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宏俊,许云萍,刘东民
(山东科技大学,山东青岛266590)
2015年12月20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奠定了未来国家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思路。随后,关于装配式建筑的相关政策密集出台,营造了促进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氛围。目前,装配式建筑在全国已经出现万花竞放的形态,各地涌现出一大批装配式建筑试点示范城市和龙头企业,国务院、住建部和各级地方政府相继出台的政策搭建了装配式建筑顶层制度框架,为装配式建筑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装配式建筑已进入规模发展时期。同时,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创新科研力度不断加大,为装配式建筑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1]。总之,虽然我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仍然需要耐心,但总体上依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传统现浇建筑在我国城市和新农村建设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理论体系和技术更新都已趋于成熟,但是传统建筑的弊端也日益凸显,比如环境污染较大、使用劳动力较多、质量通病多、浪费严重、效率低下、建设周期较长等。而装配式建筑,即把部分现场现浇的构件转为在工厂生产然后运至施工现场拼装。装配式建筑主要由专业的施工队伍施工,设计与施工紧密结合,装修与建筑同步施工,由工程总承包实行全过程信息化和精细化工程管理。虽然装配式建筑可能存在脱落、拼装不对应、板缝耐候胶易老化需经常性更换、成本难于控制等问题,但是建设周期短、质量高,而且绿色、节能、环保,实现了功能设计多样化、施工装配流水化,减少了施工工序。国务院参事室参事仇保兴指出,普及绿色建筑的捷径是发展装配式住宅。数据显示,预制装配式建筑较传统建筑方式效率提升50%,节水50%,节约钢材10%,节约木材80%,降低消耗40%,较现浇建筑具有明显优势。
我国装配式建筑起步比其他发达国家要晚,由于现在正处于发展的过程中,我国装配式建筑还不成熟,国内对装配式建筑的研究文献并不多,其中大部分都是研究技术层面的,涉及成本研究的少之又少。本文参考了三篇文章来用数据具体分析传统方式与装配式建筑成本,具体如下表1所示。
表1 传统方式与装配式建筑成本对比
由对比可以发现,装配式建筑的成本高于传统现浇方式,该现状严重制约了装配式建筑的迅速发展,因此,需要我们严格控制装配式建筑的成本[2]。
装配式建筑与传统现浇模式成本和成本构成明显不同[3]。装配式建筑比传统现浇模式多了部品部件的生产和运输阶段,而且设计阶段和施工阶段与传统现浇也有所区别。从装配式建筑全周期成本构成角度来看,装配式建筑成本主要分为前期策划阶段、设计阶段、生产阶段、运输阶段、施工阶段和运行维护阶段。
前期策划阶段虽然占总成本比例不大,但根据时间—成本影响曲线可知,该阶段对总成本影响非常大,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装配率的大小;设计阶段需要满足各利益相关方的要求,也需考虑工程实际情况,但与传统方式相比,由于需要预制构件,故而设计人员的经验和构件划分更为重要;生产阶段人、材、机占据相当大的比重,而工厂的基建成本、管理费和利润都会分摊在构件的价格中,影响建筑成本;运输阶段包括从工厂至施工现场、在现场短期存储和二次搬运费;施工阶段影响因素分为人、材、机、措施费、管理费和利润。运行维护阶段作为最后一个环节,由于此时建筑已经完成,该阶段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相当小,而且对成本的影响也非常小,鉴于以上两个原因,在分析成本影响因素中忽略运行维护阶段[4]。规费和税金则是由当地行业的主管部门确定的,这些费用均属于不可竞争费用,因此本文在此不做讨论。从以上分析结果来看,要控制装配式建筑成本防止其过高,首先要从主要影响因素考虑,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5]。
