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民环保责任归因、环保效用感知与环保行为研究

2018-11-06 04:47王惠娜邵玉香薛秋童

王惠娜 邵玉香 薛秋童

摘要:

居民环保行为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行为,环境关心、环境知识、环保规范、环保责任归因、环保效用感知等因素都对环保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环境关心、环境知识和环保规范对环保行为产生正向直接作用;环保责任归因削弱了环境关心与环保行为的正向关系,起到抑制调节作用,居民越是将环保责任归因于他人,环境关心对环保行为的促进作用越弱;环保效用感知强化了环境关心、环境知识、环保规范与环保行为的正向关系,产生正向调节作用,居民越是认为自己环保行为有利于环境,越是能实施环保行为。政府的环保宣教应重视环保责任的宣传教育,并设计让居民感知环保行为效用的途径。

关键词:环保行为;环保责任归因;环保效用感知;环境关心

作者简介:王惠娜, 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发展与公共治理研究中心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环境治理。邵玉香,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环境治理。薛秋童,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环境治理(福建 泉州 36202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环境政策工具的选择模式、执行逻辑及优化策略研究”(15CGL056)

中图分类号:C91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18)04-0128-13

一引言

环境事故频发极大促进了居民对环境问题的关心,也引发了理论界对居民环境保护行为孙岩、宋金波、宋丹荣:《城市居民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管理学报》2012年第1期,第144—150页。、居民环保主义影响因素彭远春:《国外环境行为影响因素研究述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8期,第140—145页。、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关系钟毅平、谭千保、张英:《大学生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的调查研究》,《心理科学》2003年第3期:第542—544页。的大量研究。居民环保行为的研究可分为心理学途径和经济学途径,前者关注内在心理因素,如价值、信念、态度;后者重视外在因素,如收入、价格、社会—经济特征C F Clark,M J Kotchen,M R MooreInternal and External Influences on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Participation in a Green Electricity Program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3,(23),pp237-246。然而,这两种研究路径在分析复杂情境的个体行为时常面临解释力有限的难题。在现实生活中,居民日益高涨的环保意识并不一定产生高的环保支付意愿池上新、陈诚、许英:《环境关心与环保支付意愿:政府信任的调节效应——兼论环境治理的困境》,《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第72—79页。,

即使居民认识到环境破坏的后果或环境保护的收益,也不一定会采取环保行为张玉玲、张捷、赵文慧:《居民环境后果认知对保护旅游地环境行为影响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7期,第149—156页。。如何解释高意识—低行动的环保行动困境呢?居民环保行为是复杂而曲折的因果链条,环保行为受到环境意识、环境知识和环保规范等因素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受到其他因素的调节干预。虽然居民有较高环保意识或环保知识,但居民对环保责任的归因(“环保是我的责任吗”)以及对环保行为的成本效用感知(“我的环保行为有用吗?”)将对环保意识与环保行动的推动关系产生调节作用,影响了环保意识、环境知识等因素对环保行为的促进作用。本文将环保行为的影响因素分为直接因素和调节因素两类,直接因素对环保行为产生直接作用,调节因素将促进或抑制直接因素与环保行为的关系,两类因素共同作用于环保行为。

二理论框架与研究假设

(一)居民环保行为研究综述

居民环保行为既受到个体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因而,居民环保行为研究既有宏观政策分析也有个体微观层面分析。在宏观政策层面上,学者们分析了社会经济水平、生活习惯、法律法规、政府考核等因素对居民环保行为的影响杨凌、李国平、元方:《发达国家城市固体废弃物减量政策》,《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第6期,第8—12页。

