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琪
摘要:扬雄的《逐贫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咏贫题材的首发之作,其篇幅短小精悍,通过诙谐幽默的笔法组织了一场扬雄与“贫”之间的对话,从而展示了作者君子固穷、安贫乐道的儒生品格,体现出扬雄抒情赋作高超的艺术成就和整体美学特色。本篇论文,笔者将从《逐贫赋》的思想内涵、美学艺术以及对所逐之“贫”的理解这三个方面进行探究和论述。
关键词:扬雄;《逐贫赋》;思想品格;美学特色;艺术手法
扬雄,西汉末年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本篇论文所谈的《逐贫赋》则为杨雄抒情小赋中的代表作。赋中记叙了作者从疾贫、逐贫到安贫的态度转变,被陆侃如先生定为扬雄六十五岁时所作。由此可见,此赋正是作者晚年对自己一生“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这一高洁品格的总结和体现。下文中笔者将详细的论述自身对《逐贫赋》的认识和看法。
一、《逐贫赋》与“君子固穷”的思想品格
《逐贫赋》开篇就交待了扬雄傍山靠野的居住环境,加之有个“终贫且窭”的乞儿邻居,当真给人一种凄苦之感。但结合西汉末的黑暗政治再反观“扬子遁居,离俗独处”一句,又可见他是主动与社会浊世拉开距离的。然而,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熏陶的作者在独居不受重用后一定是牢骚满腹,其中最直接的便是埋怨贫困生活对身心两方面的折磨。因此,赋中最开始对贫困的厌恶和嫌弃也就逐渐凸显出来。首先扬雄“呼贫与语”,陈述“贫”的六宗罪,而后通过和他人的对比展现出“贫”与自己结伴后自身所受的不公待遇和不幸经历,最后愤恨的责怪“贫”这个“牛皮糖”,决绝的下了“今汝去矣,勿复久留”的逐客令。赋作行至此处,作者的一腔怒火都發泄到“贫”身上,让笔者在笑扬雄“胡搅蛮缠”的同时也可怜起这位在金钱可以颠倒是非美丑的大环境下首当其冲受到伤害的正直文人。
然而,“贫”并没有应作者之求离开他,而是不卑不亢的反驳起来,“贫”首先煞有介事的追念其祖先,说明在上古圣王勤俭节约的时代“贫”们也很受欢迎;而后借“贫”之口说出殷纣、夏桀的事例,批评了奢靡铺张的社会风气。有趣的是,“贫”话锋一转,不再义正言辞,而是以戏谑的话语举例杨雄与“贫”相伴的“好处”,一方面,穷苦的生活提升了作者适应环境的能力,当真是“寒暑不耐,等寿神仙”。另一方面,西汉后期政权黑暗,社会混乱,治安不稳定,作者整日与“贫”为邻,自然“露居”也无人打劫,从某种角度看也不失为一种避祸保身的方法。“贫”亦庄亦谐的为自己辩护,说完后还用了一招“欲擒故纵”,“誓将去汝,适彼首阳。孤竹二子,与我连行”,“贫”要扬言弃扬雄而去,寻找更高尚的人。此时作者的怒火也平息下来,向“贫”道歉,长与汝居。
从扬雄后期模仿《论语》创作《法言》,认为大赋是雕虫小技就可以看出,扬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儒教徒,因此“箪食瓢饮”、“君子固穷”的价值观对其影响很大。他的《逐贫赋》读来一波三折,从最开始的疾贫、逐贫到最后的与贫久居看似是“贫”与作者的言语争锋,实则更是作者克服心理上不平和矛盾的自我斗争历程;最终留下“贫”的举动更是不与世俗为伍,保持精神独立,坚守儒家品格的思想升华。“穷愁但有骨,贫贱可安身”,牢骚过后,扬雄依旧勤奋立言追随圣贤的背影。
二、《逐贫赋》的美学特色和艺术手法
《逐贫赋》属于扬雄的抒情小赋,相比作者润色鸿业的散体大赋,此类赋作更能表达扬雄真实的生活感悟和情感体验,就美学特色而言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一吐为快才是美,抒情赋的最大特点就是直抒胸臆,体现在《逐贫赋》便是扬雄止不住的怒火和牢骚。无论是“人皆文绣,余褐不完;人皆稻粱,我独藜飧”的寡而不均;还是“身服百役,手足胼胝。或耘或耔,沾体露肌。朋友道绝,进宫凌迟。”的苦难侵袭世态炎凉。作者都毫不避讳的一一列举,将心中不平,压抑着的苦闷不做保留的宣泄出来。使得读者同情其经历时,更被他强烈的情感所撼动,从而对作品有更深的感悟。