现阶段装配式建筑仍然不成熟,导致PC构件预制率越高,装配式建筑成本就越高。但是,国家正大力推行装配式建筑,在税收、金融和信贷等政策上给予了很多优惠条件,可以减免部分税费、低利率贷款,降低建造成本。因此,企业必须重视工程建设标准和规模效益,在两者平衡中确定合适的装配率和预制率。另外,企业需要做好组织管理工作,提前整合资源、做好规划,了解施工现场条件或基础设施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总平面图,做好材料堆放、施工机械合理布置,减少不必要的材料、机械的浪费,避免装配式建筑构件的二次搬运;选择合理的施工机具并确定施工方案尤其是吊装方案,确定好合理工期以便安排后期生产、运输计划,优化管理。这样不仅能提高效率、保证工期,还可以保证施工质量,最重要的是尽可能降低工程成本。
装配式建筑的设计阶段是模数化设计,需要精细化的流程和信息化的技术以及一体化的配合。由于装配式建筑设计阶段设计多个专业,因此需要对现有设计人员进行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的培训,加强专业素质和能力,也需要融合多个专业,培养专业的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人才;在设计阶段使用BIM技术进行三维设计是大势所趋,设计人员需要熟练掌握相应三维设计软件和模拟技术。选择合理的预制部位,合理拆分构件模块;完善企业技术标准体系,尽量采用强制性和推荐性标准化体系,确定合理的构件尺寸和重量,减少模具种类和构件规格,提高模具周转次数;构件拆分时要及时了解现场情况,与上下游单位及时做好沟通以便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使用先进技术优化构件的拆解设计,采取三维协同设计3D模型,利用Revit模拟技术三维透视图对构件的连接构造及空间位置进行校验。
装配式建筑生产阶段是传统现浇模式所没有的,因此需要考虑工种的变化,装配式建筑生产阶段应增设PC放样员、模具设计师、质量品管、计划员、RFID(无线射频识别)系统技术员等新兴岗位,生产岗位设置时要考虑的主要工种有钢筋工、模板工、砼振捣工、冲洗工、吊车工、转运工、修补工等。企业应该对新兴岗位和重点岗位人员进行培训,要求掌握预制构件质量验收标准、混凝土浇筑施工操作要领、模板安装及拆除操作要领、预制件养护及存储运输要求等,同时要求预制构件生产培训理论培训与实操训练相结合,以保证工厂人员兼具理论基础与操作能力。另外改进构件生产工艺,提高智能化、机械化水平,使用流水线生产,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人工成本[6]。控制PC构件及部品部件的材料费,就要做好询价和定价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对一些项目进行暂定价;加强PC构件新工艺新材料的研究,提高PC构件的各种性能和制作精细程度。
在运输阶段,合理规划出最适宜的运输路线,查看沿途道路状况,例如公路桥的允许负荷重量、涵洞隧道净空尺寸、道路上方有无障碍物等,尽量选择相对距离较近或运输方便的PC生产厂,同时要做好应急措施,避免交通事故;根据构件的特点(重量、形状、数量等)进行构件装载方案的设计,选择合适的车辆,先安装的构件放在最外面或最上面,对PC构件进行编号,摆放追求科学简洁,优先选用横装或平装形式,提高运载车辆的空间利用率。
构件的生产与安装时间应该相照应,现场堆放位置与施工吊装顺序相符合,并处于相应塔吊范围之内,即在时间和空间上,运输与生产环节做好相互匹配,企业应该及时与现场和生产厂做好沟通,并按照施工平面图进行合理布置,以降低安装成本,减少仓储成本和二次搬运。
企业应该对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与劳务企业和相关职业教育机构进行合作,加大培训力度,培训内容应涉及装配式建筑的相关规范标准、部品部件生产安装工艺的基本知识、设计安装新技术及国内外装配式建筑的实施经验,培养职业技术工人,提高工人和机械工作效率[7]。
PC构件的安装是施工阶段最主要的任务,其安装速度对施工阶段成本有很大影响,因此必须发挥吊车使用效率,结合现场布置情况,减少构件存储和二次搬运;采用分段流水施工方法实现同步施工,即分成多个流线形式多个工序一起作业,提高安装效率,缩短工期,降低成本;优化预制构件安装工艺,采用现场综合拼装技术和适当的工法,最大限度地避免水平构件现浇,减少模板和脚手架的使用。
装配式建筑在我国前进的道路上虽然有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推动,但是依旧面临很多问题,其理论研究和技术体系都不完善,地区发展不平衡,成本居高不下等都是其制约因素,其中成本是关键因素。企业永远都是利益至上,因此如果装配式建筑的发展需要形成外在推动因素和内在自发因素相结合的良性循环,政府和企业就必须降低装配式建筑的成本。现在装配式建筑的一系列评价标准和造价相关的《消耗量标准》均以出台推广,随着装配式建筑的各项政策和技术越来越完善、成本越来越被大众所认可,其发展的高峰期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