彭德蕾:《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法律规制:基于对澳大利亚城市的考察》,《政法学刊》2011年第3期,第86—91页。。宏观层面的研究提出了繁荣假说,认为经济发展将促进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环保行为A Diekmann,A FranzenThe Wealth of Nations and Environmental Concern,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999,(4),pp540-549 ,并采用多层分析法将宏观因素与微观因素纳入同一分析框架中王玉君、韩冬临:《经济发展、环境污染与公众环保行为——基于中国CGSS2013数据的多层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第79—92页。。微观层面研究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对居民环保行为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環保行为的不同解释。Fishbein和Ajzen提出的合理行动模型认为居民的环境态度决定了环保行为意图,并根据行为意图采取行动I Ajzen,M FishbeinUnderstanding Attitudes and Predict Social Behavior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80;Schwartz的“规范—激活”理论认为价值观能促进环保行为,但其促进作用受到结果意识、责任意识的调节作用P Wesley Schultz,Lynnette C ZeleznyValues and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A Five-country Survey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1998,(29),pp540-558;Hines等人提出了环保行为责任模型,认为个人因素(态度、控制力、个人责任感)、对环境问题的知识、行动策略知识、行动技巧等变量促进环保行动意图的产生,行动意图再转化为环保行动J M Hines,H R Hungerford,A N Tomera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ur:A Meta-Analysi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1986,(18), pp1-8。这些理论模型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居民环保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提供了分析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之间鸿沟的理论思路。

居民环保行为,已有研究分析了影响环保行为的各类变量,具体为人口统计学因素A A Babaei,N Alavi, G GoudarziHousehold Recycling Knowledge,Attitudes and Practices towards Solid Waste Management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2015,(9),pp94-100——如性别洪大用、肖晨阳:《环境关心的性别差异分析》,《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2期,第111—135页。、受教育时间;外部因素——如制度、经济、社会文化;内部因素P Y Chu, J F ChiuFactors Influencing Household Waste Recycling Behavior:Test of an Integrated Model,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3,(3),pp604-626——如动机、知识、价值观、态度、意识等。实证研究利用个体研究D Grazhdani Contingent Valuation of Residents Attitudes and Willingness-to-Pay for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Control: A Case Study in Prespa Park,Southeastern Albania,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15,(1),pp81-93或社区层面E M Purcell,W L MagettePrediction of Household and Commercial BMW Generation According to Socio-Economic and Other Factors for the Dublin Region Waster Management,2009,(4),pp1237-1250的数据探讨了各类因素的影响方向和程度,既有横截面数据分析,比如用CGSS2013年数据分析公众环保行为洪大用、范叶超、肖晨阳:《检验环境关心量表的中国版——基于CGSS2010数据的再分析》,《社会学研究》2014年第4期,第49—72页。,也有面板数据模型或时间序列模型,如Starr和Nicolson运用跟踪调查的面板数据Starr J,Nicolson CPatterns in Trash:Factors Driving Municipal Recycling in Massachusetts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2015,(6),pp7-18。在数据分析方法上,许多研究运用因子分析法归纳环保行为的影响因子、運用结构方程描述变量之间的复杂因果逻辑关系A GrobA Structural Model of Environmental Attitudes and Behavior,EnvironmentalPsychology,1995,(15),pp209-220、运用层次回归模型检验变量之间的回归系数。这些研究以多种研究数据与研究方法讨论居民环保行为的影响因素。然而,一方面这些因素过于离散,未能讨论这些因素对居民环保行为的作用类型;另一方面多数研究讨论了环境关心、环保规范等主观意愿,尚未关注高环保意愿—低环保行动之间的鸿沟,而这种现象正是理解居民环保行为的关键问题。

