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北地区铀矿化特征及成矿规律浅析

2018-11-06 10:30王磊
西部资源 2018年5期
关键词:成矿规律铀矿

王磊

摘要:粤西北地区处于国家重点攻关的南岭东西向成矿带与郴怀北北东向成矿带的交汇部位。通过对粤西北地区铀成矿地质条件的分析,分析总结了区域铀成矿规律。分析表明该区具有对铀成矿十分有利的地质条件,在花岗岩体内、岩体外接触带、灰岩砂岩层间破碎带等均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关键词:粤西北;铀矿;成矿规律;找矿潜力

1.地质背景

1.1大地构造位置

本区大地构造位于华夏古陆与扬子古陆的结合部位(钦杭结合带),成矿带划分属南岭成矿带(Ⅲ级),郴怀成矿带(Ⅳ级)从本区穿过,处于极有利的铀成矿大地构造环境。

1.2地层及岩浆岩

粤西北地区出露的地层较齐全,从下古生界震旦系至中、新生界,除缺失奥陶系、志留系以外,其余地层均有出露。其中最老的下古生界震旦系、寒武系,分布于西部云开大山后加里东隆起,以浅海相碎屑沉积为主,为类复理石、硅质岩夹火山碎屑岩建造。上古生界泥盆、石炭、二叠系及中生界三叠系遍布全区,主要沿东陂-连州复向斜和连阳复向斜分布,以浅海相碳酸盐岩为主,海相陆源碎屑岩类和海陆交替相的砂页岩、灰岩互层及煤系地层次之。其中下石炭统的梓门桥组铀矿化较发育,见有工业矿体,上二叠统龙潭组次之。此外,下石炭统的石磴子组和上泥盆统也具有零星铀矿化。三叠系下、中统浅海相碳酸盐及碎屑沉积较发育,但三叠系上统及侏罗系仅零星分布,沉积类型主要为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沉积及火山碎屑沉积;白垩系及新生界古近系为陆相红色碎屑沉积,呈盆地状露布,第四系分布广、厚度薄。

区域岩浆活动频繁而强烈,多期多阶段或同期多阶段岩浆活动形成的不同规模的岩体十分发育。出露的岩体有北部的九嶷山岩体、东部的大东山岩体、南部的连阳岩体和西部的禾洞、永和等岩体,出露面积为2380平方公里,占本区面积的四分之一以上。这些岩体以中深成侵入岩为主。岩体产状多样,有中深成相的岩基、浅成相的岩株、岩墙和浅成一喷发相的次火山岩。岩性甚为复杂,有酸性、中酸性、基性及碱性岩等。形成时代有加里东期、印支期及燕山期等。

1.3构造

粤西北位于南岭纬向构造带、湘南经向构造带、新华夏系构造、粤北山字形构造的交接处,构造条件错综复杂。区内大致以西江南北一线为界,东边为宏大的NNE断褶带,即郴-怀断褶带的一段所据;西边为粤北山字形构造西翼反射弧所在,并穿插散布有经向、纬向、新华夏系和旋卷构造。

2.铀矿化特征

粤西北地区分布的铀矿主要为花岗岩外带型和花岗岩型两大类。据各大类型围岩和控矿构造,花岗岩外带型可分为灰岩、砂岩层问破碎带型和变质岩蚀变破碎带型;花岗岩型可分为硅化脉型和花岗岩蚀变破碎带型。

2.1花岗岩外带型

花岗岩外带型为本区内主要铀矿化类型,分布广泛。其中灰岩、砂岩层间破碎带型铀矿化明显受岩性、岩层界面控制,主要层位为下石炭统梓门桥组、石凳子组、孟公坳组等不纯灰岩和二叠系灰岩、硅板岩等,以及上泥盆统不纯灰岩等,部分距花岗岩体较近。铀矿体主要控制于北北东向深、大断裂附近低级别的岩层接触界面层问破碎带、裂隙构造带中,部分赋存于断裂夹层位的古岩溶带中,与铀矿化关系密切的蚀变为局部地段发育的赤铁矿化、褪色化、黄铁矿化,多伴随沥青铀矿产出。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不规则状,长数十米至300米,厚一般几厘米至8米,品位中等;变质岩蚀变破碎带型主要分布于花岗岩体外带,距岩体较近(一般0~6千米)。铀矿化受寒武系下亚群含炭页(板)岩、含炭沙岩层位控制明显,产于岩层的层间破碎带、挤压带中。破碎带具明显的糜棱岩化,岩性破碎,局部有角砾岩,细脉状黄铁矿与铀矿化关系密切。铀矿化呈透镜状、不规则状。尚未发现矿床,但见工业矿体。