(二)塑造个性鲜明的形象美,《逐贫赋》的特点之一便是塑造出“贫”这一个充满个性的文学形象。赋中“贫”因为贫而受到埋怨指责,甚至面临着被扫地出门的危险。可是“贫”并没有痛哭流涕、委曲求全。而是如上章所讲那样侃侃而谈维护自己,点出了“贫”们往往与君子圣贤相伴的事实,说出了自己贫而不穷的高贵品节,道出了扬雄与自己长居后的种种“好处”,最后竟然要负气离开,“唬”的作者一再道歉。这里的“贫”看似巧舌如簧,实则也是清贫守节之士的代表,他不满现实污浊,追随孤竹二子的举动也是扬雄内心的真实想法。这种在赋中添加个性人物,并且与作者形成对话的形式相比平铺直叙的讲道理更加具有吸引力,有助于观点和思想的传达。
(三)以戏谑为美,《逐贫赋》中“贫”回答扬雄时完全是在用开玩笑的语调来写贫儿的辩解,这种黑色幽默,自我嘲讽可见扬雄抒情赋的大胆幽默,从而显露出一种独特的美学色彩。
值得注意的是,《逐贫赋》也具有形式多样的艺术手法,这与它的审美艺术相得益彰,具体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四言句式学习《诗经》,具有独特的整饬之美。汉代赋家很少使用此种形式创作,即使运用四言也多是描摹景物,扬雄用来言贫诉穷是对此句式作用范围的扩大和表现能力的提升。
(二)篇幅虽短,但结构上设置对话,形成戏剧冲突。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以戏为文”的开端,呈现出作者对“贫”态度的转化过程,使得赋作一波三折。
(三)语言不似大赋的铺张扬厉,偏向口语化的表达,抒情流畅,浑然天成。
总之,《逐贫赋》整体呈现出抒情达意、亦庄亦谐的美学风格,具有短小精悍但跌宕起伏的艺术特色。
三、《逐贫赋》中对“贫”之理解的分歧
“贫”本是一种生活境况,扬雄却赋予它人格,使其成为可以与作者进行对话的鲜明形象,的确富有想象力。然而,现在研究者有了另一种独特且富有说服力的看法,即“贫”为民间风俗信仰中的贫鬼。研究者马宗昌、张淑玉认为:首先,除贫风俗由来已久,贫鬼一词在汉代焦延寿的《焦氏易林》中就已经出现多次;再者,根据书中记载可以推断,贫鬼与火神祝融属于一个神系。《荆楚岁时记》中“晦日送贫”的记载中“贫”也体现出了火神特点。而这些都是“贫”在赋中煞有介事赞美自己祖先的原因。最后,研究者还结合了扬雄撰写《方言》一书的经历,说明作者自身关注民俗研究,很可能受民间送鬼这一活动影响写出《逐贫赋》。
对于《逐贫赋》中“贫”之理解的分歧,笔者认为从根本上看文学艺术手法研究和民俗学考证研究的分歧,学科不同,对问题的着眼点也就不同。无论从哪方面认识“贫”,后世最终看到的都是扬雄艰难但贫苦不移的心路历程,高洁又不流于世俗的人生旨趣。
四、小结
生活的贫苦如同粗砺的石子,一次次打磨着硬骨头的读书人,诸如扬雄,纵使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也有禁不住牢骚满腹的时候。可是,作者的可贵之处便是将不满写成了《逐贫赋》,借“贫”之口吻肯定了“君子固穷”的精神,用心灵上的高贵弥补了物质上的贫瘠。赋作吸取了散体大赋的主客问答形式,文字也亦正亦邪,情感表达上具有强烈的戏剧冲突。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极高的审美艺术水平。《逐贫赋》是抒情小赋中徘谐一类的代表作,值得研究者更加广泛的关注和深刻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费振刚.全汉赋[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方铭.杨雄赋论[J].中国文学研究,1991(1).
[3]蒋文燕.穷愁但有骨,贫贱可安身[J].阅读与欣赏,2001(5).
[4]潭淑娟.孤独者的自慰和牢骚者的自炫[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3).
[5]苏瑞隆.汉魏六朝俳偕赋初探[J].南京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2010(5).
[6]石庭瑞.“以文为戏”观的源流及确立[J].内蒙古大学,2016(4).
[7]马宗昌,张淑玉.杨雄《逐贫赋》与汉代民俗[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