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阅读测试题有效运用例析
——以人教版第十一册《金色的脚印》教学为例

2018-11-06 08:59周常玲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9期
关键词:老狐狸测试题太郎

周常玲

(厦门市集美区灌口小学,福建 厦门 361021)

课文阅读测试题,就是以课文内容为阅读材料,按阅读测试的形式(客观选择题+简答题)进行编题。学生在上课前完成,教师批改,然后贯穿于课堂教学,从而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笔者以人教版十一册《金色的脚印》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借助课文阅读测试题,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聚焦情节,提升概括能力

对于阅读教学,首先应该立足于文体特征,只有准确把握方向,才会有更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以《金色的脚印》一课为例,这是由日本作家椋鸠十创作的动物小说。小说的“三要素”分别是:人物、情节、环境。所以在这一课教学中,首先理清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然后重点聚焦在情节上。教学步骤如下:

第一步:理清《金色的脚印》一课中的人物有小狐狸、老狐狸、正太郎。

第二步:根据箭头提示,分别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概括出老狐狸、小狐狸和正太郎之间发生的故事。填在括号里。(如图1)

第三步:学生回答,教师相机补充完整。老狐狸营救小狐狸,正太郎帮助小狐狸,老狐狸救正太郎。

第四步:根据关系图,用简洁语言说说故事内容。

图1

而对于小说而言,仅仅说清楚故事的主要内容还不够,还要聚焦关键的情节,因此,课前的课文阅读测试题,设计其中一道简答题如下:

9.老狐狸为救小狐狸做了哪些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课堂教学中根据批改学生课文阅读测试题,出示两份学生答案。其中一份情节概括不完整,另一份则是没有写出具体事例。让学生发现并指出不恰当的地方。再出示一份完整的学生答案,引导发现概括情节的方法——抓关键词。学生答案如(图2)

图2

接着根据这份答案,让学生将故事情节分别概括成三个字。学生在这基础上,很快地概括出情节——引开狗、咬铁链、近做窝、咬木桩。

但这样还不足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于是笔者再加大难度,与学生玩文字游戏——将三字扩展成7字。学生顿时兴趣大增,开始掰着手指数数。很快地,在集体智慧碰撞下,学生有了各种不同的正确答案。例如:调虎离山引开狗、用牙拼命咬铁链、把窝做到地板下、放弃铁链要木桩。在概括老狐狸为救小狐狸做了哪些事的环节中,不仅让学生进行了一场头脑风暴,有思考的欲望,还灌输了概括情节的意识——概括具有延伸性,没有唯一的答案,关键在于抓住关键信息,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当然,这篇小说中不仅仅只有老狐狸和小狐狸,还有正太郎。正太郎又为狐狸一家做了哪些事呢?而这也在课文阅读测试题当中。

6.正太郎为狐狸一家做了( )件事。

A.1 B.2 C.3 D.4

请你把这些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题目同样是聚焦到情节上。有了前面教学基础,再来教学这一环节就简单许多。笔者先出示每个选项所选人数,让学生在自己原来答案的基础上根据刚刚概括情节的方法重新整理,概括出情节,再来判断正确答案到底是什么。这时候,大部分学生便能很快地概括出情节,并得出这道题答案为D。下面举其中一学生的答案:知道老狐狸不告密、为老狐狸投送食物、为要回小狐狸摔倒、要回小狐狸并放归。

这样的教学,有序地训练了学生三个层级的阅读能力(提取、整合、概括),致力于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的训练。这样的阅读教学,体现了先进的教学理念——从重知识技能的教学转向重方法策略的能力培养,从字词句段篇章的机械训练转化为有层次的阅读训练。这就是赵镜中推崇的“由教课文转向教阅读”——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由精细的字词句段篇学习转向阅读策略学习。[1]而这其中,课文阅读测试题功不可没。它使学生有测试自己的机会,教师能了解学生的学情,为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打下基础。

二、聚焦情感,培养表达能力

小说教学关注情节、环境、人物,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教者仅仅抓住“三要素”简单化地解读一篇小说,按部就班地处理每一次教学就不合适了。[2]笔者在备《金色的脚印》一课时,阅读了椋鸠十的其他动物小说以及专家对其动物小说的解读,发现椋鸠十小说注重赋予动物更多的情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不局限于关注“三要素”,也关注小说中蕴含的情感。

这一环节教学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聚焦老狐狸对小狐狸的情感。首先,让学生目光聚焦到老狐狸为小狐狸做的这些事中,哪一件让你觉得最不可思议。指名学生自由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重点在于要从文本中找出依据来充实自己的感受。最后,教师相机小结,老狐狸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冒着生命危险的,而此时它已经将死置之度外了,这一切都源于老狐狸对小狐狸深沉的爱。

而椋鸠十动物小说中赋予的情感往往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动物之间的情感;一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作者极力渲染这两种情感,将它写得催人泪下。在人类看似残暴狡猾的动物,在椋鸠十笔下也显得有情有义。[3]因此,在感受完狐狸一家之间的情感后,聚焦到人与动物,即正太郎与狐狸一家的情感。借助课文阅读测试题,教学步骤如下:

第一步:老狐狸救小狐狸这一个个紧凑的情节推动着故事的发展,也把狐狸一家的亲情写得具体而感人。那么,正太郎目睹了这一系列的情节,他认为哪一件事最不寻常?从文中找出依据。

第二步:出示第十七自然段:正太郎真想替小狐狸解开铁链子。就在这时,老狐狸开始做一件不寻常的工作,让他打消了这个念头:老狐狸觉察到无论如何也咬不断那铁链,就咬那根拴铁链的木桩。正太郎想,让老狐狸用自己的力量救出小狐狸,可能更好一些。