2.2花岗岩型

花岗岩型为本区内次要矿化类型,其中硅化脉型广泛分布于禾洞岩体西北部岩体过渡相想到边缘相的中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中细粒或细粒黑云母花岗岩中。铀矿化产于长约7千米的北东向断裂上下盘(主要是上盘)次级构造中。含矿构造由成矿期灰白色硅化岩、赤铁矿化硅化岩、烟灰色石英细脉及含紫黑色萤石的硅质细脉构成。硅化、赤铁矿化(红化)、萤石化是近矿蚀变。矿体走向长30米~190米,延深40米~150米,厚度几十厘米至3.7米。矿床规模小,矿石品位高;花岗岩蚀变破碎带型广泛分布于禾洞岩体西北部岩体过渡想到边缘相。铀矿化受规模大小不一、由各种蚀变岩组成的蚀变破碎带控制。蚀变破碎带膨胀且早期硅化不强烈的部位和赤铁矿化(红化)、硅化,特别是黄绿色绢云母化发育的地段,以及蚀变破碎带分枝复合部位,为有利于铀矿化富集地段(部位)。铀矿化不很连续,不很均匀,呈扁豆状、透镜状、不规则状。尚未发现矿床,但见工业矿体。

3.铀成矿规律分析

3.1铀矿化控制于古隆起边缘浅海区及古断裂带两侧

加里东运动后,晚古生代为相对稳定的海盆,古海底隆起或古海脊古断裂初步形成,海盆南部有佛岗隆起带及其同向古断裂,西部有云开大山隆起带,北部有九峰隆起带和瑶山隆起带,于瑶山隆起带与佛岗隆起带之间有一北东向的古断裂存在。目前所发现的矿床、矿(化)点,几乎全分布在古隆起带(尤其南部隆起带)边缘的浅海区及古断裂带的两侧。

3.2铀矿化受区域性构造的交汇部位控制

铀矿化分布的相对集中性,受不同方向的区域性构造带交汇部位控制。如九峰东西向构造亚带(西段)与北东向构造交汇部位,控制了仙洲一清江一带铀矿化的分布;大东山东西向构造亚带西段与连阳南北向构造复合部位,控制了西江—连州一连南一带的铀矿床、矿点和矿化点的分布;郴怀断褶带与北西向断褶带交汇复合部位,控制了西江-小江-黎埠-寨南-带铀矿点、矿化点的分布;北江断褶带与英德东西向断褶带复合部位,控制了西牛、马口-带铀矿化点的分布。

33矿床、矿(化)点的产出受岩体岩相和一定层位控制

区内花岗岩型铀矿化集中分布于面积442km2的燕山期禾洞岩体北西部中粒、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和中细粒、细粒黑云母花岗岩,即该岩体的过渡相和边缘相内。该岩体长期遭受剥蚀,相带明显,且碱交代(正长岩)和中细粒、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的白云母化等自变质作用较发育,可使岩体中的铀被解析出来,成为铀成矿的物质来源。多次、多向岩浆活动形成的岩体接触界面和几何空间可为尔后构造的发展,矿液的积聚和铀的析出、沉淀提供必要的条件。该岩体由中心相向边缘相,二氧化硅、氧化钾、氧化钠增加,氧化钙、氧化铁减少,也就是由较基性变为酸性,致岩体的过渡相和边缘相铀矿化最集中和最富集;区内花岗岩外带型铀矿床和一批矿点主要分布于下石炭统梓门桥组和上二叠统,其次是分布在孟公坳组、石磴子组,以及寒武系下亚群和上泥盆统。铀矿化受层位控制明显,主要控矿层位有:寒武系下亚群含炭页(板)岩、含炭沙巖;下石炭统梓门桥、石磴子、孟公坳等不纯灰岩;二叠系灰岩、硅板岩等;中泥盆统桂头组沙岩、含砾沙岩;上泥盆统不纯灰岩等。产出矿床、矿点层位的一个共同特点,是与相邻层位相比,铀含量普遍较高,有的可达富铀层(U>10×10-6)。

4.结论

粤西北地区花岗岩体与变质岩的接触带,已发现不少变质岩蚀变破碎带型铀矿化点带。同时灰岩、沙岩层间破碎带型铀矿化的有利层位很多,在这些有利层位(郴怀深断裂及其伴生断裂切割部位)已找到1个铀矿床和一大批矿(化)点,这些都是新一轮找矿的一个主要方向。

猜你喜欢
成矿规律铀矿
CSAMT法在柴北缘砂岩型铀矿勘查砂体探测中的应用
铀矿地质勘探设施治理分析
关于铀矿地质退役设施的长期监护
UExplore_SAR软件在铀矿地质勘查中的应用
浅评下庄铀矿田矿床地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