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县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对策建议

2018-11-06 10:46吕亚军
安徽农学通报 2018年15期
关键词:基本情况太和县问题

吕亚军

摘 要:该文介绍了太和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分析了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基本情况;问题;对策;太和县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5-0019-03

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是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础,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依托。为促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解决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有效途径,笔者对太和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1 基本情况

太和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辖31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314个村(居)委会,县域面积1820km2,耕地面积11.56万hm2,总人口175万,其中农业人口148万,占全面人口85%。

1.1 机构编制和职称学历情况 太和县涉农机构主要有农委、畜牧局、林业局等,种植业、水产、农机、农产品安全均系独立事业法人,隶属农委二级机构,畜牧局属县政府直属部门。全县2003年农村综合改革将农林水等涉农行业综合成立了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实行乡镇管理。2008年将31个乡镇农业综合站的人财物事“四权”收归县农委管理。林业单独设立乡镇站,畜牧兽医也独立出来成立了10个区域站。全县现有编制143人(含畜牧区域管理站17人),实有人员126人;高级职称16人,中级职称68人,中高级职称占59%。

1.2 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1.2.1 强力推进农业技术推广 一是大力推广农业技术。坚持以项目资金为依托,大力开展技术培训,技术物化补贴和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试验示范。“十二五”期间,太和县先后承担多个农业项目,如粮食高产攻关、粮食三大行动、粮食高产创建、粮丰工程、千亿斤粮食增产、“一喷三防”、农业技术推广示范县、全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粮食绿色模式攻关、土地深耕深松等等。二是广泛传授农业技术。印发技术资料,每到生产关键时期,均印发有关技术资料和“明白纸”,每次均达25万~30万份,基本达到户户有张“明白纸”;全县在不同乡镇组织春、秋两季进行农业科技赶集,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利用广播电视手机等开展宣传,县乡2级每年农业技术电视广播讲座达200期次左右;县农委和植保站群发机年发手机信息千条以上,全县农技人员接听咨询电话达万条。小麦追施拔节孕穗肥、“一喷三防”、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等,均以物化补贴的形式落实关键技术,受到农民的称赞。三是充分展示筛选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十二五”期间,太和县每年均设立4~10个高产示范基地和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点并立牌定界,专人参与,专人管理,每年均选出符合太和使用的4~6个新品种和3~5个新技术供大面积推广应用。

1.2.2 着力健全完善农技服务体系 一是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常态化。在关键农时季节,组织县乡农技人员到村开展先进实用技术集中培训5d以上,现场指导10次以上,发放技术明白纸10万份以上,培训、指导村覆盖率100%,培训、指导农民覆盖率85%以上。二是构建包村联户服务网络。推进形成“专家组+试验示范基地+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县、乡、村、户四级技术服务网络,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参与包村联户工作县乡共有指导员涵盖种植、水产、畜牧、农机4个行业,每位农技人员联系指导10个科技示范户和2名贫困户,辐射带动20户,每月进村入户指导4次以上。今年全县184名县乡指导员参与此项工作,占全县在编农技人员的95.3%,全县每村培育科技示范户3~5个。在全省综合绩效考核中,多年来一直位居前列。三是推进两体融合试点工作。全县围绕经营主体生态小循环、示范园区生态中循环和县域单元生态大循环,开展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与经营性服务体系融合发展试点工作。选择11家公益性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和22家经营性服务组织,通过结对服务、协同办公、共建载体、托管服务、基地教学、产研联合、购买服务等多渠道、多路径进行融合,提高了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专业化服务水平,也规范了经营性服务组织行为,拓展了服务范围。四是推进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注重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联合体、联合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目前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2860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8家、省级示范社和示范家庭农场11家,拥有粮食产业联合体1个,联合社4家,被评为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县;建成国家级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场6家,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省级蔬菜标准园2个;拥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家、市级48家,通过认证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个,绿色食品31个、无公害农产品24个。