(二)居民环保行为的影响因素

1环境关心。环境关心,也称为环境意识,是针对环境事实、环境行为的态度或意识P Ester Environmental Concern in the NetherlandsIn Progress i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 Planning,1981,(3),pp81-108,反映了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R Dunlap,R E JonesEnvironmental Concern:Conceptual and Measurement IssuesWestprot,CT:Greenwood Press,2002,pp482。斯特恩归纳四种环境关心观点,一种把环境关心当作思考问题的新环境范式R Dunlap, K D Van LiereThe New Environmental Paradigm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2008,40(1),pp19-28;第二种认为环境关心是人类利他主义价值观;第三种观点认为环境关心是自我利益的价值导向;最后,斯特恩认为环境关心是更深层原因的综合性结果,如后物质主义价值观P C Stern, T Dietz The Value Basis of Environmental Concer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1994, 50(3), pp 65-84。环境关心的研究文献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讨论环境关心的测量及其影响因素,先后提出了环境关心量表、新环境关心量表洪大用、卢春天:《公众环境关心的多层次分析——基于中国CGSS2003的数据应用》,《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6期,第154—170页。;另一类是分析环境关心对环保行为的影响程度与方式,将环境关心作为影响环保行为的直接变量或中介变量刘贤伟、吴建平:《大学生环境价值观与亲环境行为:环境关心的中介作用》,《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年第6期,第780—785页。。环境关心作为一种个体内在心理因素,环境关心水平越高,环保支付意愿越强李莹等:《改善北京市大气环境质量中居民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年第2期,第123—126页。,越有可能采取环保行为。本文提出假设1: 环境关心对环保行为具有正向作用。

2环境知识。环境知识能提供正确的环境信息以及环保行动策略。环境知识是环保行为产生的前提条件,人们知道越多的环境问题和行动策略,环保意图越有可能付之实践。Marcinkowski分析自然环境知识、一般环境知识和环境行动知识,并发现环境行动知识是预测个体环保行为的最强因素T MarcinkowshiAn Analysis of Correlates and Predictors of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Carbondale: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1988。斯特恩则验证了环境问题和环保策略的知识是影响个体行为差异的最关键因子P C Stern,T Dietz,L Kalof,et alValues,Beliefs,and Pro-environmental Action: Attitude Formation toward Emergent Attitude Objects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1995,(25), pp1611-1636。海恩斯等人对大量研究文献的综述分析发现环境知识与环保行为之间的平均系数为03J M Hines,H R Hungerford,A N Tomera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ur:A meta-analysi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1987,(18),pp1-8。由此可见,环境知识的缺乏将会阻碍个体实施环保行为,环境宣传教育的目的旨在传授人们环境知识来引导他们采取环保行为。本文提出假设2:环境知识对环保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3环保规范。环保规范分析社会压力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城市个体嵌套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社会关系网络所产生的社会压力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作用,这种影響包括主体对“舆论压力”的具体感知及“迎合”舆论期望的主观意愿S F Sidique,S V Joshi,F LupiFactors Influencing the Rate of Recycling:An Analysis of Minnesota CountiesResources Conservation & Recycling,2010,54(4),pp242-249。当个体处在熟人社会中,家庭成员、邻里、同事、环保协会都能成为重要参照群体,参照群体为个体行为选择提供了可供学习或效仿的经验路径C Wan,G Q Shen,A YuKey Determinants of Willingness to Support Policy Measures on Recycling:A Case Study on Hong KongEnvironment Science & Policy,2015,54,pp409-418。个体感知到参照群体对环保行为的期望和舆论越大,就越有可能参与到环保行为中T T P Nguyen,D Zhu,N P LeFactors Influencing Waste Separation Intention of Residential Households in a Developing County:Evidence from Hanoi,VietnamHabitat International,2015,48(8),pp169-176。可见,环保规范越强,个体越能采取环保行为。本文提出假设3:环保规范对环保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4环保责任归因。规范—激活理论认为当个人规范受到结果意识和责任归因激活时,会出现规范失调,进而产生内疚感,内疚感促使个体产生对社会进行补偿的道德义务,从而采取亲社会行动。结果意识和责任意识是两个调节变量,当结果意识和责任意识出现或变强时,个体规范将被激活,个体将采取亲社会行为;反之,当结果意识和责任意识变弱时,个体规范未被激活,亲社会行为也难以出现M C OnwezenThe Norm Activation Model:An Exploration of the Functions of Anticipated Pride and Guilt in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2013,(39),pp141-153。按照规范—激活理论的分析思路,个体的内在规范,如环境关心、环境知识与环保规范能转化为环保行为,但在转化过程中,受到对环境破坏所产生的结果意识、责任归因的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当个体认知到环境污染的后果是由居民生活日常排污造成,责任归因强化,那么环境关心、环境知识、环保规范等心理规范被激活,个体将产生对环境污染进行补偿的道德义务,采取垃圾分类、绿色采购等环保行为;相反,当个体认为环境污染是由于工业排污造成的,责任归因弱化,个体心理规范未被激活,个体环保行为受阻。本研究提出假设4:环保责任归因与环保行为具有相关关系,同时,环保责任归因对环境关心、环境知识、环保规范与环保行为的相关关系起到调节作用。

