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男 谢伟
[摘 要]结合相关文献与地方志内容,对新中国“一五”计划时期黑龙江省工业基础建立进行调查,其实施受到朝鲜战争、南厂北迁、中苏关系等诸多变量因素影响。按企业(建成单位)与项目情况,北迁或新建变量情况,二期工程情况,苏援按形式分类情况,行业、地理及时间分布情况进行分析,这些项目在黑龙江省乃至全国的工业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中国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黑龙江省;工业基础;工业项目
[中图分类号]F1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8)05-0009-02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dustrial projects assisted by the Soviet Union in the new China “the first five-year plan” period at Heilongjiang was influenced by the Korean war, the move of factories to the North, the first- five-year plan, Sino-Soviet relations and the domestic political movement.
Keywords: Heilongjiang;Industrial Base;Industrial Projects
[作者简介]吴冠男(1977-),男,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法学硕士,哈尔滨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工业口述史研究;谢伟(1981-),男,汉族,辽宁沈阳人,法学硕士,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工业史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黑龙江老工业基地建设与老工业人口述史”(项目编号:16YJC840025)。
建国初期,我国利用日伪时期遗留的工业基础,并依托苏联的援助,在东北地区投资建成一大批工厂。这些工厂的建成投产,有力地支援了国家建设。“一五”时期,凭借区位优势,辽宁省的东北局企业陆续迁往黑龙江省和苏联援建的契机,一大批企业在黑龙江省建成或者扩建,构成了黑龙江省的工业基础,并在之后几十年为中国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黑龙江省工业基础建立的背景
我国确立从苏联引进技术和设备发展工业的方针后,1949年1月,苏共派代表主要协商请苏联提供贷款和派专家来华帮助新中国建设问题。同年8月,第一批苏联专家220人来到中国。朝鲜战争爆发前,聘请苏联帮助设计的工业项目达16个。1952年8月,中共代表团出访苏联,期间商谈了苏联援助的项目问题,1953年以前确定的苏援企业共50个,非军工企业签订协定的有13个,完成审批的有9个。据不完全统计,1953年确立了请求苏联援建的91个企业。1954年底确定为156个项目,1956年签订协定新增55个项目。1957年以后,受国际、国内双重因素影响,一批援建项目被撤并,有的由项目援助改为技术援助。1965年,周恩来总理与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在北京会晤,双方同意把过去的建设项目取消,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开始。此后,双方主管部门在北京交换了《一九六五年关于成套设备项目问题的备忘录》,撤消了全部项目。自1950年2月14日我国与苏联签订第一批项目援建协议起,到1959年2月7日止,两国共签订了304项成套设备项目的协议,到1958年底,全部和部分投入生产的共113项,其中全部投入生产的有73项,部分投入生产的40项。
1945年10月,中共中央东北局以接收日伪工业为重点开始了东北工业的接收与复工工作。1947年前后,因受解放战争影响较小,佳木斯、哈尔滨、鸡西等地区工业快速发展并初具规模。随着新中国成立,东北地区经济建设开始起步。黑龙江省的苏援企业建设时间较早,变动较小。苏联援助工业企业投资时间早于“一五”计划,加上朝鲜战争南厂北迁,黑龙江省随之成为重要的工业基地,但爭取苏援的方针与五年计划在历史上交织在一起,共同为布局工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1954年底确定的156个项目,有的考虑布局和实地条件取消建设,有的因中苏关系变动没有完成,实际建设项目数字略有调整。
二、工业企业项目具体分类
1.企业(建成单位)与项目情况
