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慧
[摘要]新时期高等院校“党日活动”存在着党建队伍不稳定、“党日活动”内容单一,党员意识薄弱等现象。本文旨在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政策指导、创新工作方式、健全党内制度等途径加强高校学生“党日活动”建设,增强学生“党日活动”的效果,不断激发高校学生党支部活力,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思想教育共进的新路径。
[关键词]党日活动;育人为本;思想教育
经济全球化在促进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个人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等不同于社会主义的多元化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与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产生激烈的碰撞和冲突的同时也干扰到了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条,一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假、大、空”并没有实际用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必修课仅仅是用来考试,对指导思想、行为并没有实际作用。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充满了功利、浮躁、弄虚作假的现象,缺乏了对崇高理想、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的追求,丢掉学习知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放弃了共产主义的信念,社会主义道德观念受到挑战。一部分学生党员甚至对支部活动不甚了解,这些现象说明:高等院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正在不断弱化。这与高等院校培养、教育学生的初衷是相违背的,无论是对高等院校的发展还是社会主义建设都是百害无益的。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应该在思想教育和党建工作中发挥出中流砥柱的作用。
(一)取得的成绩
1、确立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在新时代条件下,党的建设要不断加强。高等院校是党建的重要基地,根据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调整组织机构设置,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使基层组织紧密联系群众、充分发挥作用。高等院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明确了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2、逐渐走向规范化、科学化。高等院校党委严格实行“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规定,坚持不懈地抓党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党总支、分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同时使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发扬。探索高等院校党支部活动的新路径、新办法、新题材,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断创新高等院校“党日活动”,积极加强高等院校党委、分党委以及学生、教职工党支部建设,完善党的基层组织的设置,使高校党的基层组织设置更加符合高等院校工作的实际。高等院校通过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党员学习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和组织生活会制度、党费收缴制度等制度建设和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组织、党员先锋岗的评定等一系列组织活动加强和完善党建,这些措施使得党的组织建设逐步走上规范化和制度化的轨道。
(二)存在的问题
1、当前学生党员缺乏凝聚力、战斗力,荣誉感、自豪感下降。当前形势下,学生党员普遍参与“党日活动”积极性不高,入党前积极,之后消极,一些学生党员表示对“党日活动”不甚了解;有45%的学生党员表示自己经常被动参加“党日活动”,其中盲从的占22%,还有23%的学生党员是迫于压力参加的。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当前学生多数只是在形式上入了党,学生党员群体有很大一部分缺乏对党的历史、入党的意义的深刻了解,从而很难有高度的凝聚力、战斗力。据调查,只有55%的学生党员为自己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而骄傲,甚至有0.3%的学生因不想参加组织活动而萌生退党念头。
2、学生党建队伍不稳定,业务素质不高。学生党建队伍不稳定是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高等院校党务工作人员尤其是和学生党建相关的工作人员多数由年轻的专职教师和辅导员兼任,甚至党务秘书也是由辅导员兼任的。一部分高等院校的学生支部的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由毫无党建工作经验的学生党员担任,导致支委换届一年一次,甚至半年一次。这些现实性问题都导致了学生党建队伍不稳定,专业性不强,传承无序等问题。一旦出现问题责任难以追究。因此,加强学生党建队伍的专业性,保障其稳定性已刻不容缓。