5环保效用感知。效用感知是个体对自己环保行为能否实现保护环境目的的主观感知徐林、凌卯亮、卢昱杰:《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影响因素研究》,《公共管理学报》2017年第1期,第142—153页。,是对行为能力与结果控制能力的自我评价。当个体认为自己的行动有助于解决环境问题、缓解生态压力,则倾向于采取行动;如果认为自身行为微不足道,难以改善环境,即使他有强烈的环境关心意识、丰富的环境知识或者处在紧密的环保规范中,环保行为也会受到阻碍Y Lee,S Kim,M Kim,et alAntecedents and Interrelationships of Three Types of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4,67(10),pp2097-2105。这意味着环保效用感知对关键变量与环保行为关系产生调节作用。当个体的环保效用感知越高,环境关心、环境知识、环保规范越能促进环保行为;相反,当个体对环保效用的自我感知很低,关键变量与环保行为的关键将被削弱抑制。本研究提出假设5:环保效用感知与环保行为有相关关系,同时环保效用感知对环境关心、环境知识、环保规范与环保行为的相关关系产生调节作用。

(三)分析框架

结合上文的分析,借鉴Hungerford将影响环保行为的变量分为门槛变量、自主变量、强化变量,变量不仅有先后顺序,而且有复杂的交互作用关系H R Hungerford,T L VolkChanging Learner Behavior Through Environmental EducationEnvironmental Education,1990,(3),pp8-22,本研究将环保行为的影响变量分为2大类:基础变量,包括环境关心、环境知识和环保规范;调节变量,包括环保责任归因、环保效用感知。基础变量对环保行为产生直接作用,调节变量既对环保行为产生直接作用,也对基础变量与环保行为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三数据、变量与测量

(一)数据来源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收集数据。研究团体设计了《居民环保行为调查问卷》,包括被试者的基本背景情况、自变量(环境关心、环境知识、环保规范、环保责任归因、环保效用感知)、因变量(环保行为)。2015年11月,研究团体在东部沿海城市的LC区进行比例分层抽样调查,共计900份,有效问卷77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64%,其中,男性占比4486%,女性占比5514%;25周岁以下占比784%,26~35岁占比2532%,36~45岁占比2828%,45~60岁占比2699%,61岁占比1157%,青年占绝大多数,符合我国居民环保行动的现状罗艳菊、黄宇、毕华、赵志忠:《基于环境态度的城市居民环境友好行为意向及认知差异——以海口市为例》,《人文地理》2012年第5期,第69—75页。。

(二)变量及测量

1因变量。环保行为测量按照实践性环保行为设计7道题目,包括垃圾分类投放、购物时自带环保袋、购买环保节能产品等,设计“从不,偶尔,经常”三个选项,赋值1~3。通过Cronbachs Alpha[BFQ]进行信度检验,α系数0717,具有较好的信度。对环保行为进行因子分析,通过最大方差旋转法,从7个项目中提取1个因子,命名为“环保行为因子”,其方差贡献率达5722%,因子负荷量均在065以上,KMO值为0810。计算每个项目的环保行为因子分,并以因子分进行回归分析。

