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道宏
摘 要:校園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特殊地理环境,学生更熟悉、更有感情。借助“研学行动”活动探究,开发校园地理校本课程资源,是实现地理核心素养零距离、最感性、最富成效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校园;地理;研学行动
一、学校旗杆高度的测算
2016年9月22日(秋分),笔者组织高一(30)班全体学生进行分组测算学校操场五星红旗旗杆的高度(如表1)。第一小组利用智能手机指南针定位的功能,确定学校的地理坐标(117°34'E,33°32'N),继而算出当地正午时(学校地方时12时)的北京时间(约12时12分);第二小组用皮尺测量、记录旗杆正午时的影长(约11.8米);第三小组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正午太阳高度=90°-|当地纬度-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求出秋分日学校的正午太阳高度(约57°);第四小组在研学活动记录纸上,按一定比例尺绘制一个直角三角形(旗杆高度与旗杆影长组成两个直角边,旗杆的顶端与旗杆影长的远方端点之间的连线为斜边)。利用数学三角函数知识(正切公式),求出旗杆的高度(约18.17米)。这一“研学行动”遵从学生认知规律设计问题链,引发持续性学习行为活动,让学生从“切问近思”的角度研究校园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就地取材”引导学生谈“地”说“理”,使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迫切的学习热情。通过问题化学习与系列问题的解决,达到学习的有效迁移,实现知识的连续建构。
二、学校植被状况的调查
学校植被状况的调查“研学行动”(如表2),通过实地调查引导学生对教学楼南北两侧花木生长状况与初花日期的差异、校园植被生态环境综合效益以及校园花木冬夏季节浇水作用不同的深度研学与思考。同时,让学生留意观察校园花木丛中的“温馨提示牌”上的内容,如“你也轻轻,我也青青;送你芳香,留你芳名”……可谓是“人与环境之间的无声对话”。如此“研学行动”不仅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观”的培育,而且有助于学生爱护花木、保护校园环境这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达成。
三、中华经典文化中的地理知识
中华经典文化中的地理知识“研学行动”的设计(如表3),关注了校园隐性地理文化资源(图书馆、阅览室、微机室等)的开发。既弘扬了中华经典传统文化,又拓展了地理视野,让学生深刻体验到“无处不地理”的无穷魅力。通过小组合作查询、收集、归纳、整理图文信息材料,能够培养学生对地理隐含信息的获取、分析与处理能力。“研学行动”之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及时在地理特色课堂进行形式多样的研学成果展示。如“研学行动”成果展板、“研学行动”过程宣传墙报和学生利用自制ppt课件图文并茂地生动呈现“研学行动”的成果。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研学行动”的成果展示,重视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绝不能一“研”了之、一“展”作罢。如“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山下百花山上雪,一山竟然四季全”、“高处不胜寒”、“泾渭分明”等,对这些诗词、成语的研学,都有利于“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