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松蔚(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
我有一个师兄是学霸,不是一般的学霸,而是北大一帮学霸当中的真·学霸,是那种会在熄灯以后,借着水房的灯光靠一台快译通啃英文原版教材的人。他从小县城一路走来,现在做到一家战略咨询公司的VP,多次帮助各种五百强级别的客户排忧解难。最多的时候,手上管理过上百人的团队。
就是这么一个人精,居然拿自己上小学的儿子没办法。
教育问题困扰他很长一段时间了。我去他家做客,听他侃VR和可穿戴设备。师嫂从书房出来,陪着聊了几句,忽然脸色一变:“我得进去看看,那小子别是又开始玩了!”转身进了书房,不一会,传来了训斥和抗辩声。
我有点不自然,师兄摇头苦笑。每天都这么闹一场,他点了根烟,你嫂子准备辞职了。
“为了督促彤彤学习?”我一惊。
师嫂也是北大毕业,一路摸爬滚打十几年,也在自己的领域立了字号。生完孩子之后都没舍得离职,不知道吃了多少苦,才做到今天的位置。
“现在后悔啊,”师兄说,“前几年两个人都在拼事业,应该让她早点离职,多花点时间在孩子身上。不然,你说这辈子拼死拼活是为什么?”
他们的儿子,彤彤,也没犯什么弥天大罪。他聪明、英俊、有教养,幼儿园组织学习马术,他一骑上马,就引得一众小孩(和他们的妈妈)一起尖叫。唯独有一点让父母头疼,就是不爱学习。每次考试成绩都在班上垫底。
师兄师嫂试过各种方法。送他上补习班,给他请“一对一”的家教,都没有效果。老师说孩子上着上着课就两眼放空,神游物外,这时候说什么都白说。一写作业就开始磨蹭,写几个字就发呆,讲过的题,过几分钟就忘。要说他注意力不集中吧,看起动画片来多少个小时都没问题。打也打过,骂也骂过,道理都讲烂了,总不能揪着耳朵逼他学吧。也只有父母守在旁边,才镇得住一点。
没办法,父母只能有一个暂停自己的职业生涯。即使如此,他们对孩子的前途也不乐观。
“要说不用心,我们其实已经够用心了,”师嫂说,“每天晚上看着他学习,有几个家长能做到?”为这事她跟师兄拌过嘴,“他老嫌我做得不够。”
“是我们前几年做得不够,”师兄闷头抽烟,“现在只能补。”
我提醒他们:“咱们那时候也没用家长这么管啊,不也考上北大了?”
“哪能跟咱们那时候比?你不知道现在的孩子!”师兄师嫂都在苦笑,“抄一页生字能抄俩钟头。稍微不看着他,他就打游戏。我们把平板啊电脑什么的都没收了,他宁可发呆,盯着墙上的照片,也不学。而且,现在这些家长个个都抓得紧,很多东西老师上课都不教,别的孩子全会。你孩子跟不上,就对学习没兴趣了,一步慢,步步慢。总之你别像我们以前那样偷懒。”
他们说得很痛心,字字血泪。
“但你们现在已经不懒了,”我说,“彤彤的成绩还是没起色,为什么?”
师兄说:“都说了,是我们以前欠得太多。”
“你先听听人家在讲什么,”师嫂说,“你是觉得,问题不在这里吗?”
“旁观者清,”我点头,“问题确实不在这里。”
整个对话,师兄师嫂一直在自责:“我”这里做得不够,“我”那里做得不够,“我”试过一切方法,他还是不肯好好学,“我”还能做点什么呢?一切的一切,出发点都是一个字:我。
仿佛父母应当为这件事承担百分之一百的责任。我做好了,孩子就好了。
但是好好学习,究竟是谁的课题呢?孩子的课题。
养孩子不是照着图纸搭模型,只要你操作正确,最后就搭出那么一个东西。养孩子是种花,盖上土,浇上水,你还要一段等种子自己发芽的时间。但是自始至终,我没听到一句孩子自己的立场。
父母完全不觉察。按他们的认识,他们一直是孩子的代言人。
在继续讲下去之前,我想先卖个关子。
我会告诉你一些教育孩子的理念。但是在这之前,我首先要说,关于教育孩子,你目前掌握的理念几乎全都存在一个致命的误区:
它们都把太多责任放到父母身上了。有太多“专家”教“你”应该怎么做了,是不是?
