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青春留在最需要我的地方”

2018-11-05 10:10唐余方
当代党员 2018年11期
关键词:武隆土家族支教

唐余方

【圆梦】

2012年12月22日,对即将大学毕业的聂廷廷来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这一天,聂廷廷作为即将毕业的优秀大学生,将要启程到武隆最偏远的山乡——后坪苗族土家族乡支教。

后坪苗族土家族乡位于武隆、彭水、丰都三地交界处,距武隆城区约3个小时车程,是全区最偏远、交通和产业建设最落后的地区。

来到这个偏远山乡支教,是聂廷廷自己的选择。

高考填写志愿时,聂廷廷选择了师范专业,“让贫困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享受高品质教育”的想法,在那时就已经种下。大一时,他主动报名去开县(今开州区)支教;大四选择就业时,他放弃了城里几个待遇优厚的工作,选择到武隆区后坪苗族土家族乡支教。

聂廷廷将这一选择比喻为人生的一次“逆行”。不过这样的“逆行”却让不少亲友感到惊讶:“你明明有更好的选择,为什么要选择到偏远地区做教书匠呢?”

“坚持自己喜欢的事,比做别人看好的事更幸福、更有价值。”在众多不理解的声音中,辅导员胡明清这样鼓励聂廷廷。

聂廷廷刚来后坪苗族土家族乡中心小学校时,学校还没有操场,教学楼的窗户是纸糊的,食堂和宿舍环境也很差……面对这些,聂廷廷并没有动摇。

他在日记里这样写道:“我要学会弹吉他,希望能借助音乐之声走进孩子们的内心;我要学会绘画,用简单的线条为孩子们勾勒出外面的美好世界;我要多看书、多写作、多摄影,为改变孩子们的命运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怀着这样的想法,在中心小学任教期间,哪里艰苦,聂廷廷就往哪里跑;班里哪个孩子家庭条件困难,他就先去哪个孩子家拜访。

学生小余是孤儿,家里条件不好,一双早已磨破的黄胶鞋引起了聂廷廷的注意。一次放学后,他陪小余走了两个多小时山路,才到达小余家。

到了小余家,聂廷廷才知道这个孩子的生活有多艰苦。

“小余早上要喂鸡、做饭,放学后要放牛、割草,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手上的茧居然比我這个大人还多。”聂廷廷心疼地说。

因为小余,聂廷廷开始关注那些家庭条件困难的孩子。他花了半年时间到这些孩子家里走访,最初靠双脚走,后来就靠骑摩托车,一个人访遍了全乡6个行政村、33个村民小组、近80个学生的家。

在家访的同时,聂廷廷成立了“向阳花基金会”。他找到自己的同学、老师、朋友,动员他们为贫困孩子捐赠书籍、衣物、文具等,帮孩子们解决了不少难题。

在担任学校教务主任期间,聂廷廷将重心放在了改进教学质量上:他鼓励学生住校,让学生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学习,老师们也可以更多地关注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这个离县城110公里的山区学校,竟有学生考出了全区第一、二名的好成绩。

为了能帮助更多孩子,聂廷廷的“逆行”之路开始向武隆东北片区延伸。他成了武隆最年轻的小学语文理事,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把自己平时对教学的研修作为教研工作的一种常态。

“把青春留在最需要我的地方,以一点星光照亮一方水土,把平凡的工作做出色,这才是最令我感到幸福的事!”聂廷廷在日记中写道。

【心愿】

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的中心小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修了新的教学楼、新的塑胶操场,学校的硬件设施和以前相比,确实好了很多。不过,我们学校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留不住老师。

我理想中的高品质教育,不仅仅是完善学校的硬件设施。我更希望的是能在教育资源上实现平衡,让山里的孩子也能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优质的教育资源。作为乡村教师里的一员,我希望国家能够完善乡村教师的待遇保障,提升乡村教师的待遇,营造一个更加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尽可能选拔和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加入到乡村教师队伍中来,更好地培育他们对基层教育的情怀。

——聂廷廷

猜你喜欢
武隆土家族支教
海外支教 心静如花
抗美援朝运动中的武隆人
土家族情歌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土家族
粮储扶贫 支教圆梦
我的泰国支教之旅
自然的遗产 世界的武隆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