2自变量。环境关心的测量采用洪大用研究团队制作的中国环境关心量表洪大用、卢春天:《公众环境关心的多层次分析——基于中国CGSS2003的数据应用》,《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6期,第154—170页。,包含10道问题,设计“非常同意、比较同意、不确定、不大同意、非常不同意”五个选项,正向题目赋值5~1分,反向题目赋值1~5分。通过Cronbachs Alpha[BFQ]进行信度检验,α系数0713,具有较好的信度。我们把10道问题答案得分加总算出环境关心指数,分数越高意味着对环境问题越关心。

环境知识、环保规范、环保效用感知的测量借鉴CGSS2010的问卷题目。环保知识以判断题的方式测量,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节能方面的知识,判断正确的分值为环保知识得分。环保规范选择环保态度量表中的社会压力测量,采取李克特表设计“非常不同意、不太同意、不确定、同意、非常同意”五个选项,分别赋值1~5分。

环保效用感知分为行为成本感知和行为效用感知,具体包括“我的行为能有效保护环境”“我花费的金钱能有效保护环境”“我花费的时间能有效改善环境”3个问题,采取李克特表设计“非常不同意、不太同意、不确定、同意、非常同意”五个选项,分别赋值1~5,并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1个因子,命名为“环保行为效用因子”,其方差贡献率为819%,因子负荷量均在0905以上,KMO值为061。

环保责任归因分为污染源归因与环保责任主体归因,设置污染源归因哑变量,污染源归因为日常生活时,赋值为0,污染源归因为个体日常生活之外的交通运输、农业生产、工业生产时,赋值为1;设置环保责任主体亚变量,责任主体为个体时,赋值为0,责任主体为企业或政府时,赋值为1。各变量描述性统计见表1。

四实证结果与讨论

(一) 环境关心、环境知识与环保规范对环保行为的直接作用

本研究采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对研究假设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见表2。从模型2、模型3、模型4可以看出来,环境关心、环境知识与环保规范均对环保行为产生顯著的正向作用,验证了假设1、假设2和假设3,符合上文对环保行为的解释。在模型4中,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环境关心每增加1个单位,环保行为增加0022个单位;环保知识每增加1个单位,环保行为将增加0150个单位;环保规范每增加1个单位,环保行为将增加0159个单位,环保知识和环保规范的作用要强于环境关心。该分析结果在某种程度上说明环保规范对环保行为的强作用,个体嵌套在社会网络中,其行为选择受到非正式规范的约束,他人的期待与舆论将对自身的行为选择产生投射作用,个体行为则试图符合群体的非正式规范与心理期待。

(二[BFQ])环保责任归因、环保效用感知对环保行为的调节作用

为了检验调节作用,本文用阶层调节回归分析的检验方法,采用变量的交互项来检验环保责任归因与环保效用感知的调节作用。以环保责任归因的调节作用分析为例,首先,检验环境关心与环保行为的直接效用;其次,检查环境关心和环保责任归因对环保行为的影响;再次,将环境关心、环保责任归因以及两者的交互项加入模型,检验这些变量对环保行为的影响。如果第三个步骤的交互项系数通过显著性检验,那么环保责任归因的调节作用得到验证。

1环保责任归因的调节作用

运用阶层调节回归法对环保责任的调节变量进行检验。表3的模型3、模型5分别检验污染源归因、环保责任主体对环境关心与环保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污染源归因既对环保行为产生显著性直接作用,也显著性地对环境关心与环保行为的关系产生负面调节;环保责任主体归因对环境关心与环保行为的关系产生显著的负面调节,但并不显著。数据分析结果意味着,无论居民将污染源归因为日常生活或者工农业生产,环保行为都会随着环境关心的增加而有所增加,但增加的幅度有所差异。相比较而言,将污染源归因为工农业污染的居民,其环境关心对环保行为的促进作用比较弱(斜率比较小),而将污染源归因为日常生活的居民,其环境关心对环保行为的促进作用更强些(斜率比较大)。该研究发现污染源归因对环境关心与环保行为关系起到抑制作用。总体上,环保责任归因对环境关心与环保行为起到负向调节作用。

