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存华, 胡瑞欣
(临沂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临沂 276005)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1]。习总书记的指示廓清了困扰我们正确把握和理解沂蒙精神的种种障碍,也给我们指明了工作的方向、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本文将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及西柏坡精神从它们的生成基础、内涵表达、知名度等角度进行对比分析,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革命精神,为加快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这一伟大工程贡献正能量。
同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伟大实践中创造的精神结晶,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大众赢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总结,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对我们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但从主要的创建者看,存在明显差别:
1927年秋,毛泽东审时度势,毅然决然地带领参加秋收起义的工农武装来到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与当地群众一起组建新政权,壮大武装力量,在井冈山开辟了中国革命历程中第一块农村根据地,探索并找到了适合中国革命实际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从此革命形势一瞬千里,从国民党右派叛变以来的革命低潮中顺利走出,迎来了星火燎原之势。正是在此期间,井冈山精神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与苏区群众一起培育而成。
1935年10月,毛泽东带领工农红军历经两万五千里的长征磨难与考验,胜利到达陕北。延安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总后方,在这里,毛泽东与其他中央领导人总揽全局,运筹帷幄,充分展示了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领导人民先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抗击国民党部队对解放区发动的重点进攻的胜利。期间,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掀起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热潮,有力地反击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的围堵,保住了新生的边区根据地;《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实践论》、《矛盾论》、《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名篇相继问世,使得中国共产党在思想、组织、理论、军事、政权建设等方面全面喜获丰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逐渐走向成熟;三三制政权的成功实践,为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建立和完善民主主义政权夯实了坚实的基础;为人民服务宗旨深入人心,为党的七大的胜利召开和赢得全国的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为难得的是,代表和体现着中国革命精神的集大成者——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的延安精神培育而成。
1948年5月毛泽东来到西柏坡,到1949年3月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虽然总共只呆了短短的十个月时间。但是正是在这段期间,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人在这里召开了推翻封建剥削土地制度的全国土地会议,指挥了决定新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召开了描绘新中国宏伟蓝图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也正是从这里赴京建国[2],在这里,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亲手培育出了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代表和反映着中国共产党历史方位的转变及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任务的历史性转变,其地位与影响无疑是崇高无比的。
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不同,沂蒙精神的形成虽然离不开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但其主要贡献者是那个时期的山东党政军和沂蒙大众[3]。1939年,毛泽东指示“派兵到山东去”,115师主力在政委罗荣桓、代师长陈光的带领下,开赴沂蒙山区,从此,沂蒙山区的革命形势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山东党政军创造性的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指示,积极发动群众,开展对敌斗争。党政军把沂蒙群众当亲人,群众真心实意的爱党爱军,在残酷的革命斗争中生死相依,水乳交融,共同培育出了感天动地的沂蒙精神。沂蒙精神代表和体现着地方党政军和当地群众在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指示过程中所凝结的精神成果,是地方与中央、党政军群亲密关系的真实写照。
井冈山精神的形成于土地革命时期,时间大致在1927年至1934年。那个时期,处于幼年期的共产党人,在与国民党合作北伐取得节节胜利的大好局面下,突遭国民党右派叛变及残暴的屠杀,尽管敌强我弱,但不屈的共产党人毅然决定用革命的暴力回击国民党的残暴屠戮。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接连而起,结果遭到敌人优势兵力的围堵,损失惨重。在此情况下,毛泽东审时度势,果断停止攻打中心城市,带领参加秋收起义的工农武装来到井冈山,开展武装斗争,打土豪斗劣绅,扶助农民建立民主政权,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一切都在思考与探索之中前行,处处代表着“初创”、“首次”,建军原则“支部建在连上”、军事纪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武装割据、建国设想的首次实践、解答革命形势及在农村党的建设等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些伟大而影响深远的摸索与实践体现了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从中国实际出发勇于探索、敢闯新路的伟大革命情怀,期间伟大的井冈山精神也培育而成。
延安精神主要形成于抗日战争时期。这一时期,以无坚不摧的革命意志、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历经两万五千里的长征的考验而胜利到达陕北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势而为,与东北军、西北军坦诚合作,和平的解决了“西安事变”,推动并进而实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迎来了全民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大好局面。期间审时度势,在党建、军队建设、大生产、政权建设、战略与策略等方面全面取得重大突破,伟大的延安精神正是在此期间培育而成。