1.2.3 切实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 一是强化目标考核。制定《太和县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岗位目标考核办法》。考核实行业务岗位目标百分制,由主管部门、乡镇党委政府、服务对象分别占25%、25%、50%的考核办法。对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考核由县农委组织人员直接考核。对个人由县农委、乡镇和服务对象三方考核。二是注重結果运用,对先进单位给予一定的奖励。当年考核结果为末位的农业综合服务站,给予通报批评。连续2年为末位的,实行单位第一负责人淘汰制。县农委与31个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同时,积极组织农技人员参加春季大培训和省、县异地能力提升培训,每位农技人员每年参加2次以上培训,农技人员知识不断得以更新,推广技能进一步提升。三是落实工作保障。大力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一衔接两覆盖”落实。全县126名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人员工资和福利待遇,已全部由县农委打卡发放。人均年收入5万元左右(包括公积金),与其他同类地区相比基本持平。年人均工作经费1500元,乡镇站日常开支与县农委所属的内设机构一样实行报账制,乡镇站不单独设财务。四是加强经费投入。2012年以来,投资887万元(其中中央投资739万元,地方配套148万元),新建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25个,改扩建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6个,2014年全面完成乡镇站建站任务。同时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配备了电脑、桌椅等办公设备。

1.3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主要成效 “十二五”以来太和县先后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中国桔梗之乡等荣誉称号,2014年荣获阜阳市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评价一等奖。

1.3.1 农业生产能力连续提高 粮食生产连年增长,单产、总产屡创新高。2015年全县粮食单产6045kg/hm2,总产120万t。“十二五”期内年均分别增长4.58%、4.22%,其中小麦、夏玉米最高单产11413.5kg/hm2、13749.6kg/hm2,均创安徽省最高纪录,且连续3年实现小麦单产超7500kg/hm2;“菜篮子”产业长足发展,2015年全县肉蛋总产12.5万t,水产品总产1.16万t,瓜蔬总产50万t,“十二五”期内年均分别增长16.8%、29.7%和50.2%。

1.3.2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新的突破 科技创新活跃,支撑作用加强。“十二五”期内,荣获市级以上农业类科技进步奖13项,国家授权专利580件,并创建国家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1个,集成组装农艺一体化绿色增产技术模式4套,通过资源重组建立了“安徽瑞泰种业集团”。建设小麦良种繁育基地1.67万hm2,生物组培中心2100m2,全县良种应用率100%。全县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6%。

1.3.3 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农业生态技术稳步推进,2015年建有农业部粮食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17个,省级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点6个,秸秆直接还田覆盖面积10万hm2、占耕地面积的87%,农膜、化肥施用量实现零增长;建立生态发酵床2.7万m2,20个大型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粪污全部达标排放,水体生态逐渐恢复。

1.3.4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卓有成效 高效农业园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生产要素不断向园区聚集。“十二五”期间,现代农业园区从零开始起步,现已建成各类高效农业园区50个。其中旧县核心区面积由原来的2333.33hm2发展到了4000hm2,建成了高产高效种植示范、精准农业示范、畜牧养殖示范、水产养殖示范、农业综合服务示范、花卉苗木示范等六大功能区,实现了产业结构、科技引领、经营机制、基础建设、生态环境等5个方面创新;双浮、郭庙、大新、高庙、坟台、马集等乡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已初具雏形;安徽有机良庄、冠禅生物科技、恒进农业发展、淙祥科技创新、振中农机服务、福润现代养殖等示范企业在全省处于领跑行列。

1.3.5 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5年来,农业效益稳步攀升,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五连快”。2015年全县农业增加值50亿元,期内增速达8.9%;农民人均纯收入10050元,其内增速达14.7%。

2 存在问题

2.1 机构设置不够合理 一是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不适应农业发展需要。2003年太和县成立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将原来31个乡镇农技站推广人员并入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随后在畜牧兽医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中将林业和畜牧从综合服务站中划出,这与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不相适应,在31个综合站之外单独成立了10个区域畜牧区域站,不属于任何一个乡镇管理,机制不活、管理不畅,业务工作不能像以前正常开展,区域站服务功能发挥较差。二是村级服务组织不健全。村级农技推广服务留有空白,仍由各乡镇的农业综合服务站代服务和一些社会经营主体参与服务。

