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互联网运用的城乡青少年认知能力发展 *

2018-11-06 11:55曹丹丹罗生全杨晓萍王文涛
中国电化教育 2018年11期
关键词:差距城乡变量

曹丹丹,罗生全,杨晓萍,王文涛

(1.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2.中央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北京 100081)

由互联网快速普及为主导的新一代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范围内上演一场精彩大戏,目前全世界约80%的国家或地区(156个)已经专门制定了促进国家互联网发展的战略计划①数据来源于由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的《2017年宽带状况》(The State of Broadband 2017)。。在互联网席卷全球的背景下,中国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的发展,在顶层设计上围绕着“互联网+”行动计划密集推出一系列重大的战略决策和政策措施,加速互联网发展驶入快车道并实现了“弯道超车”,逐渐在互联网领域从“跟随者”和“参与者”身份转变为“追赶者”和“领跑者”②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7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5.8%,分别比全球和亚洲的平均水平高出4.1和9.1个百分点。。因此,中国已全面进入以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为典型特征的网络社会,正经历一个高度融合性和渗透性的“互联网+”浪潮。而且,“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带来了资源形态、教学形态、学校形态、社会形态的显著变迁,教育领域正在掀起一场如火如荼的“互联网革命”[1]。在“互联网+教育”轰轰烈烈发展的背景下,国家层面相继提出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聚焦于通过教育信息化开启建设教育现代化与教育强国的新征程,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效。据统计,全国中小学校的互联网接入率高达87%,多媒体教室的普及率已达80%,全国已有6000万名师生通过“网络学习空间”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新型教研模式③数据来源于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srcsite/A16/s3342/201606/t20160622_269367.html。。依靠传统办学体系和常规课堂教学模式来解决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问题存在重大挑战,落实“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战略是智慧教育时代的必然选择[2]。因此,教育信息化正面临着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通过教育信息化深度推动“互联网+”与教育公平的协同发展被决策层和学术界寄予厚望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指出的,中国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摘自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15-05/23/c_1115383959.htm。。

不可否认,教育信息化发展客观上更新了青少年获取教育资源与知识积累的工具,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变青少年因贫困、流动、偏远等因素而发展滞后的局面,即便是偏僻、落后地区的青少年也能凭借新型的互联网技术分享优质的教育资源,从而对促进教育公平、减少地区教育差距大有助益。但是,需要高度重视的是,中国长期施行的城乡二元结构并未完全消弭,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无论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还是教育机会的获取上都明显处于劣势,城乡间的数字鸿沟尤为明显[3]。要收窄城乡教育差异,就应该让处于不同层次和不同群体中的儿童都能平等地享有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真正实现教育公平[4]。其中,城乡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差距是城乡教育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5]。认知能力指的是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人们对事物的构成、性能与他物的关系,以及发展的动力、方向与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主要涉及感知觉、注意力、记忆力与逻辑思维等[6]。一方面,认知能力是准确预测未来的教育成就与工资水平的重要指标[7],因此,认知能力的差距能够更有效地反映区域间教育质量的差异。另一方面,认知能力的形成过程具有典型的累积性特征[8],青少年时期的认知能力差距会在后续的成长过程中不断“滚雪球式”放大,最终酝酿为成人后的收入差异。因此,城乡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差距为探索城乡教育与收入差异的形成和演化规律提供了新的研究窗口。

综上所述,“互联网+”与教育转型的深度融合正处在历史的交汇期,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型科技技术的普及为促进教育公平的推进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影响尚未完全消弭,城乡青少年的认知差异并未呈现出预期所示的收窄趋势,反而与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形成鲜明的反差。因此,互联网发展与城乡青少年认知能力差距的关系益发值得反思。事实上,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对于理解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现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城乡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差距某种程度上正是由长期以来城乡之间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所导致的,从而加深了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表现特征与逻辑机制的理解。但是,鲜有文献对此进行深入探究,而利用具有全国代表性数据的实证研究更是近乎阙如。基于此,本文采用一项全国性调查数据——“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2015学年追访数据实证检验青少年互联网使用能力与城乡青少年认知能力差距的关系,对于厘清影响城乡教育不均衡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协同推进“互联网+”与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导意义。

一、文献综述与理论假设

新千年的青少年是沐浴着互联网等新型技术的春风而成长起来的,与其父辈相比拥有更强的互联网使用能力,属于典型的“数字原住民”。因此,这代青少年的认知行为和结构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互联网的深刻影响。国内外现有文献集中探讨了互联网使用对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影响,形成了较为丰富的前期研究成果,并产生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研究结论。

