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在新时代的指导意义

2018-11-05 06:29孟鑫
人民论坛 2018年27期
关键词:利益马克思主义人类

孟鑫

[摘要]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深刻揭示了物质利益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入分析了各个利益主体和各种利益之间的内在关系。面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挑战,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为我们应对新挑战拓展了新视野。它指导个体科学地认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指导国家更好地协调各个主体的利益关系,指导人类正确地把握自身利益尺度。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利益观 利益关系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利益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把利益定义为人们为满足自己的生存和生活需要,在人与自然之间、人与其他社会成员之间建立的一种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主要阐述的观点包括:利益是人类思想意识关注的核心内容,追求利益是人类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深层动力;分工和私有制导致利益矛盾产生,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形态中,个体、群体或阶级的利益诉求和利益主张存在较大差别;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个体利益与共同利益尖锐对立的状况;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是大众利益的代表者;共产主义社会必将消除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消除阶级利益对立是消除阶级对立的根本前提。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深刻揭示了物质利益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精辟阐述了个体利益、群体利益、政党利益、阶级利益、国家利益、人类利益的内涵及影响,分析了各种利益之间的关系,是深入理解人类发展史的有效理论工具。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发挥了理论引领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得到了具体运用和创新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推进伟大事业的重要思想理论基础和实践政策依据。90余年的历史证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形势的发展和实践的要求,发挥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的指导作用,不断探索出实现和保障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坚持中发展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是我们党的宝贵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重大变化,这意味着出现了新的利益关系和新的利益冲突。面对新时代新矛盾带来的新挑战,重温马克思主义利益观,研究其影响,将为我们应对新挑战增强信心,拓展视野。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指导个体科学地认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

唯物史观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生存这一根本目标,决定了人必须首先满足自己的基本生存需求,生存也就成为个体活动的首位思想动机,为生存而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成为人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利益活动。生产过程的进行和生产成果的分配必然会产生利益问题,因此,利益成为人类思想意识的核心内容之一。马克思明确提出,利益对人思想的形成和行为的选择起决定作用,不存在脱离现实利益的纯粹的思想和意识,任何思想意识都有其存在的现实根源。“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也就是说,与个人利益相关的物质生产活动一直是人的意识活动的核心内容,马克思强调“‘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

马克思从理论上明确了利益在个体意识活动和行为选择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分析了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关系。这一分析提示我们,作为个体应科学认识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导致共同利益与个人利益相背离的阶级根源从根本上消除了,但社会分工仍然存在,社会主义阶段仍然无法完全彻底消除个人利益和共同利益冲突的社会分工根源。尤其是,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基本上是建立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基础上,并没有像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那样,经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建立在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基础上。因此,在社会主义阶段,一方面要强调人民群众之间在根本利益上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另一方面还要承认他们之间在利益上存在冲突和矛盾。邓小平强调要辩证地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统一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是统一的,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是统一的。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

可以看到,在新时代,只有社会整体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处于相互协调状态下,社会整体利益不断提升,个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才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协调与整合,个体的利益诉求才可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关注与满足。科学理性地看待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有利于每一群体、每一成员各得其利、各得其所,进而形成社会发展的合力和推动力,同时,也有利于社会成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激发和鼓励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积极因素,进—步实现整体利益,为更好满足个体需要创造更好的条件。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指导国家更好地协调各个主体的利益关系

国家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实际上,国家也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利益和谐是国家发展努力实现的目标。马克思认为:“每一社会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同时还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说明,在任何一个国家里,实现利益和谐,都是国家和执政党必须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从本质上看,利益是一种关系范畴,利益和谐就是利益关系的和谐。利益关系由主客体关系构成,在国家范畴内产生的利益主客体关系可以展开为两方面:一是人与社会(他人)的关系,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在国家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以及同一主体的不同利益方面之间不仅存在着矛盾的一面,还存在着相互协调的一面,这种认识为国家发挥利益协调功能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对国家在利益协调中的作用提出了新要求。

第一,引导社会利益訴求。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必须与社会历史形态相适应。在不同社会历史形态中,个体、群体或阶级的利益诉求形式和利益主张内容存在较大差别,这是由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转变,但是,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必须与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如果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超越了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必然会出现不必要的利益矛盾。这就要求国家发挥思想意识引导功能,使其社会成员了解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认识到只有全体成员共同努力,在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社会财富充分涌流之后,才会更好地满足人们各种层次的需要。人们有追求更高层次需求的自由和权利,也有为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责任和义务。