表4呈现了环保责任归因对环境知识、环保规范的调节作用检验结果。交互项回归系数都为负,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无法验证调节作用的显著存在。这说明环境知识与环保规范仍然对环保行为发挥强作用,没有受到环保责任归因的影响。该研究结果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解释:一方面,拥有丰富环境知识的居民能更客观地判断污染源既来自工农业污染,也来自居民日常生活,即使他们认为环境污染主要是由工农业排污所造成的,但仍能将自己掌握的环保行动策略转化为环保行动;另一方面,身处社会网络中的居民面对着强烈的环保规范时,通常会采取从众行为以符合群体的环保规范,即使他认为污染是工农业排污造成,政府、企业也应该承担主要的治污责任,仍会采取符合群体规范的环保行为,而不受环保责任归因的调节影响。

环保责任归因的调节作用检验结果说明:污染源归因对环境关心与环保行为的关系起到抑制调节作用,对其他关系的调节作用无法得到验证;责任主体归因对三组关系的调节关系全部无法通过显著性检验,无法证实调节作用。假设4部分得到验证。

2环保效用感知的调节作用

表5的数据结果显示:环境关心仍然对环保行为产生显著性的正向作用,环保效用感知也对环保行为产生显著性的正向作用,同时,环境关心和环保效用感知的交互项也对环境关系与环保行为的关系产生显著性正向作用,调节效用得到验证。这说明,环保效用感知增强了环境关心与环保行为的相关关系,正向调节作用得到验证。这意味着,居民越是觉得自己的环保行为能有效地改善环境质量,环境关心对环保行为的影响将越强。

表6的数据显示:环境知识对环保行为仍然是显著性的正相关关系,在模型1和模型2中,系数分别为0256和0151。在模型2中,环保效用感知对环保行为具有正向作用,系数为0342,通过显著性检验。模型3,分别加入环境知识、环保效用感知、环境知识与环保效用感知的交互项,环境知识、环保效用感知均通过显著性检验,交互项系数为正,但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环保效用感知的调节作用未能得到验证。居民环保效用感知对环保行为有正向的直接作用,却没有对环保知识与环保行为的关系产生强化作用。这可能由于环境知识丰富的居民能较好地自我评估环保效用,较客观地认识环境污染治理的复杂性,因此,无论他们对自己环保行为做出何种评价,仍然能运用环境知识采取环保行为,而不受效用感知的影响。

表7数据显示:环保规范在模型1、模型2和模型3中都能通过显著性检验,并且系数为正,再次证明环保规范对环保行为有正向作用。在模型2中,环保效用感知也对环保行为产生显著正向作用。在调节作用模型3中,环保规范仍对环保行为具有显著性的正向作用,当加入环保规范与环保效用感知的交互项之后,交互项系数为正,且通过显著性检验,正向调节效用得到检验。环保效用感知的正向调节作用说明:当个体感到自己环保行为能改善环境时,越能接受非正式群体规范,环保规范对环保行为的作用增强。

表5~7结果表明:环保效用感知对环保行为产生直接正向作用,同时对环境关心、环境规范与环保行为的关系产生正向调节作用,假设5成立。这说明,个体越是感知到自己环保行为的效果,越是能采取环保行为,同时,环保效用感知越强,环境关心、环保规范越是能对环保行为产生正向作用。

3稳健性检验

本研究对关键变量的共线性进行了方差膨胀因子(VIF)检验,未加入交互项的回归模型中,所有变量的VIF值在102~164之间,平均VIF值为126,关键变量不存在共线性的问题。

