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州
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大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为了发掘我国古代文化宝藏,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可以说文言文教学不仅是“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任务,而且是发掘我国古代文化宝藏,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深入研究文言文教学。探讨文言文教学的规律和方法,进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从文言文的内容特点和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出发,针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有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一、诵读法
文言文的学习,诵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现在文言文教学是讲得多,读得少,显然不是效果最好的办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读得多了就自然而然懂得句子所说的意思了。苏轼也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可见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句的意思,品味文字的优美,体会文章的感情,领悟文章的奥妙,积累词汇,逐步掌握文言文用词造句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从而提高他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诵读是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功,熟读直至能背诵,牢记于心才能增强语感,获得感性认识,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重点句、难句更要反复读,用心体会,做到“手到、眼到、心到”。对文章内容先要有个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对一时还不能读懂的句段,不必急于求解,暂且放在一边,借助工具书,帮助疏通词义,求得大致的含义,或者自已进行猜测,以意会之,等日后求得老师的指点,再进一步求得理解。其次,要借助于文本的已有注释和“课文导读”,疏通文章的生字生词,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轮廓。例如,记叙文要掌握记叙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发展过程;说明文重点了解说明对象、说明顺序和事物特征:议论文则要掌握文章的基本观点、材料及论证方法。这是阅读的第一层次。
二、联系法
联系是在熟读掌握了文章的大概内容的基础上,求得更深理解的阅读方法,是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是对阅读的进一步提高和深化。联系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新旧知识的联系。阅读中,不能孤立地读,要充分利用已有知识,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这种联系,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与同时代或同作家的作品联系起来读;第二类,与同文体、同风格的作品联系起来读;第三类,与不同时代、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章进行联系。
2.上下文的联系。“一篇文章就好比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它有自身完整体系,各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时不能孤立地、片面地去理解,要从整体上去感知、领悟、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作品的主旨。
3.时代背景的联系。其实每一部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它所反映的内容都是当时社会的客观存在和作家头脑里的主观反映,无论是现实派还是浪漫派。作家不可能也无法写出超时代、超现实的纯文学来,只不过是不同作品表现的角度、手法和形式不同而已。因此,阅读时对时代背景、作家思想是不能忽略的,只有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才能深刻理解作品内容。
四、质疑法
它是对文章的内容、字词提出疑问,得到求证的方法,是一种跳出注释、跳出教参进行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思维进行辨析的过程。它是联系的更深层面,是阅读的第三个层次。南宋学者陈善在谈到读书方法时,就强调读书必须懂得出入法,要“见得亲切”、“用得透脱”。“见得亲切”,就是要用心读,要敢于质疑,大胆质疑,要懂得古人的用心处,不是人云亦云,要用自己的思维和知识去辨析、判断、把握文章的观点和主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略到文章的韵味和其中的妙处,才能激發出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总之。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勇于改革,掌握了适宜的教学方法,就能在实践中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充分引导学生吸收文言文这份珍贵遗产,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