一种观点认为,互联网使用能够拓宽青少年的认知信息来源,从而显著提升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在网络社会日益崛起的背景下,互联网越来越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与信息的“第二课堂”,在青少年社会化和认知形成过程中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首先,青少年对待互联网的态度更为积极,并将互联网视为认知信息的重要来源。有关调研结果发现,约83.2%的青少年认为,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比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媒介更为全面和深入[9]。此外,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嵌入的数字化经历改变了其大脑的生理结构,进而影响其学习与认知方式。青少年更易将互联网与认知活动相融合,突出表现为对数字技术的高适应性、思维活动的高跳跃性和认知信息的高整合性等[10-12]。

然而,有学者指出,互联网的接入和使用并不意味着认知能力的绝对提升,相反,对互联网的不恰当使用也会阻滞青少年的认知发展。一个关键的因素是青少年对互联网的过度使用容易产生“网络成瘾”的困扰,导致其认知途径和结构过于单一。青少年的心智发展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长期沉浸于网络环境有可能降低青少年正常的交流与认知,导致其认知特征具有严重的缺陷[13]。此外,网络成瘾者容易形成抑郁、孤独等负向人格特质[14],而这些特质又进一步阻碍其认知的发展[15]。

但是,关于互联网与认知差异关系的研究基础仍然非常薄弱。事实上,教育获得在区域间和阶层间的差距是社会分层理论研究的重点议题之一,为理解社会不平等的演化机理发挥至为关键的作用。尤其是在中国城乡二元体制背景下,探讨城乡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差距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因此,有必要开展对互联网与城乡青少年认知能力差异关系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分析互联网使用影响城乡青少年认知能力差距的微观机制。

从过程视角出发,互联网使用影响城乡青少年认知能力差距的渠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①这一分析框架的合理性已经得到相关研究的间接证实:有文献采用相似的框架分析了社会资本对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16-18];也有文献分析了社会资本对农民工与城市职工收入差距的影响[19]。:

其一,城乡青少年对互联网使用存在“获取差异”。“获取差异”指的是城乡青少年所拥有的互联网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存在差异性,反映的是互联网资源的拥有量在城乡青少年群体之间的分布问题。青少年已经成为互联网使用群体的主力军与重要的参与者。青少年群体的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超过85%,平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6小时②数据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19岁以下的网民数量占到中国网民总规模的21.8%③数据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但是,新型移动信息技术并未对“数字鸿沟”的消除产生足够影响,不同区域之间的互联网资源分布仍存在较大差距[20]。特别是在中国城乡二元体制的作用下,与城市家庭相比,一些偏远农村地区的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基础和条件仍存在较大落差。中国城乡之间呈现出一幅色彩分明的画卷:城市青少年已经具备充足的互联网资源并驶入信息化发展的“快车道”,而大量偏远农村的青少年仍对互联网一知半解,甚至“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据统计,截至2018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中的城镇网民占比为73.7%,而农村网民占比仅为26.3%;城镇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高达72.7%,相比之下,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仅为36.5%,仅为城镇的一半;而农村非网民规模占非网民总量的62.2%,是城镇非网民规模的1.65倍④数据来源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因此,城乡青少年之间的“数字鸿沟”问题依然比较严峻。

其二,城乡青少年对互联网使用存在“回报差异”。“回报差异”指的是一定数量的互联网资源在城乡青少年间产生差异化的认知回报,反映的是互联网的认知回报率在城乡青少年群体之间的分布问题。中国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城乡家庭子女之间面临着非常迥异的成长环境,导致农村孩子与城市同龄人相比能够调用的家庭与学校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从而引发城乡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差异[21]。近年来,中国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信息化的财政支持力度,试图通过增加与改善农村家庭和学校的信息化设备以提升农村青少年的互联网使用能力。但是,即使生活在信息资源异常丰富的环境当中,城乡青少年在利用互联网技术获取知识和信息以解决认知问题的能力与效率方面仍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孩子在汲取互联网价值层面明显处于劣势[22]。加上由于父母外出务工而导致留守儿童疏于监管和引导的问题,进一步抑制了农村青少年的认知发展。据估计,中国农村家庭中父母的“双缺席”对孩子的认知发展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使得子女的数学成绩下降了5.4个百分点,语文成绩下降了5.1个百分点[23]。此外,监管失控也会加剧农村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倾向,不仅使得其认知途径过于单一,而且也容易导致其过度沉迷于网络游戏等娱乐活动当中,从而对认知的健康发展助益不大。因此,城乡青少年使用互联网提升认知能力的效率存在明显差异,农村青少年更易在网络环境中“迷航”,从而限制了其通过互联网获得的认知回报。