本文采用Bootstrap方法进行200次重测进行稳健性检验,评估在95%置信水平下回归估计的上下界。表8汇总了关键变量的重测结果。检验发现:在直接作用的验证中,基础变量对环保行为的显著性仍然存在,环保责任归因对环保行为的直接作用仍不显著,环保效用感知对环保行为的作用仍显著;在调节作用的验证中,污染源对环境关心与环保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环保效用感知对环境关心、环保规范与环保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都得到再次验证。但是,在上文调节作用检验中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关系——污染源对环境知识、环保规范与环保行为关系的调节作用、环保效用感知对环境知识与环保行為的调节作用却在Boostrap重测中通过显著性验证。Bootstrap的重测结果与前文的发现基本一致,研究发现稳健性较好。

五结论与对策

本研究聚焦个体心理层面的微观分析,构建直接变量与调节变量共同作用下的环保行为框架,实证研究发现:环境关心、环境知识与环保规范对环保行为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与此同时,环保责任归因(污染源归因)对环境关心与环保行为的正向关系产生负向调节作用,环保效用感知则对环境关心、环保规范与环保行为的正向关系产生正向调节作用。该研究发现首先回应规范—激活理论的观点,环保中个人规范与个人行为的关系受到责任归因、效用感知的调节作用,当居民将环保责任归因为工业时,居民环境关心对环保行为的正向作用被抑制;当居民环保效用感知越强时,环境关心、环保规范对环保行为的促进作用将得到强化;其次,本文尝试建构并验证一个包括直接变量和调节变量的环保行为的综合性解释框架,形成更为系统和完整的分析框架,更细致地解释居民环保行为发生路径,更好地分析现实生活中高环保意识—低环保行为的悖论。

居民环保行为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单方面的环境知识、环保方法宣教难以激励居民采取环保行为,而应该重视在知识输送的同时,注意责任与效用的引导,并采取精细化管理。

第一,环保宣教应重视环保意识与知识的宣传,采取精细化宣教。环保宣教应利用环保宣传教育的组织体系,创新宣传方式、更新宣传内容,运用新媒体引导网络舆情;针对不同的人群制定不同的宣传方案,以口语化、形象化的方式进行宣传,使环保宣教更接地气,更为精细化;采取精细化宣教,结合不同时节、不同区域制定宣教方案。

第二,环保宣教应重视对环保责任以及环保效用的教育。环保宣教应重视对居民环保责任的宣传,宣传居民在家庭生活、交通方式等方面所产生的污染,宣传居民环境保护的责任与义务。正确引导居民对环境政策的客观评价,让环保行为的效用可视化,更直观地让居民感知自身环保行为的效用,宣传居民环保行为的重要性。

第三,制定居民环保行为精细化管理模式。针对居民社区、公共空间、学校等不同的场景制定不同的环保行为引导方式。以垃圾分類为例,应该根据不同小区的空间布局、设施配套和居民生活习惯,提供不同回收设施与回收方式。精细化管理模式需要将物业公司作为重要的协助者,政府应该培养物业公司的环保意识,让物业公司成为政府和居民之间的桥梁,量身打造适合社区的垃圾分类和回收模式。

Research of Attribu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sponsibility,Percep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ffectivenessand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WANG Hui-na, SHAO Yu-xiang, XUE Qiu-tong

Abstract: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 citizen is the complex behavior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Environmental concern,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environmental norm play the direct role on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s. Attribu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sponsibility plays the negative moderating rol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vironmental concern and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The more the residents attribute th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to others, the weaker the environmental concern has 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ehavior; The percep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ffectiveness positively moder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concern, environmental knowledge, environmental norm and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s. The more people think their environmental behavior is conducive to the environment, the more they can imple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ehavior. The government'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of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and design a way to let residents perceive the effectiv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eywords: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 attribu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responsibility; percep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ffectiveness; environmental concern

【责任编辑龚桂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