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立刚
语文学科有着鲜明的学科特点和独特的学科魅力。语文教育的好坏,可以说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能否熟练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体现了一个国家公民的基本素养。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当前我们的语文教育又是怎样的状况呢?笔者从事初中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二十余年,不免产生一些个人思考。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之怪象及反思
新课程改革的推行,素质教育的要求已有多个年头了。然而受传统因素的影响和改革不彻底性的限制,使得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并未走上一条康庄大道,一些地区、一些学校、一些教师仍然在语文教学的怪圈里旋转、徘徊,产生了或者正在产生着语文教育教学的种种怪象。
怪象1:模式化课文教学。有的教师拿到一篇文章,也不管何种文体,在教学中依然按固定模式走着寻常老路。作者简介——文本阅读——字词学习——层次划分——段意概括——主题归纳——特色总结——练习处理。试想这种既定模式,教学的新意何在?语文的魅力何在?学生的兴趣何在?
怪象2:填鸭式知识灌输。有的教师一进教室就开讲,因为顾虑的东西太多:课堂时间的有限、教学进度的推进、课堂任务的完成、学生学习的能力等,故而大讲特讲,一讲到底,一灌到底。没有更多的考虑所讲内容所授知识学生能否接受、能否消化,更没考虑学生是否有兴趣。仿佛只有自己讲到了、讲够了,心里才踏实,才觉得自己尽职了。
怪象3:机械化知识积累。常常看到有教师这样给学生布置作业:字词注音并抄写十遍;词意解释并抄写十遍;重点注释抄写十遍……试想这种机械、重复、简单的积累方式,加之数量上的要求,绝大多数学生疲于应付,他们还能有多少激情和心思来对所要积累的内容进行思考、理解?除完成了任务之外,他们究竟还能得到些什么?
凡此种种,无不让人深深忧虑和痛惜。中华民族语言文字博大精深,妙趣无穷,语文本应成为学生最喜欢、最感兴趣的学科,然而语文课堂面目全非、优美文章支离破碎、任务布置机械重复......以至于语文已经成为中小学生最讨厌的课程。
二、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时代紧迫性
1.民族文化传承和民族素质提升迫切需要语文教育跳出应试教育。
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其核心就是读写能力。读写能力的形成,方能更好的传承民族文化,方能彰显民族的素质。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应试教育始终在或明或暗的大显神通。
2.“互联网+”时代,语文教育不再需要知识的搬运工。
伴随着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教师和学生具有同等的信息环境,学习的疆界被打破,学习的渠道已不再单一。面对社会形态的变化,面对一个新的教育时代的到来,如果教师仅是知识的搬运工,因循守旧,不作出变革,不适时创新思维,不创新技术手段,有朝一日,教师的地位和尊严都将受到严重挑战。
3.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形成需要具备良好的学科素养方能获得。
时代的发展催生了知识获取的新平台、新途径,产生了学习活动的新方式、新方法。固定的课堂学习模式、单一的练习评价手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的需求。
三、培育核心素养,凸显语文学科魅力
1.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定位。
基于对“核心素养”一定是最基础、最主要、最本质的素养,是具有生长力的素养,是种子素养这样的认识,这里将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整合为两个方面:语言能力和人文修养。语言能力是语文的关键能力,人文修养则是语文的必备品格。
2.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语言能力包含两大维度:一是说写表达维度:“说”为口头表达,在现代社会特别重要。“写”为书面表达,“写”要有读者意识。二是听读吸收维度:听得懂别人的话是一种能力。要听得懂别人话里的意思,还要听得懂别人话外的意思。
人文修养包含三个维度:一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看一个人语文核心素养,首先要看他对语文有没有兴趣。有了兴趣,他就会乐此不疲,其乐无穷。价值观,通俗地讲就是是非好坏的判断与选择。二是审美情趣维度:审美情趣,是審美主体欣赏、鉴别、评判美丑的特殊能力。三是文化底蕴维度:就语文学科来说,具备语文核心素养需要经典诗词的底蕴。读诗使人灵秀,读诗长大的人内心灵动,外在秀美。需要文学名著的底蕴。文学名著就是为学生的文化奠基,为学生的精神着上亮丽的底色。需要文史哲学的底蕴。文学充满智慧,文学给人灵感,给人想象,给人真善美的启迪;历史充满智慧,读史使人明智;哲学是万学之学,指导一切科学,是追求智慧、热爱智慧的学问。
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语文核心素养,方显教师教育情怀,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才能彰显语文教育独特魅力。