西柏坡精神形成于解放战争末期,时间大致在1948年5月至1949年初。这一时期,三大决战进入尾声,北平即将迎来和平解放,国共军事力量对比首次出现我强敌弱的格局,蒋介石妄图借假和谈实现划江而治,在此复杂的形势下,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高屋建瓴,一方面在军事上为解放全国做准备;另一方面,在思想上、政治上及作风建设上为即将到来的党的历史方位的伟大转变做准备,培育出了以“两个敢于”和“两个务必”为代表思想的西柏坡精神,为党顺利实现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伟大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而沂蒙精神形成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时间大致在1939年9月至1949年初。随着日本侵略者攻破临沂城,屠戮沂蒙人民,国民党却置人民群众于水火之中而不顾,先后两次抛弃山东人民。在此危急情况下,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作出决策:派兵到山东去。八路军115师的主力来到沂蒙腹地,开创性地贯彻党中央的指示,号召沂蒙妇女放脚,利用战争间隙、农闲时节掀起轰轰烈烈的学文化运动,庄户学、识字班蓬勃兴起;满缸运动、给老人过生日、豆选等新颖而亲民的举措,打破了千百年来压制与剥削人民群众的制度牢笼,沂蒙人民和山东党政军一起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省级人民政府,土改的胜利开展,沂蒙抗日根据地的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庄户县长卖祖林救助苦难群众、誓死保守党的秘密而英勇献身的共产党员吕宝兰等等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以“我为群众献身心”的举动,让沂蒙人民深切的感受和懂得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武装,是真心实意为穷苦百姓求解放、谋福利的。在党的教育、启迪下,沂蒙人民发自真心的为革命和解放事业无怨无悔地付出,他们爱党爱军、无私奉献,涌现出了享誉全国的的群体性英模人物:沂蒙红嫂、沂蒙母亲、沂蒙六姐妹、紧跟战争车轮的支前民夫们、冒死搭建火线桥的村妇们……他们无惧强敌,在党的领导下,与鬼子拼命、与国民党王牌师血战,从而与山东党政军一起铸就了伟大的沂蒙精神。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湖南以发端于明末清初的湖湘文化为正统,推崇理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湖湘文化蕴育出了灿若群星的志士仁人。正如江泽民所述:“近代以来,湖南出现了许多爱国志士,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又涌现了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许多英雄人物,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4]。身为湖南人的毛泽东,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哲理思维与诗人才情的有机统一的思维模式,造就了毛泽东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神奇结合的虎气与猴气相统一的独特的个性气质;气化日新、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蕴育了毛泽东“动”、“斗”性格;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群体参政意识,豪迈自负、救中国自湖南始,济天下自我始的历史责任感,造就了毛泽东自信、豪迈、乐观的个性;经世治用的实学思想蕴育了毛泽东注重调查研究的力行意识[5]。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都是毛泽东亲手培育而成的,必然深深地铭刻着毛泽东的个性印记。
山东自古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地处山东腹地的沂蒙山区,历史文化深厚,是东夷文化的发源地,同时又深受齐文化和鲁文化的影响。以“礼”、“孝”、“信”为本质诉求的东夷文化、儒家文化源远流长,孔子及其弟子、荀子等儒学大家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深深的熏陶、教化着每一个沂蒙山人;加之,以忠君爱国著称的将军、军事家,如蒙恬、诸葛亮、左宝贵等都是生于临沂;历史上影响深远的“二十四孝”,临沂独占七孝。因此,诚信、忠孝等观念在这里格外突出,特色鲜明。同时,沂蒙山区岭多土薄,旱、涝、雹、蝗等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极其艰难。因此,灾荒之年,山东易出响马,如秦琼、程咬金等。他们的感人故事流传甚广,深深地烙印在沂蒙人的心灵深处。
上述种种思想的融合、激荡,造就了沂蒙人兼具敢为人先、敦厚重礼、诚信忠孝、不怕牺牲的品质[6]。兼具了这些品质的沂蒙人民,一旦有了先进政党和人民军队的领导,就会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伟大的沂蒙精神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精心培育下,沂蒙山人优良品质升华而来的。
革命战争年代,在沂蒙山区,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路线,通过一系列群众工作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与沂蒙人民共同锻造出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沂蒙精神彰显了沂蒙人民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真挚情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原则和宗旨,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倾其所有,全力支持、坚决拥护的真情实感,是党和人民群众鱼水深情、血乳交融的生动体现。
井冈山精神诞生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井冈山根据地。2001年,江泽民视察江西时把井冈山精神的内涵概括为“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7]。2002年2月,江泽民在视察延安时,把延安精神概括为四个方面,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8]。西柏坡精神内涵十分丰富,包括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自强不息的赶考精神,团结进取的大无畏精神等。精髓是实事求是,本质特征是两个“敢于”、两个“务必”[9]。
从这四大革命精神内涵的核心和实质看,井冈山精神主要是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精神;延安精神主要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西柏坡精神主要是两个“敢于”、两个“务必”的精神;而沂蒙精神则主要是一种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精神。
截至2018年4月19日,笔者在中国知网以“主题”为搜索预设项,以“期刊”、“硕博士”、“会议”、“报纸”为对比项,分别输入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和沂蒙精神,得到统计图表见表1。
表1清晰的展示出了沂蒙精神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及西柏坡精神在知名度上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与延安精神相比,差距最大。沂蒙精神在“期刊”、“报纸”及“会议”等指标上的成果仅为后者的五分之一乃至三十分之一左右,“硕博论文”指标差距同样明显,其中研究延安精神的博士论文为30篇,研究沂蒙精神的博士论文至目前尚未见有。
表1 统计图表
(数据源自中国知网CNKI)
究其原因,一方面缘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及西柏坡精神影响重大,较早的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遍及全国的政界、学界对其已进行了几十年的研讨、挖掘;另一方面缘于沂蒙精神的提出与研讨时间较短,自1989年底提出到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认可才不过短短的20余年,而且,当前对沂蒙精神的研讨仍以山东,尤其是临沂的高校、党校和政府部门的工作者为主。
作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传承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先进的精神成果,无论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沂蒙精神,它们在党建、军政、党群关系等各个领域展示了其光辉闪耀的异彩,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的历史性时刻,这些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将与其他革命精神一道鼓舞着每个中华儿女矢志不移,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而继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