作为落户黑龙江省的156项目,涉及非兵工建成单位(企业)有19个,含二期工程的项目数22个,不含二期工程的项目数20个。包括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哈尔滨101厂,120厂、122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哈尔滨轴承厂、哈尔滨电表厂,哈尔滨电刷厂、哈尔滨亚麻厂、阿城继电器厂、第一重型机器厂、北满特殊钢厂、富拉尔基热电厂、佳木斯造纸厂、鹤岗矿务局属东山煤矿、兴安台煤矿、兴安台洗煤厂、双鸭山洗煤厂、友谊农场,鹤岗矿务局属三个项目,阿城继电器厂和哈尔滨电表厂本属一个项目,分两个厂区建设。立项后被撤销的有双鸭山尖山二号井、鸡西滴道煤矿、鸡西成子河矿(仍有技术援助)。
2.北迁或新建项目情况
东北解放以前,黑龙江省工业企业只有日伪时期的遗留基础,随着军工企业陆续内迁和大规模的南厂北迁,苏联援建企业有的是在日伪遗留基础之上,如佳木斯造纸厂;有的是在内迁军工企业合并分立基础上,扩建新建一个车间厂区等,例如哈尔滨电表厂,哈尔滨轴承厂;有的则是完全按照苏联图纸选址新建,如中国一重,哈尔滨101厂;比较特殊的也有人员内迁同时接受苏援选址新建的,如北满特钢。还有完全依靠自己力量新建的企业。
3.二期工程情况
“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建黑龙江省工业项目中,涉及两个立项或二期工程的企业有7个:哈尔滨锅炉厂、哈尔滨汽轮机厂、哈尔滨101厂、北满特钢、富区热电站,佳木斯造纸厂、鹤岗矿务局。佳木斯造纸厂在最早设计中把造纸厂和铜网厂作为两个项目,后合二为一并增加一个热电站项目,均建成。
4.按形式分类情况
苏援的形式分为委托设计、派驻专家及代培学员、成套设备采购、技术援助(图纸、规程等)和重大技改建议等形式,立项通过中财委或政务院审批,具有明确的时间和标准,验收分为优秀、合格等。前期因为缺乏技术人员,委托苏联设计、派遣援华专家负责考察设计和采购设备清单等形式比较多。随着中苏关系变化,我国提出自力更生的战略方针,援助的形式日渐松散,能够自行设计或者自行设备制造的不再请求苏联援助,实行专家少而精的原则或者仅在关键技术问题上提出改进建议等。从1952年苏援101厂开始,中财委已经开始探索和规范苏援项目的正规立项审批程序,此前的项目管理,包括设计委托和专家聘请都是比较灵活松散的。
5.行业、地理及时间分布情况
“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建黑龙江省工业项目中,从工业类型分布看,轻工业3个,煤炭工业4个,黑色金属2个,有色金属1个,涉农类1个。
从地理空间布局看,19个企业中哈尔滨市周边12个,占63%。哈尔滨除航空和航发以外,内迁企业比较多,主要是优先选择基础和配套比较成熟的区域。齐齐哈尔市3个。黑龙江省东部4个,其中3个为日伪遗留工业。可见,建国初期的工业布局比较注重考虑国际环境和利用日伪遗留的工业基础。
从时间分布上看,协定时间在1953年以前的项目有13个,分别是哈尔滨锅炉厂,101,120,122厂,量具刃具厂,电表厂(阿继),亚麻厂,北满特钢,富区热电,佳纸与佳纸铜网,鹤岗东山、鹤岗兴安台,还有一些当时立项后来撤并的没有计算在内。其中佳纸中纸厂和铜网厂是两个项目。1953年协定建设的分别是:电机厂、透平机厂(即汽轮机厂)、哈101厂二期、哈轴承厂、哈电碳厂、一重、佳纸热电、鹤岗洗煤厂、双鸭山洗煤厂、友谊农场。其中,鹤岗洗煤厂是后来从兴安台项目中分立出来的,透平机,轴承厂,佳纸热电和友谊农场是后补充的。
三、小结
“一五”计划的制定过程是实事求是的,充分参考了苏联专家的意见并结合新中国建设实践,是工业投资建设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的典范,但计划没有实现与管理上的整齐划一。“一五”计划的制定考虑到当时国际关系、抗美援朝等外部环境的因素较多,工业布局与投资重点也因此受到影响。绝大多数的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由于边探索边总结,注重投资管理规范,重视操作技术规程的都能够直接盈利,22个项目中只有1个项目没有盈利,其余均能夠在建成当年完成生产任务并上缴利润。
部分企业采取了委托设计、技术援助、设备引进等方式接受了苏联援助,但没有列入156项重点工程项目名单,或列入后撤销转为国家限额以上投资项目,这类企业参考了其他苏援企业的管理流程和技术标准,通过技术交流、人员调配,三线建设等形式进一步应用了苏联新技术,在工业建设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和列入22项的建设单位一起,构成了黑龙江省的工业基础,推进了国家工业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董志凯.关于“156项”的确立[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4).
[2]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567.
[3]国家计委基建综合计划局:1950—1959年苏联援助中国建设项目一览表(1959年3月20日)[M].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1958~1965)(固定资产与建筑业卷):337.
[4]陈云.审查一个工厂初步设计议定书的报告[A].陈云文选(第二卷).
(责任编辑:张彤彤 蓝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