第三步:如果你也在现场,这条铁链,你解还是不解?出示阅读测试题其中一道简答题如下:

8.关注课文第17自然段,如果你是正太郎,这条铁链是解开,还是不解呢?请做出选择,并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明理由。

学生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关键在于从文中找出相关依据证明自己的观点,使之站得住脚。归纳起来,认为不解的理由有:1.第17自然段正太郎认为,让老狐狸用自己的力量救出小狐狸,会更好一些;2.第19自然段提到如果老狐狸把小狐狸救出来的时候,该多欢喜。3.这是动物生存会碰到的危急,如果解开,以后再遇到同样的困难,小狐狸可能会产生依赖心理。而认为要解开的理由则有:第2自然段:小狐狸发出一种清脆的、悲伤的声音和第3自然段:正太郎想,这小狐狸多可怜啊!都能感受到此时的小狐狸实在太可怜,不忍心拴住它。最后教师小结,解开是对生命的怜悯,不解则是对生命的尊重,不管解还是不解,都是正太郎对狐狸的爱。

正是正太郎对狐狸的爱,狐狸一家与正太郎之间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这里再次借助课文阅读测试题,促进阅读能力的训练。首先出示测试题:

7.下列选项正确理清狐狸一家与正太郎之间的关系变化的图示是:( )

A.惧怕——防备——熟悉——亲密

B.防备——惧怕——亲密——熟悉

C.亲密——熟悉——惧怕——防备

D.熟悉——防备——亲密——惧怕

“这道题目全班同学全部选A选项。告诉大家,正确答案就是A。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逐一找出依据。”学生基本都能很快地圈划出关键词来证明为何选A。

在聚焦情感的这一教学中,不仅深度感受了动物与动物、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还培养了学生基于文本证据的观点表达能力。何为“基于文本证据的观点表达”呢?福建省小学语文教研员黄国才做出这样的解释:在阅读中产生自己观点,并组织文本信息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过程,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与文本亲密而深度接触的过程。其实质是逻辑论证过程,是批判性思维过程,是深度阅读过程。[4]这也是培养独立思考判断能力,而依据则源于文本信息。所以在聚焦情感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从文中找依据表达自己的观点,锻炼了观点表达力。

三、聚焦写法,发展评鉴能力

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文章写了什么,还要知晓作者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即发展学生的阅读评鉴能力。要关注作者的写法,引导学生对布局谋篇或是表达方法等进行评鉴。因此,在教学完上一环节——聚焦情感后,笔者进行引读。

师:正因为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爱,才有了小说后面温馨而感人的画面,当正太郎不小心掉落悬崖,失去知觉后——

生(齐读):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正太郎觉得脸袋热乎乎的。他费力地睁开眼睛,蒙眬中看见一只大狐狸正在不停地舔着他的脸颊。另一只狐狸蹲在他的胸脯上,温暖着他的身体。

师:最后——

生(齐读):小狐狸刚跑出十几米远,老狐狸不知从什么地方奔了过来,兴高采烈地在小狐狸周围跳来跳去,然后一齐嗖地朝树林深处跑去了。

师:好的,课文学到这儿,故事讲完了吗?

生:讲完了。

师:是的,故事已经结束了。那么课文最后一段删掉是不是也可以呢?

(出示最后一段:迎着耀眼的朝阳,狐狸们的脚印闪着金色的光芒,一直延伸到密林深处。)同时出示课文阅读测试题的其中一道简答题:

10.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与课题有什么关系?你如何理解课题“金色的脚印”?

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进行引导小结。可以分为两个问题来解决。其一是发现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1.与前文“光秃秃的柞树林上边,露出冷清清的月亮”形成鲜明的对比,告诉我们这是一个美丽的大结局。2.最后一段话与课文题目相呼应,点明文章的中心。其二是发现作者拟题的妙处——理解“金色的脚印”在文中指什么。课文学到这儿,学生对“金色的脚印”这一题目有了更深的理解。学生基本都能答到以下三点:1.阳光照耀下狐狸一家留下的脚印呈金色;2.金光闪闪的还有像狐狸一家一样的动物与动物之间的亲情;3.熠熠生辉的还有像正太郎与狐狸一家的和谐友爱的关系。

这仅仅是聚焦了《金色的脚印》一课的写法。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特别是这篇是第七单元的课文,前面已学过多个单元的课文,还应该有纵向的写法的梳理。于是,让学生浏览这学期所学的课文,还有哪些文章写法上也与《金色的脚印》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很快从目录中浏览学过的课文,发现这学期还有多篇文章写法与《金色的脚印》相似——结尾与题目相呼应,点明文章中心。例如:《彩色的翅膀》《唯一的听众》《青山不老》《我的舞台》。

因为聚焦并梳理了文章的写法,在单元习作写漫画,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将这一写法运用到习作中。举其中一学生作文的题目和最后一段:

《金色的羽毛》

在耀眼的阳光下,小鸭们拍打着的翅膀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一直延伸到公路的尽头……

学生关注作者的写法,对于文章的谋篇布局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并能对此提出自己的见解,发展了评鉴能力。在以后的阅读测试中,遇到同样的问题,学生也能迎刃而解,且能运用于习作中。

总之,在现在阅读测试改革驱动下,阅读教学也应当改变。而这改变仍必须立足文本特征,这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当然,课文阅读测试本身不是目的,其目的是要检查、反馈和改进阅读教学,而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发展。

猜你喜欢
老狐狸测试题太郎
孤独是基本条件
高一化学期末测试题(一)
高一化学期末测试题(二)
从暴走战士到西瓜太郎
隐居在蔷薇园的老狐狸
《一次函数》测试题
必修1、必修2第二轮复习测试题
小狐狸和老狐狸
狐狸分肉
「舞姫」の研究——豊太郎の二つの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