第二,防止利益矛盾加剧。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结构由相对简单进入了相对复杂的状态。由于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促使各种经济成分不断发展,新的社会主体相应出现并逐步发展,形成新的社会阶层,其利益诉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各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有加剧的趋势。国家应发挥利益协调功能,防止这一趋势强化。阶层利益矛盾加剧,容易引发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疏远和对立,导致社会关系紧张,也会削弱社会的整体性,影响改革进程,甚至引发冲突。国家相关部门应深入研究当前社会阶层结构的基本情况,了解现状把握变化趋势,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防止阶层之间利益矛盾加剧,引导社会和谐发展。

第三,吸纳新的利益主体。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社会,在社会利益结构多元化进程中,利益主体多元化不可避免。随着政策调整和利益结构日趋复杂,改革进程中出现了一大批有参与愿望和参与能力的个体和集团。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这些利益主体的利益权利和利益意识不断提升,其政策参与愿望不断增强。这种现实客观上要求国家吸纳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政策制定,以提高政策的合法性和可执行性。因此,国家有责任发挥利益整合功能,力争协调好社会各方面、各层次、各维度的利益诉求和利益关系,建设和维护充满活力、安定有序、各利益主体和谐相处的美好社会。

第四,发挥执政党的利益代表作用。马克思坚定地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应该成为社会大眾利益的代表者,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理论纲领和实践道路都应致力于代表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最终实现人类解放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懈努力。在新时代的中国,面对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面对复杂的社会利益结构,中国共产党必须坚定地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忠实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能够得到人民信赖、拥护和支持的最重要原因,也是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

马克思主义利益观指导人类正确地把握自身利益尺度

利益对于人们的意识判断和行为选择有规范引导作用。人们衡量利益的标准与尺度,必然会体现到人们追求利益的行为中。因此,利益的尺度功能一定会表现为利益的导向功能。利益的这种导向功能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深刻而充分的体现,也同样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利益关系中。马克思的利益范畴既包括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也包括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人类在与自然的深刻联系中创造了人类文明,推动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自然是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物质前提,人为了生存、生活要依靠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利益离不开自然,人类利益最直接的最后的根据就是自然。自然是人类利益永恒的物质前提。人类通过改造自然可以获得利益,自然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在人类获得发展成果的同时,保持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是新时代的中国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利益观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认识,对于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正确把握人类自身利益的尺度具有指导意义。

第一,现代化应该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马克思、恩格斯都认为,人和自然是统一的,但是自然有它自己的发展限度和边界,如果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考虑自然的存在与发展,必将遭受自然的惩罚。恩格斯告诫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这是对忽视自然而过度追求利益的人类的严厉警告。

在以往的现代化进程中,一直存在人类获取利益的速度超过了自然界的自我更新速度和容纳能力的现象,结果是人类在获得物质利益之际,却对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破坏。从这个角度上看,人类目前所实现的许多利益是以牺牲自己的未来利益和自然生态为代价的。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应科学把握人类自身利益的尺度,努力形成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自然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为此,在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战略中,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中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中国要实现的现代化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同时人类还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为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充分的条件。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关系,这种关系也体现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农业文明时代,又经历了三百多年的工业文明时代,未来将走向什么文明时代是一个考验人类智慧的重大问题。在农业文明时代人类与自然是相对和谐的,人类越想有利益收获就越要善待自然;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逐渐走向异化和对立,人类越想有利益收获就越要征服自然甚至伤害自然。农业文明的“文明”体现在人与自然相对和谐,但它的生产力水平无法满足人类的利益需求;工业文明的“文明”体现在人类实现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但由此导致的自然的存在危机已经逐渐演变为人类的生存危机。陷于如此困境之中,人类必须探索出一条新的文明之路,这就是走向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它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利益观对人类思想意识发展的引领作用,人类开始正确把握自己的利益尺度,节制自己过度利用自然、征服自然的欲望。

总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值得我们认真研读、深入思考、坚持运用、努力创新。

责编/姜成 美编/杨玲玲 史航(见习)

猜你喜欢
利益马克思主义人类
回音壁:这篇文我很喜欢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I Love You, Dear China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谁变成了人类?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汪建中“股市黑嘴”利益链的终结?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