2.2 队伍建设严重滞后 一是人员结构不合理。全县31个乡镇现有在编农技人员126人,其中农业专业人才(含高级农艺师、助理农艺师)仅有52人,水产行业全县仅有1名,乡镇综合站编制由撤区并乡时的5~7人,目前每站只有2~3人,有的站只有站长一人工作。二是基层农技推广队伍老化。全县193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年龄在35岁以下的农技推广人员6名、占比3.1%;年龄在50岁以上的农技推广人员54名、占比28%,农技推广队伍明显老化。很多乡镇没有农机、农产品监测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更缺乏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农业物联网应用等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人才,“用旧知识推广新技术”的现象比较普遍。

2.3 服务能力十分薄弱 一是服务面积大。由于乡镇机构改革,基层农技人员精简较多,服务面积却不断扩大。目前全县实有耕地面积11.33万hm2左右,农技推广人员193名,平均每人服务面积近667hm2,基层服务力量严重不足。二是基层农技人员业务本末倒置,服务功能弱化。乡镇站工作人员除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还要参加乡镇的行政事务性工作,调研的几个乡镇几乎所有农技人员都参与了乡镇的包村包点工作。有的还跨行业担任了计生办主任、妇联主任等职务,农技推广工作成了副业,农技服务只能应付,做不到细致周到。

2.4 工作经费明显不足 虽然现在人员工资能够得到基本保障,但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的引进、试验、示范、转化、推广等公益性服务的财政拨款经费十分有限,农技推广经费主要通过向上争取项目获取资金加以解决,进行技术培训或下乡技术推广的力度有限, 频率和规模有限,根本无法满足短期快速建立农业技术学习氛围的需要。使得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无法大规模大范围推广,仅仅保持“小打小闹”,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农技推广工作,对处理突发事件,应急能力较差,不能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特别是农业项目基本都是补助性质的没有专项工作经费,导致不想要、也不敢要项目,项目实施困难。工作经费制约和影响着农技推广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3 对策建议

3.1 建立健全乡、村服务组织 一是综合设置乡镇推广机构,根据当地产业结构情况,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实行综合设置,特别是综合站之外单独成立的畜牧区域站管理体系、工作机制进行调整,以发挥区域站的服务功能。二是健全村级基层服务组织(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健全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植基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民田间学校、农业科技示范户等为载体的村级基层服务组织(点),重点培养“土专家”、村级农技员,形成以农技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

3.2 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积极性 一是增加基层农技人员中高级职岗位比例,让符合条件的人员能够正常晋升,在不同的专业中选拔聘用更多的高级人才。二是出台特岗人才招聘政策,降低學历门槛,补充年轻农技人员,建立健全村级农技服务组织。三是落实《关于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和艰苦地区流动的意见》(皖组字〔2014〕29号)文件精神,对年满50岁、工龄30年的基层农技人员不受职数限制,直接聘用到相应的职称。参照公务员20年正科享受副处待遇的做法,职称年满20年后自动晋级,不受指标限制。四是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奖表彰评选。每2年对在农技推广中有突出成绩的一线农技人员给予省级表彰,并设立一定数额的奖励基金。

3.3 继续深化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与经营性服务体系融合发展试点工作 总结太和、埇桥区试点经验,提升完善试点方案,扩大试点范围。制定激励科技成果开发应用与农业技术推广紧密结合的政策,把职称的评定、晋升、绩效与科技成果转化挂钩,鼓励农技人员进行自主技术集成和创新。结合事业单位改革,推行专业人员全员聘用制、技术职务竞争上岗制、目标责任考核制,报酬、荣誉与绩效挂钩,奖勤罚懒,促使农技人员加强学习与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同时,要制定优惠政策及激励机制,放宽放活农业技术人员,鼓励和支持去领办、联办各类专业协会、服务实体、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场),开展科技承包,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致富信息服务等。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基本情况太和县问题
太和县人民医院
——智慧医疗助推高质量发展
农村财务委托代理工作解析
云南省首次接受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患者基本情况分析
关于县级老干部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的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但愿那爱心星火早燎原:记太和县关工委主任廉月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