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珊珊
摘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情景教学法与情境教学法在使用上往往容易混淆,造成诸多问题。所以对二者概念的理解与确定,既是梳理各自不同教学观的逻辑基础,也是正确理解其教学方法与运用的一个基本前提。因此,本文从概念特征、概念的比较分析、概念比较对教学的启示三方面来阐述,为创造更好的教学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一、概念特征
情景教学法不等同于情境教学法,所谓“情景”是指感情与景色,情形与情况。而“情境”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1]。在社会心理学中,情境指影响事物发生或对机体行为产生影响的环境条件。
(一)情景教学法的概念
情景,通常是指“情形,景象”(古今汉语词典),“景”与“情”紧密相关,“情景是以景为基础,又以景为媒介来激起情感或激发兴趣的”。情景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创设出形象生动的图画,辅助生动的语言,借助音乐的魅力,再现教材所描绘的情景,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的感觉。师生就在此情此景之中进行一种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
(二)情境教学法的概念
情境,一般是指“情况,境地”(古今汉语词典),情境是“一个人在进行某种行动时所处的特殊背景。包括机体本身和外界环境因素”(辞海),故情境也包含客观的“境”与主观的“情”以及由“情”萌生的主观的“境”之意。情境教学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二、概念的比较分析
(一)概念的核心
情景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以生动形象的场景,激起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感情的体验,通过这些情景,把情感寓于教材内容之中,形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
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是对社会和生活进一步提炼加工后才影响于学生的。诸如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课内游戏、角色扮演等等,都是把教学内容融入到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由此可见,它涵盖了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内容。
(二)概念的理论来源
情景教学法的理论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已经为英国的外语教学界所采用。这种方法认为“语言结构”和使用语言的“时空情景”有密切的关联性。语言学家弗斯认为,在有人类的交际活动中,语言环境对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既然具体的语言都是在一定情景下使用的,那么情景的创设就必然有助于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使用。
情境教学法的理论来源于情感和认知相互作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2]这种论述反映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那就是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学生感性知识的形成。
三、概念比较对教学的启示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情景教学法与情境教学法在使用上容易混淆,造成诸多问题。所以对二者概念的理解与确定,既是梳理各自不同教学观的逻辑基础,又有利于正确理解其教学方法的概念,为创造更好的教学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
心理学上讲陶冶,意即给人的思想意识以有益或良好的影响。情景与情境教学的陶冶功能,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把它总结为“无言以教”;保加利亚暗示学家G·洛扎诺夫指出:“我们是被我们生活的环境教学和教育的,也是为了它才受教学和教育的。”[3]人要受环境的教学和教育,原因就在于人有可暗示性。这是心理学和暗示学研究所共同证明了的。《可暗示性》一书中,“可暗示性”就成了“可教育性”的同义语。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教学强调联系现实生活情境,追求真实性学习结果。真实性学习结果是一种开放的表现性目标,指教师提出一项学习任务,不期望学生反应的一致性,而是关注学习结果的多样性和个体性。教师应从现实生活情境中根据学科课程的特点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目标,明确学习任务、学习进度、学习方法和每个环节的具体要求。应组建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是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组建学习共同體,鼓励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以自主、合作与探究等方式获取知识和技能,形成创意和见解,学会用本学科及跨学科的方式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杨治良,郝兴昌.心理学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6:552.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3.1.
[3]钟启泉.教学方法:概念的诠释[J].教育研究,2017 (1):9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