你必须这样;你不能那样;你应该学会这种技巧;你是否能掌控你的情绪?你需要多花一点时间;你最好早做一点准备;你要小心,不注意的话,你可能会毁掉你的孩子——最后一句话像恐吓么?是的,它们不惜恐吓你:每一个职场妈妈,都欠孩子一句对不起。“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你看看别人家的妈妈!”
所有这些道理,都是讲给父母听的。它把父母捧到了一个决定性的位置上,仿佛一个养成游戏的玩家,孩子是他们操纵杆下的角色。你花了多少心血,就能在这个角色身上收获多少成长。如果成长得太慢,是因为你太懒。
这种理念,完全把聚光灯打在了父母头上。它在暗示:孩子怎么想不重要,你才是他人生(至少前半程)的主角。至于他自己,只是一个没有主见,不明是非,也没有能力为自己负责的人。
说来简单。可是一涉及到亲子和教育领域,清楚的人也会犯糊涂。一方面,人都有自恋的本性,总觉得自己应当承担比实际上更多的责任,另一方面,大量的育儿文章也在迎合这种心态,“你应当为孩子的一切负责”的声音震耳欲聋,深入人心。有时候这让我们相信自己是更好的人。——说到底,有多少人看不到哪些事情属于孩子,是因为他们也分不清哪些事情属于父母自己。
这常常会把人卷入泥潭。我见过很多父母,为了本该属于孩子的责任跟孩子较劲,直到身心俱疲,包括吃饭,睡觉,按时起床,更不用说做作业了。孩子也乐于让自己变成一个不负责任的人,好让父母替他们承担一切。
这种家庭的父母很辛苦,费力不讨好。他们既焦虑,又自责,榨干了自己的每一分时间精力,仍然觉得不够。然而他们做得越多,反倒是错得越多。
停下吧,做得够多了。
别听铺天盖地的育儿文章说:“当心你们做得不够!”你们越是自省,检讨,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就越是在对孩子宣告:“你没有资格承担什么。”
说到底,孩子有什么遗憾,是孩子自己要处理的课题。父母当得好不好,不足以左右孩子的人生。
很多妈妈在孩子出生后,世界就缩小到只有孩子那么丁点儿大——该喂奶了,他又生病了,他会说第一句话了,他得上亲子班了……这就是所有的生活,这就是大多数妈妈疲惫的脑子里所能装下的全部东西。
对于一个过去衣着时尚,喜欢看每一部新上映的电影,喜欢与人交流的女人来说,这代表着一个非常突然的心理转变:我喜欢当妈妈,但我不知道有了孩子之后的生活会是这样!
我们还经常会忘记吃东西、剪头发、搭配衣服……一位职场妈妈曾经苦恼地说:“我的孩子好像越来越聪明,可我觉得自己越来越笨。只知道和孩子有关的事,我无法和身边没有孩子的人沟通,我无法加入她们谈论的某些时尚话题。我好像对别的事也没有兴趣,即使有兴趣也没有时间去做。我的生活变得索然无味。原来那个热爱生活、充满激情的我跑到哪里去了?”
有了孩子,丢了自己,这是很多妈妈都有过的感受。那么,怎么找回自己呢?
良好的睡眠和营养对于一个人恢复良好的精神状态有许多帮助。尤其是新手妈妈,不要低估产后最初几周的时间,这是很重要的养精蓄锐的时机。
这个阶段,照顾新生儿确实是件棘手的事,他会不停地吃奶和制造各种意想不到的情况,但我们要想办法借助一切外界可以借助的力量,帮助自己休息好、吃好。这时候“不累”的感觉往往是过度紧张的假象,等真正感觉到累,可能就怎么休息都觉得不够了。
整个养育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狼狈不堪,只想着让孩子吃好、睡好、别生病,可对自己呢,有没有太过吝啬?还吃得上自己爱吃的黑巧克力和草莓酸奶吗?还会为了去吃哪个餐厅的某道菜而不顾路途遥远吗?
即使不用这么宠爱自己,可能也没有太关注过自己的营养均衡和睡眠质量,把这些都当成了最不重要的事。这可不行,记住,只有当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才能更多地照顾到自己心理层次的需求。想要尽快找回自己,先要满足自己生理的基本需求,多给自己一些关爱,学会照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