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双语”连民心

2018-11-05 05:20宋振江李梓扬许乐
党的生活(黑龙江) 2018年10期
关键词:朝鲜族大娘双语

宋振江 李梓扬 许乐

2017年的一天,鸡东县人民法院副院长王晓伟接待了一位姓朴的朝鲜族老人。因老人不会说汉语,陪同老人前来的孙子就在一旁翻译:“以前有纠纷不找法院,因为不懂法,更害怕语言不通说不清楚……”原来,朴奶奶因纠纷与邻居吵了三年,问题没解决,自己反倒气出一身病。后经亲友“指点”,说鸡林法庭有个“双语法官”,老人便想“碰碰运气”。结果“双语法官”上门办案,仅一天就调解结案了。于是,祖孙二人特地到县城登门致谢,让法院领导“好好表扬她”。

老人口中的“双语法官”,就是鸡林法庭庭长吕仙华。

鸡东县有3个朝鲜族乡、11个朝鲜族村屯。由于语言交流问题,不少朝鲜族群众遇到纠纷不愿走法律渠道。针对这一现实,2015年,鸡林法庭组建了专门解决朝鲜族群众纠纷的审判团队,吕仙华便是其中一员。

这项工作绝不像“翻译”那么简单,对接两种不同语言之中的生活俚语和专业术语,难度不亚于新学一门外语。吕仙华一有时间就查字典、翻文献,就连老父亲去韩国探亲,她也不忘叮嘱给自己捎带资料。

“打官司就找吕仙华,输赢心里都踏实,因为她能听懂咱说的啥!”三年来,吕仙华审结了100余起涉朝鲜族当事人的离婚和土地纠纷案,全部以调解方式结案。

在吕仙华办公室的墙上挂着很多锦旗,其中一面锦旗背后的故事,让她至今难忘。

两年前的一天,一位朝鲜族大娘颤巍巍来到法庭,吕仙华接待了她。大娘急得不行,发现吕仙华会讲朝鲜语,一下激动得哭了。原来,大娘在老伴儿去世后,跟同村的一位大爷领证再婚。2016年,大爷去世,本属于老两口的共同财产,却因大爷的两个子女反对而拿不到。大娘没有经济来源,“不知道今后该咋活”。

“大娘别急。”吕仙华先安慰大娘,然后来到大爷的子女家,进行初步调解。可大爷的两个子女很抵触:“我父亲的遗产,她凭什么拿!”

吕仙华深知,朝鲜族人很看重辈分、讲感情,便联系到当地威望最高的老人参与调解,同时打出感情牌和法律牌。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大娘当日就拿回了2万元存款。感激之余,大娘将锦旗送到鸡林法庭:“‘双语法官跟咱连着心哪!”

由于经常深入当事人家中走访,吕仙华跟很多群众都很熟,孩子们更是喜欢这位“吕阿姨”,有的孩子亲切地称她为“吕妈妈”。对吕仙华来说,“妈妈”这个称呼既熟悉,又陌生。

在法院工作,“5+2”“白加黑”是常态。但只要工作一结束,吕仙华总是急忙回家,聚会也很难看到她的身影。有同事开玩笑:“吕大姐太顾家了。”他们哪里知道,吕仙华唯一的儿子患有先天性脑瘫,生活不能自理,20多岁了,举止却像十三四岁的孩子。

“吕仙华不想让家里的事影响工作,平时从不提此事。”鸡东县法院院长刘景峰感叹,“孩子的语言功能不全,至今都没能叫她一声妈。”

2013年的一天,吕仙华审完案子匆忙回家,推门发现儿子蜷缩在地,大腿青紫肿胀。吕仙华紧忙把儿子送到医院,医生初步诊断是孩子的韧带断了,需要马上做手术。

吕仙华不得不请假,同事们这才知道她家的情况。院領导心疼她:“工作可以让别人替你。”吕仙华摇摇头:“别人不熟悉情况,不能因为我耽误案子。”没等孩子出院,吕仙华就把孩子托付给丈夫,赶紧回到工作岗位。

工作十多年,吕仙华遭受过抱怨、误解甚至威胁,但她严谨的工作态度从未动摇。听说有记者来采访吕仙华,鸡林乡的两名朝鲜族干部兴冲冲地来到法庭,因为他们汉语不熟练,吕仙华就帮着翻译。正说着,吕仙华一下顿住了:“哎呀,这话不大好翻译……”她有些难为情地挠挠头,“他们正夸我呢!”

猜你喜欢
朝鲜族大娘双语
KORE A TOWN
推销
另类“哈韩族”:去韩国打工的中国朝鲜族人
朝鲜族妈妈的心里话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快乐双语
好媳妇有眼力见儿
王大娘的遗嘱
雪天里的良心红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