3、“党日活动”形式单一、日趋僵化,创新程度不够、参与度不高。当前各个高校普遍存在“党日活动”形式单一且内容僵化老套,一套内容重复使用好多年,跟不上形势。形式上基本都是开会、理论学习和党课等规定性动作和硬性指标,毫无创新,对于正在发展阶段的大学生而言,这些僵化、老套的“党日活动”很难激发他们的活动热情。“党日活动”的形式化、单一化也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的重视程度。相比较于丰富多彩的学生比赛性质的活动,“党日活动”在形式、内容以及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收效上都显得“活动无力”“苍白到底”。
据问卷调查显示将近30%的党员学生认为目前在学生中展开的支部活动、组织活动以及党课内容没有实际意义,无法起到教育作用;而超过60%的学生党员认为支部活动、组织活动、党课内容有些教育意义,但影响不大;更有小部分学生党员因为重要的“党日活动”与他们的实习计划冲突竟然请示退党。这些调查数据无一不说明了一个现实:“党日活动”在学生党员的心目中影响微乎其微,与他們申请加入党组织时的热情相去甚远。
(一)将理想信念教育摆在首位
高等院校是教育和培养学生的地方,对学生的思想引领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理想信念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要精神条件,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走向成功的法宝,无数的革命先烈正是以实现共产主义信念支撑着自己,冲破各种艰难险阻,最终在内忧外患的极端艰苦条件下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也正是坚定的理想信念支持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祖国的繁荣富强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中去。高等院校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建设的中流砥柱,因此,将党史、国史以理想信念教育的形式灌输于青年学生,一方面有利于加强青年学生对党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党日活动”重要性的全面理解,使学生们自觉投身于“党日活动”中;另一方面,有利于青年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学习党的优良传统,在“党日活动”中自觉贯彻执行,改掉对“党日活动”不重视、不参与的陋习。党的理想信念教育是青年学生继承革命光荣传统的重要途径,也是加强学生队伍精神建设的重要法宝,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创新“党日活动”方式
高等院校“党日活动”主要由高校学生去实践,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为适应当前新时代、新要求,高等院校必须积极引导学生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创新多种形式的“党日活动”,改变以往老套、单一的形式,将“党日活动”不断丰富,将其活动意义由理论贯穿到实践,使学生们真正在实践过程中体会到“党日活动”的重要意义。一方面,高等院校应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完善师生共建党支部,通过一系列活动加强支部凝聚力、向心力,并形成以支部书记为核心的集体;另一方面,应将实践性质的支部活动落到实处,开展电影欣赏、支部扶贫、参观党史博物馆等多种形式的活动。避免流于形式,使学生们真正在实践中加深对“党日活动”的认识和理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三)建立和完善高校党建管理制度
当前高等院校师生对“党日活动”参与不够,积极性不高的众多原因中不健全的管理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一个健全的组织机构建设,权责划分很难形成有效的规范。高校应不断加强和完善党建管理制度并将奖惩措施落到实处。首先,完善党委、党支部的组织机构设置以及权责分工并将制度上墙公示。其次,以会议形式进行正式任命并签署权责承诺书。最后,将党建管理进行年度考核并计入全年成绩当中。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严肃党规党纪的有效措施。通过一系列制度的制定和完善使得奖惩有据可依,且具有严肃性、权威性,对于违反管理制度的党员不仅要有荣誉上的惩戒还应有相应物质上的惩罚。健全的制度建设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四)将“党日活动”与学生学习、活动相联系
为积极响应省委党建要求,高等院校应将“党日活动”与学生活动相联系,将“党日活动”与“支教”“团学活动”相联系,可参照学生活动的规则制定适合高校学生的“党日活动”细则,将“党日活动”有效地贯穿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将“党日活动”划分为学习活动和课外活动两部分,分别按照学习成绩和量化的形式给予学生进行计分,对于缺乏“党日活动”的学生参照旷课给予平时成绩减分,对于积极响应并在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可适当设置荣誉或物质奖励。对于对“党日活动”拒不参加的学生党员,则参照党员处分条例进行公示批评并取消本年度评优评奖资格,情节严重者甚至可将批评红头文件放入党员档案。为更有效的突出“党日活动”的地位可将一些与学生活动相关的“党日活动”,比如“支教活动”、暑期社会实践以及学生会志愿活动以党支部的形式进行,不断扩大“党日活动”在学生中的影响,强化党建在学生中的地位和作用。
[參考文献]
[1]梁意红.浅议高校学生党支部党日活动存在的问题与改进[J].党建研究,2012(6).
[2]曹静宜.学生党日活动形式创新的探讨[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
[3]文辉.在务实创新中增强学生党日活动教育效果[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19).
[4]梁华.对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