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学历史是一门涉及多方面知识的科目,内容多而杂,甚至有点枯燥无味。初中生在七年级时对历史比较感兴趣,一旦到了八、九年级时兴趣就淡化,对历史这一学科抱有若有若无的样子。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枯燥单一,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课堂教学质量可显而知。因此,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一句永恒的话题。
关键词:历史;兴趣;策略
本文结合20年的教学实践,主要从两方面策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把全部的爱和热情倾注在学生身上,倾注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努力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亲密、和谐、平等、融洽的情感纽带,创造出师生之间情感交融、心心相印的情感氛围,课堂教学才会充满乐趣,展现生命活力。
学生喜欢这位老师,就相信老师讲授的道理,愿意学习老师讲授的知识,自然就对老师讲的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我在每届新生的第一堂历史课从来都不上新课,而是着重介绍“我”的经历,让学生认识新老师,能够主动亲近老师,从而为以后历史课开展打下基础。而且平时跟学生的交流,总是很亲切,很平易近人,让学生跟我没有距离感。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好印象,课后学生们总是很有礼貌地称呼“王老师好”,这样开展教学工作就能做得比较好。而且历史证明是正确,以后三年的教学生涯中师生关系都十分融洽。可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创造一个师生和谐合作的良好环境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关系。
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能够激发学生认识历史的动力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从来无孰优孰劣之分,关键在于能否实现教学目的。伴着革故鼎新的课程改革步伐,教师应顺应潮流,乘势而上,努力转变教学理念。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争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讲好一节课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注意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能注意听讲,他们才有可能连续认真地听下去。否则,学习效果必然受到影响。作为教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应有准确把握,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新颖导语。以教学重难点为引线,通过一个笑话,一个以动作,一种社会现象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注意焦点,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如上《三国鼎立》这一课时,教师在课前先播放一曲《滚滚长江东流水》音乐,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马上带入一个气势磅礴,刀光剑影的三国纷争历史画面中,也为上好本节内容、理解本课教材埋下了良好的伏笔,制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
重视在课堂内外让学生提问、质疑,并且比赛谁提的问题有价值。学生们十分欢迎这一点,参与的热情非常高,学生的思维也常常在这时候迸发出绚烂的火花。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总是让那些不提问题的同学回答,以期调动更多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即使是错误的,我也不简单否定,而是陈述我的意见,让大家比较、鉴别、判断;对于学生的意见,无则加勉,有则公开纠正,不怕丢面子;也有答不出来学生问题的时候,我总是下来查资料或请教同行再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答复,决不搪塞。如上《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时,有的学生提出:拜上帝教是不是邪教?我首先高度肯定了学生所提问题质量高和勇于探索精神,接着细心地解答了学生,使学生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如有的学生对电视剧中的纪晓岚、李鸿章、孙中山等人的行为也提出了个人的见解,为此我也耐心细致地与学生们共同探讨。通过学生的提问、质疑,使教与学得到了及时的反馈,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培养了他们探究教材的积极性,尤其是调动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多方激发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应强化历史教学的实践性,把历史知识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自会兴趣盎然,在实践中真正提高能力。如在上《三国鼎立》这一课中,教师指导学生演编“三顾茅庐”一段,学生那维妙维肖的表演,博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这种全新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一改过去教师照本宣科的传统教法,学生感到無比新奇,自然就来了兴趣,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能,跃跃欲试。"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如果能按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合理安排,努力创造更多的表演机会,那么历史教学不愁没有学生欢迎,我们离教育目标又更近了一步。
总之,兴趣培养是古往今来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教育原则。本人虽针对学生实际做了一些尝试,得到了一点收获,但自觉还远远未达到满意的效果。希望大家共勉之。
参考文献:
[1]张龙斌.提高城乡结合部初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4(05):79-80.
作者简介:王及时,男,1979年5月生—,汉族,福建晋江人,一级教师,任教于福建省晋江市阳溪中学,研究方向:初中历史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