综上所述,国外研究多关注不同种族、性别、社会阶层等的认知能力差异,而在我国,城乡青少年认知能力差距问题仍是一个极为严峻并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虽然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有助于打破教育中传统的时空限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下沉淀”,从而发挥出弥合城乡教育差距的功能。但是,一方面,互联网的普及并未完全填补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问题,城市青少年在互联网资源的拥有方面依然处于明显优势,即“获取差异”仍旧存在且不容忽视;另一方面,城乡青少年对互联网等技术手段的有效利用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城市青少年通过利用互联网提升认知能力的效率要远远高于农村同龄青少年,即“回报差异”新近暴露并日益凸显。

基于此,本文提出有待检验的研究假设为:归纳起来,互联网使用通过“获取差异”与“回报差异”两个作用渠道影响城乡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差距。整体而言,城市青少年互联网的拥有量与回报率均要显著高于农村青少年,进而刺激城乡青少年认知能力差距的扩大。这是互联网放大城乡青少年认知能力差距的重要微观机制。

基于以上分析,互联网使用影响城乡青少年认知能力差距的作用机理如下页图1所示。

图1 互联网使用影响城乡青少年认知能力差距的机理

二、实证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实证过程中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大学设计并实施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hina Education Panel Survey, CEPS)2014-2015学年追访数据。该调查以2013-2014学年作为基线调查起点,采用多阶段的概率与规模成比例(PPS)抽样方法,以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和流动人口比例作为分层变量,从全国范围内随机抽选28个县、112所学校、438个班级、19487名学生进行调查。CEPS项目组对所有入样的学生及其家长(或监护人)、班主任老师、主课任课老师、学校负责人等进行问卷调查,调研内容涵盖了学生的基本情况、成长经历、课外活动、社会行为、教育期望等多维度有效信息,是目前国内少有的大型教育类追踪调查数据之一。特别地,CEPS专门设计了测量学生认知能力的测试题,其内容不涉及学校课程所教授的具体识记性知识,而是主要用来测量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国际可比性与全国标准化的特点,能够弥补由于地区差异而导致的成绩不可比的问题。因此,该数据库符合本文研究的需要。目前CEPS数据库发布的最新数据为2014-2015学年对基线调查时的初中一年级(7年级)学生的追访数据,因此,本文实证采用该追访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此外,本文在实证过程中进一步剔除了认知能力、互联网使用等变量存在缺失值的样本,最终获得的有效样本量为9726名学生。

(二)变量选择

本文主要研究学生使用互联网的行为对城乡青少年认知能力差距的影响,首先对本文的核心变量进行设定。

认知能力(Cog)。由于学科考试成绩可能会因省份地区、教学条件、试卷难度等方面的差异而存在无法进行直接比较的难题,因此,本文采用CEPS中的经过三参数IRT模型标准化之后的认知能力测试成绩作为该学生认知能力的代理变量。

互联网使用(Net)。为全面反映学生对互联网的使用情况,本文从“接入情况”“使用频率”“使用目的”等三个方面构建度量指标,具体赋值方法如表1所示。同时,考虑到不同层面的指标对互联网使用情况的重要程度存在差异性,本文遵循已有文献的做法,采用因子分析法与信息熵权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法构建互联网使用的综合指数[24]。具体的构造过程如下。

表1 互联网使用的评价指标

首先,利用阀值法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使得各个指标的取值位于[0, 1],其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其次,采用因子分析与信息熵权法相结合的赋值方法对各个指标的权重进行确定,即得到:

其中,FWi和EWi分别代表的是通过因子分析法和信息熵权法得到的权重,Wi代表的是经过修正之后得到的权重值。

最后,通过各个指标的加权平均得到互联网使用综合指数,即:

上式中得到的Net即为学生互联网使用情况的代理变量。

此外,参照已有文献的做法[25][26],本文在实证过程中进一步加入了学生、家庭、学校等层面的控制变量,相应的赋值方法如下页表2所示。

表2 本文的主要控制变量

(三)研究方法

为了检验互联网使用对城乡青少年认知能力差距的作用机制,根据本文的理论假设,互联网使用会通过“获取差异”与“回报差异”两个渠道影响城乡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差距。针对“获取差异”渠道,即互联网资源拥有量的分布问题,本文分别计算了互联网使用综合指数(Net)在城乡青少年群体中的均值,以此比较城乡青少年在获取互联网资源方面是否存在差异;针对“回报差异”渠道,即互联网的认知回报率的分布问题,本文以学生认知能力得分(Cog)为被解释变量,以互联网使用综合指数及相关控制变量为解释变量,采用工具变量法分别估计得出城市和农村样本中互联网使用的认知回报率,以此比较城乡青少年使用互联网获得的认知回报是否存在差异。其中,一个良好的工具变量应该满足与内生变量相关,但与扰动项无关的条件。本文采用“家长工作之余上网的频率”(Net_IV)作为青少年互联网使用(Net)的工具变量。其内在逻辑在于:一方面,家庭环境是形塑青少年媒介使用行为的重要因素,父母的互联网使用习惯会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其子女[27],因此,该工具变量满足相关性要求;另一方面,父母的互联网使用行为作为家长自身的习惯特征,一般来说与子女层面的不可观测变量是无关的,因此,该工具变量满足外生性要求。

此外,各种因素对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影响可能存在异质性[28],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互联网的拥有量与回报率在不同认知能力阶段的分布状况。基于此,一方面,本文分别将城乡青少年的认知能力水平划分为10个分位区间,然后分别计算各个分位区间上互联网使用综合指数(Net)的平均值,以此刻画不同认知能力水平上城乡青少年互联网资源的“获取差异”;另一方面,以学生认知能力得分(Cog)作为被解释变量,以互联网使用综合指数及相关控制变量作为解释变量,采用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方法(Instrumental Variable Quantile Regression,IVQR)①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IVQR)不仅能够刻画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异质性影响,从而得到比古典均值回归更加稳健、有效的估计结果,而且可以有效弱化模型的内生性问题所带来的干扰,从而增强统计推断的效力[29][30]。分别估计得出城市和农村样本中不同认知能力分位点上互联网使用的认知回报率的变化趋势,以此描述不同认知能力水平上城乡青少年互联网使用的“回报差异”。通过比较不同分位点上互联网的拥有量与回报率在城乡青少年群体间的差异,可以形象地刻画出互联网使用影响城乡青少年认知能力差距的“获取差异”与“回报差异”两个机制。

(四)描述性统计

按照学校所在地区的类型将样本划分为城市样本和农村样本,本文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汇总为下页表3。表中的结果显示,农村样本的学生认知能力成绩(Cog)的平均值仅为0.0645,要显著低于城市样本的均值0.4076,表明城乡青少年之间存在明显的认知能力差距现象。同时,城市青少年的互联网使用状况(Net)也要普遍优于农村青少年,表现出城乡青少年在互联网资源的占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也就是说,相比农村青少年而言,城市青少年享有更高的互联网资源和认知能力得分。当然,互联网使用的差异是否扩大了城乡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差距仍需后文实证的细致考察。

表3 本文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为了更为直观地观察认知能力和互联网使用的城乡差异,本文采用Gaussian非参数方法分别估计出认知能力和互联网使用的核密度函数,如图2所示。从图中A图的趋势可以看出,相较于农村青少年样本,城市青少年样本认知能力得分的分布更为右偏,即城市青少年的认知能力更多地分布在高认知阶段,而农村青少年落入低认知阶段的可能性更高。此外,B图中的互联网使用的分布情况基本类似。

图2 认知能力与互联网使用的核密度函数图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互联网使用对城乡青少年认知能力差距的整体性影响

为了从整体上研究互联网使用对城乡青少年认知能力差距的影响,本文采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2015学年追访数据和工具变量回归方法,得到的结果如下页表4所示。

结果显示,城市青少年样本的互联网使用综合指数(Net)的平均值为0.4346,远远大于农村青少年样本中的均值0.3146,表明城乡青少年之间存在明显的“获取差异”现象,可供城市青少年使用的互联网资源更为丰富,而农村青少年的“信息贫困”仍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另外,工具变量估计结果中,工具变量(Net_IV)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父母的上网习惯会正向地影响到子女的互联网使用行为,这与工具变量选择的内在逻辑是一致的,表明本文工具变量的选择是合适的。此外,互联网使用(Net)的估计系数均为显著的正值,且在城市青少年样本中要明显大于农村样本的系数,表明互联网的使用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认知能力,但是这种正向促进效应对于城市青少年而言更为明显,即验证了互联网使用对于城乡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存在显著的“回报差异”。

