地流转租金、就地或外出务工收入、乡村旅游、自留地种植收入”等多元化收入叠加模式。全县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3年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全县农民居家就业17.94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8.6%。
舒城县政协副主席、组织部副部长董玉龙深有感触地向《决策》说道:“四好农村路带来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同时也为村民的思想进一步开放打开窗口。走出去,就是学习新思想的过程。有个最细微的表现,现在的村民盖新房,都会预先设计好停车位,这正是典型的城市化需求。”
舒城主动将交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激发“交通+”活力,让交通成为惠及民生、绿色发展、全域旅游、脱贫致富、创新社会治理方面的强大“引擎”。下一步,舒城县将努力创建“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确保2018年实现“人脱贫、村出列、县摘帽”目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奋力再造舒城新高地,向全省第一方阵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