综上所述,城乡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获取差异”与“回报差异”均是存在的,即城市青少年互联网的拥有量与回报率都要显著高于农村青少年,因此刺激了城乡青少年认知能力差距的扩大。也就是说,本文的理论研究假设是成立的。

表4 互联网使用对城乡青少年认知能力差距的整体性影响

(二)互联网使用对城乡青少年认知能力差距的差异性影响

前文中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城乡青少年认知能力差距的整体性影响,验证了本文研究假设的成立性。那么,互联网使用对城乡青少年认知能力差距的影响是否在认知能力的不同阶段存在差异呢?接下来,本文采用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方法(IVQR)对这一问题进行解读,相关结果汇总为如图3所示。

图3(A)显示,在所有分位点上,城市青少年群体的互联网使用综合指数(Net)的均值都要明显高于农村青少年群体的均值,表明城乡青少年在互联网资源获取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相较于农村青少年,城市青少年拥有更多接触互联网的机会,即验证了“获取差异”的存在。图3(B)显示,在大部分的分位点上,城市青少年的互联网使用的认知回报率要明显大于农村样本的回报率,说明城乡青少年之间在使用互联网提升认知能力的效率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城市青少年能够从互联网运用过程中获得更高的认知回报,即验证了“回报差异”的存在。

图3 不同分位点上互联网的拥有量与回报率的差异

综上所述,考虑到互联网使用对认知能力发展的异质性影响,互联网在城乡青少年群体间的“获取差异”与“回报差异”依然显著存在,并共同刺激了城乡青少年认知能力差距的扩大,即佐证了本文的研究假设。

(三)稳健性检验

为了增强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本文进行多种稳健性检验。本文分别按照户籍类型和家庭所在地区类型作为分组标准,将样本划分为城市样本和农村样本,相关的工具变量估计结果如下页表5所示。下页表5的结果与前文基本一致,即无论是按照户籍类型进行分组,还是按照家庭所在地区类型进行分组,城市青少年互联网的拥有量与回报率均要显著高于农村青少年的相关水平,进而扩大了城乡青少年认知能力差距,从而验证了本文研究结论的稳健性。

表5 稳健性检验结果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互联网+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为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契机,同时也对教育公平性的推进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农村青少年在互联网浪潮中日益被“边缘化”的现象尤为凸显。因此,本文采用一项全国性调查数据——“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4-2015学年的追访数据,利用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等估计方法弱化内生性问题可能带来的干扰,实证检验了青少年互联网使用与城乡青少年认知能力差距的关系。结果发现,互联网使用通过“获取差异”与“回报差异”两个渠道影响城乡青少年认知能力差距,即城市青少年互联网的拥有量与回报率均要显著高于农村青少年,进而刺激了城乡青少年认知能力差距的扩大。通过构建不同的城乡分组方式得到的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验证了本文研究结论的稳健性。

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促进“互联网+”与城乡教育公平的协同发展能够释放出丰富的政策参考价值。其一,将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的体系范畴,建立政府主导的开发机制,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改造与供给,并加快推进优质互联网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的“沉淀”,切实保障农村青少年对互联网的“物理接入”,逐步缩小城乡青少年对互联网资源的“获取差异”。其二,仅仅依靠互联网硬件条件的改善不足以弥合城乡之间巨大的“数字鸿沟”,还必须强化农村青少年对互联网的使用效率,为此应积极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家庭的联动机制,加强农村师生对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使用技能,促进互联网、多媒体、慕课(MOOC)等新型教育手段与传统教学的深度融合,学校和家庭也要切实发挥引导与监督青少年互联网使用行为的角色,强化农村青少年对互联网资源的利用率与使用效率。其三,协同推进农村青少年的“互联网素养”,通过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强化其互联网使用意识,提高自主和高效的信息处理能力与信息甄别能力,运用多种资源手段提升自身能力,并进而获得更高的学业成就和认知回报,特别是大力提升边远山区、特困地区青少年的信息素养,增强农村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的认知回报能力,逐步收窄互联网在城乡青少年群体间的“回报差异”。

猜你喜欢
差距城乡变量
抓住不变量解题
也谈分离变量
难分高下,差距越来越小 2017年电影总票房排行及2018年3月预告榜
城乡涌动创业潮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变中抓“不变量”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